“我们聚焦‘勇当高含水开发典范’目标,攻关压舱石工程、硬稳产示范区建设,努力将油田自然递减降到10%,名列油田公司前茅,实现油气当量重上百万吨后再上新台阶的良好局面,以实际行动践行‘硬骨头’团队精神。”2月28日,一名科研人员在谈到刚刚过去一年的油田稳产工作时这样说道。
作为一家基层采油厂,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始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22年创业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的“硬骨头”团队精神,被广大干部员工口口相传、心心相印,每当面临重大挑战重大困难,总能被广大干部员工想起,并激励他们不断奋勇向前。这一精神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句石油名言 ”,该厂也因此荣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呈现出“小企业大文化、小单位大精神”的独特现象。
一、忠诚担当,为陕北油区大连片而生
“记得建厂之初,同志们从浩繁和陈旧的资料中探寻细微的开发线索,在风沙弥漫的千里油区奔波踏勘井位,饱尝创业的艰辛……这一切历历在目。”提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情景,采油四厂一位老领导感触颇深。
21世纪初,长庆油田抓住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的历史发展机遇,在鄂尔多斯盆地迅速拉开了大油气田建设的宏伟场面。采油四厂开发的绥靖油田位于安塞油田和靖安油田之间。2000年初这里开采主体多元,规模化不足,没有连片开发,一度影响到长庆油田的规模和有效开发。为实现长庆油田陕北油区大连片,2000年初长庆油田成立由9人组成的长南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组(即“九人项目组”),拉开了绥靖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
绥靖油田地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延安、榆林两市。创业初期,九人项目组从零起步、白手起家,在没有一间办公室、一个生产井位、一口油井等一穷二白的特殊情况下,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军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长庆精神,从最初的一辆车和天赐湾乡几孔窑洞起步,依靠租赁解决吃住、办公和交通问题,一边组建队伍,一边踏勘现场,一边开发生产,馒头充饥、冷水解渴、篝火取暖,夜宿涵洞,经过日夜奋战,2000年9月,项目组提前3个月完成当年产建任务,成功起步。长庆油田顺势而为,授予项目组产建部署、队伍选择、自主采购等九项政策,凭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绥靖油田开发节节突破,初具规模。2001年
9月11日,采油四厂挂牌成立,成为长庆油田第一个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采油厂。
这一时期,采四人响应“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号召,涌现出“天赐湾几口窑洞起步创业”“九条汉子一台车、食宿办公靠租借”等创业故事。项目组创作了反映广大干部职工扎根高原、战风斗沙、艰苦奋斗的创业歌曲—《我们是高原的白杨》,并总结形成“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爱厂如家的奉献精神”,“硬骨头”团队精神初具萌芽。
二、创新奉献,率先探索推行市场化
“苦的是环境,不苦的是精神;缺的是条件,不缺的是智慧;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是意志”,这既是对建厂初期产建形势不明朗、生产基础薄弱等现状的真实描写,更是采油四厂对这一时期广大干部员工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激情创业精神的高度概括。
在这种精神的号召鼓舞下,广大干部员工在梁峁上建油田,在沟壑里夺高产,迅速开辟了靖边以南、安塞以北的“第二战场”。面对钻前井场施工、打井试油投产因外协因素影响生产建设进度的情况,采油四厂坚持以效益和发展为中心,突破思维,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机制,实践新体制,依托市场和甲方优势,盘活社会资源,从井位手续批办到钻前施工,再到钻井和试油作业交由市场化队伍一揽子承包。对各项施工实行统一规划部署、 统一组织机构、统一对外协调、统一技术政策、统一生产调度和统一后勤支持的“六统一”运作模式,以严格的管理措施提升市场化队伍整体素质,把市场化队伍引入油田建设中。正是凭借着干部员工非凡意志力和市场化的神奇力量,攻坚“破岩”、突破“裂缝”,拿下“难开采储量”,一举开发出5个主力区块,2004年底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实现3年跨越百万吨的壮举,创造出集团公司建厂时间最短、产量递增最快、操作成本最低、投资效益最好四个之“最”开发奇迹。至此,采油四厂负责开发的绥靖油田与安塞油田、靖安油田等陕北油区成功实现大连片,2008年原油产量达到130.5万吨,成为绥靖油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04年10月,集团公司在调研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时,将展现采四人精神意志“苦的是环境,不苦的是精神;缺的是条件,不缺的是智慧;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是意志”的话语凝练为“垮的只能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意志。”2008年,集团公司基层建设工作研讨会再次肯定“硬骨头”团队精神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延续和继承,并号召各单位进一步传承、发扬和实践。至此,硬骨头团队精神作为长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油田公司兄弟单位传播开来。
三、攻坚啃硬,呕心沥血矢志油田稳产
随着油田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受后备储量不足、自然递减增大等客观因素影响,原油产量呈持续下降态势,绥靖油田稳产矛盾日趋凸显。
面对稳产困境,采油四厂广大干部员工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2009年视察长庆油田陇东油区时提出的“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殷殷嘱托,喊出“垮的只能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意志”“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艰难探寻老油田持续稳产上产“法宝”。
2011年,绥靖油田大路沟区块出现大量产量下降且无明显规律的油井,为在最短时间找出原因,技术部门人员背着十公斤重的测井仪、带着近半吨重的单量罐,为近千口油井取油样、测液面,最终诊断出产量日降0.1吨“微降井”六百多口,经过定向治理累计增产七千余吨,做到了“斤两必争,点滴入库”。正是凭借这股韧劲,为尽快扭转自然递减增大带来产量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科研技术人员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查阅分析三千余口油水井累计两万余项资料,探索出“一区一块一对策”等精细管理法,完善形成“7+4”稳产技术体系。经过几年持续治理,油田自然递减率从15.1%下降到10%以下,并保持10年,位居油田公司前列,采油四厂连续稳产百万吨12年。
这一时期,为鼓舞激励士气,采油四厂挖掘整理绥靖油田发展历史脉络,梳理“硬骨头”功勋人物图谱,总结十大文化格言、文化故事、文化案例,推动“硬骨头”团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2010年,“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与“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石油名言共同入选集团公司“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句石油名言”。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感慨采油四厂员工的创举,题写“硬骨头团队精神”并赋文《绥靖油田记》以记述这一精神和其创造的成果,“硬骨头”团队精神固化定型,在中国石油传播开来。
四、拼博进取,实现油气并举新发展
作为一家采油单位,天然气生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0”的突破到实现5.46亿立方米的产量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采四人凭着“硬骨头”团队精神,开冰破局,创新发展,成为长庆油田第一家实施油气并举发展模式的基层生产单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6年,采油四厂原油产量在连续12年稳产百万吨以上后,首次下降到百万吨以下。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矿权面积和储量是有限的,没有新建产能来弥补自然递减,发展面临着重重考验。曾经创造了高速度、高效率的采四人如芒在背、如坐针毡。2017年冬季,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气荒”,采四人意识到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巨大潜力。虽然采油四厂石油后备储量不足,但与气田大面积重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责任使命。
面对新挑战、新机遇,采油四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客观审视发展主要矛盾,率先制定“油气并举”发展规划,开启“油气并举”发展新篇章。2018年春节伊始,厂里便迅速启动气田建设各项工作。采油四厂天然气开发区块位于陕北麒麟沟,这里在古代曾是“山秃河瘦路难行”,采四人克服环境苦、技术缺、经验少、人员紧张等重重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历尽三年严寒酷暑,硬是靠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补上了长庆气田开发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2020年,两座集气站集气支线投运,成为长庆油田冬季保供、迎接大考的生力军。2021年天然气产量首破亿方,达两亿余方,油气当量重上百万吨。截至2023年底,已建设形成“两站两线”骨架系统,圆满完成69.8万吨原油和5.46亿方天然气生产任务,油气当量达到113.5万吨,巩固了油气当量重上百万吨后再上新台阶的良好局面,油气并举发展行稳致远。
这一时期,采油四厂把弘扬“硬骨头”团队精神作为助推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铸魂赋能行动,建成“硬骨头团队精神教育室”,总结提炼“九人长南起步、三年跨越百万吨、十二年连续稳产、油气并举发展”典型案例,丰富形成“磨刀石上硬骨头,油气并举先锋队”“硬骨头扬浩然正气,新采四树廉洁清风”“弘扬硬骨头团队精神,勇当高含水开发典范”等具体理念,进一步凝聚了广大干部员工建功崛起奋起腾飞发展的思想共识。
“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与“忠诚担当、创新奉献、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一样,其核心是人的意志、队伍的意志、革命的意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意志,长庆油田的岩层比磨刀石硬,采四人的骨头比岩层更硬。“硬骨头”团队精神是采油四厂干部员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写照,是基层石油企业政治品质硬、创新意志硬、队伍作风硬、发展质量硬“四硬品质”的生动展现,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对国有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硬骨头”团队精神是在特定的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孕育形成的,并最终让广大干部员工增强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成为享誉石油行业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系统提炼团队精神形成脉络,对探析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客观性。采油四厂地处陕北高原,自然条件艰苦、外部环境复杂等客观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这是客观现实。陕北作为革命圣地,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深厚,广大人民传承深厚,几代采四人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从延安精神、解放军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长庆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断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交互作用,才共同孕育了“硬骨头”团队精神。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各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
(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员工行为的升华与凝练。20多年来,采油四厂经历了创业、跨越、稳定和油气并举四个阶段。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困难挑战,采油四厂广大干部员工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不畏艰难险阻,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赢硬仗,始终以风雨浸衣骨更硬的精神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硬骨头团队精神正是这一状态最凝练形象的写照,与员工内心认知发生了深刻共鸣,因此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它为什么能传承下来的前提,是员工实践的反映。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来源于员工的生产实践,是员工行为的升华与凝练,反过来,企业文化又不断指导、规范员工行为习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企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组织的引导与打造。在“硬骨头”团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级企业管理者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使这一理念实现迅速传播,成为一张文化名片。采油四厂历届领导高度重视引导和打造,不断丰富具象化传播手段,强化集体认同。中国石油集团通过遴选肯定表彰,在中国石油一些重要的宣传阵地都可以看到“硬骨头”团队精神,让这一精神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实践证明,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严格遵循企业文化发展规律,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培育引导,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四)企业文化的形成必须依靠有效的载体。采油四厂充分利用文学作品、文化阵地、文艺演出、事迹报告会等各种形式载体,深入开展“硬骨头”团队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实践,不断推动了“硬骨头”团队精神的传播和弘扬,提升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应用并不断拓展企业文化建设载体,才能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影响力。
(五)企业文化的提炼必须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怀。二十余年来,采四人大力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大力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解放军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长庆精神,以“一滴石油一滴血”的意志,实现从守住长庆北大门,到守好长庆北大门,从油田大连片,到油气大连片两个转变,开创油田公司“三个第一”,第一家探索实践市场化运作模式,第一家试点“油公司”模式改革,第一家推行油气并举开发模式,实实在在地践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硬骨头”团队精神从最初的表述由几句话组成,到凝练定型为一句话,几经修正变化,到最终定型为“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并且为干部员工口口相传,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实践,更具有无限的空间和意念美,本身就朗朗上口,给人以力量。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的提炼必须独具特色,必须富有文化内涵,必须有“国之大者”的历史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特色、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才能凝聚人、引领人,企业文化才能永葆活力。

363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4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