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受贸易保护主义升温、WTO改革停滞、区域贸易格局重构等因素叠加影响,国际多边贸易体制运行阻力空前。受此影响,我国石化产业面临他国高压关税和反倾销反补贴制裁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全球供应链重构引致国内产能结构性矛盾加剧、高端技术不足制约产业全球话语权提升等多重挑战。基于此,本研究建议通过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网络、推进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双轮驱动、建立合规管理与风险预警联动体系等战略举措,助力我国石化产业突破国际贸易困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来,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发挥制定规则、组织谈判、解决争端、监督落实等功能机制,构建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框架,为包括石化产业在内的全球产业链高效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我国石化产业的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涉及领域广,是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供应链稳定安全、社会绿色转型和民众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更深远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然而,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WTO改革功能停滞以及区域贸易格局重构,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步履维艰,为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一、多边贸易体制受阻表现
自1995年WTO成立三十年来,全球贸易额从约5万亿美元增长至33万亿美元,平均关税从40%降至5%以下,多边贸易体制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然而,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WTO核心机制面临多重阻碍。
一方面,美国单边贸易政策加剧,将贸易逆差视为“不公平贸易”的主要依据。2025年美对多国加征高额“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商品关税一度高达245%,严重影响中美贸易。根据WTO规则,关税调整应通过协商解决,但自2016年起,美国系统性滥用“协商一致”原则,阻挠新法官任命,导致2019年WTO上诉机构瘫痪。另一方面,区域贸易协定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4月全球已达374个。这类协定在促进成员国贸易的同时,也具有排他性,形成“区域壁垒”。其规则差异加剧“意大利面碗”效应,导致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规则碎片化、管辖权模糊等挑战。
二、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
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方面。一方面,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关税壁垒、“双反”制裁、WTO上诉功能瘫痪都将直接打压我国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多边贸易体制受阻使得外部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产能将进一步过剩,间接助长了国内石化产业的内卷态势。区域市场的技术水平与替代效应不足,同样从侧面加剧了国内石化高端转型乏力的困境。2024年,全球贸易开始复苏,经济韧性支撑石化产品需求增长。在此背景下,全球石化产品年贸易总额约7.5万亿美元,占商品贸易总额12%。我国石化产业营业收入超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7897亿元,同比下降8.8%;出口额3230亿美元、同比下降1.3%,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32。总体来看,我国石化产业呈“增产增收不增利”态势,在多边贸易体制受阻的国际形势下,同时面临转型升级与全球竞争双重挑战。
(一)产品竞争力受制于高压关税“双反”
近年来,全球石化产品贸易政策呈现显著收紧趋势,以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规则为代表的非关税措施正深刻重构国际贸易格局。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通过“碳关税”“供应链审查”等新型工具,系统性抬高市场准入门槛。以美国为例,其针对中国化工产品的301关税清单覆盖聚乙烯、聚丙烯等基础原料,部分产品税率达25%,叠加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化生产的税收抵免政策,导致我国输美化工中间体成本激增。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测算,仅2023年上半年,我国化工行业因美国关税增加的额外支出已超180亿美元,部分中小型下游化工制品企业被迫退出北美市场。
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更为突出。欧盟率先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合成氨、甲醇等高耗能化工品纳入首批征税范围,要求进口商按欧盟碳价补缴差额,相当于变相征收每吨60—80欧元的“绿色关税”。德国化工协会研究显示,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环氧树脂产业链因CBAM规则,综合成本将上浮15%—18%。同时,REACH法规对2.2万种化学物质的注册要求、日本《化审法》对PFAS(全氟化合物)的禁用清单,均迫使企业投入数百万美元进行合规改造。
国际石化产品贸易政策日益收紧,关税壁垒与技术性贸易规则成为出海障碍。美国高额关税将使我国化工原料及下游制品成本大幅攀高。一方面,美国“对等关税”落地后,塑料制品和纺织服装两大制造业综合税率将升至100%以上,叠加关税后的高价产品在美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低速增长,部分WTO体系中的国家贸易保护进一步增强,WTO框架下的反倾销反补贴(“双反”)案不断增加,我国已经成为西方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双反”对象国。2024年以来,海外对我国化工品出口新发起的“双反”调查案件达34起,40余种化工品出口受限。

(二)供应链重构倒逼行业“内卷”
欧洲因地缘政治冲突和产业结构调整,化工贸易逆差扩大。2023年上半年,23个大型化工项目(总投资超180亿欧元)转移至美国墨西哥湾或中国沿海。2020—2023年间,欧盟关停38%煤基合成氨和29%石油基烯烃装置,新建绿氢项目进展缓慢,导致基础化学品产能萎缩。2023年欧洲乙烯和PVC产量分别下降12%和18%,下游企业转而从中东和亚太采购。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推动化工需求快速上升,中国、印度、东盟等在建材、电子化学品、日化等领域增速领先。该地区呈现多极突破和梯次发展格局:韩日在高端化工材料(如半导体光刻胶、碳纤维)领域保持领先;沙特、新加坡则通过一体化产业链、能源补贴与数字化手段,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石化产业集群。全球石化供应链的深度重构正对我国石化行业形成多维度挤压,倒逼行业进入高强度内卷阶段。一方面,欧洲产能向亚太和北美转移,大量化工项目向我国沿海集聚,叠加国内新建装置密集投产,导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以韩日为代表的高端化工材料领先者和以沙特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体化深度整合者,正形成“双向挤压”态势,使我国石化行业面临高端突破难、低端竞争烈的两难局面。叠加国内石化企业无序扩能,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形成掣肘,致使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
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加剧国内石化行业的内卷现状,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高关税封锁传统出口渠道,直接压缩出口市场,部分企业被迫缩减海外市场转向内销,国内石化市场供大于求趋势加剧。二是WTO争端解决机制停摆后,企业应对不同贸易壁垒合规化成本陡增,挤压高端研发投入,企业继续深陷中低端同质化竞争泥潭。三是全球产能过剩缺乏国际协调,WTO无力推动多边协议调配全球分布严重不均的石化产能,我国过剩产能难寻出口,被迫陷入“扩产—降价—亏损”恶性循环,使得行业整体陷入没有赢家的内卷陷阱。
(三)高端不足妨碍产业“称雄”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持续推进,环保低碳产品贸易份额逐年提升。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将促使国际贸易环保认证要求趋严,各国碳关税纷纷出台,这一机制倒逼全球供应链加速碳成本内部化,美国随即推出《清洁竞争法案》(CCA),对进口石化产品实施每吨55美元的碳税;中国则通过深化碳市场建设,将化工企业碳排放配额履约率提升至99.7%(生态环境部2024年数据),构建本土化碳定价体系,绿色认证成为跨境贸易的“硬通货”。
当前全球化工贸易结构正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专利密集型新材料与专用化学品成为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的核心引擎。据OECD统计,2020至2023年间,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半导体光刻胶、生物基聚酰胺为代表的高技术材料国际贸易额年均增长14.2%,全球前20大化工企业持有新材料领域85%的PCT专利,通过授权许可模式获取超额收益。中国万华化学的锂电粘结剂PVDF凭借22项核心专利,在2023年实现对日韩企业的进口替代,带动相关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10%。这种“技术定价权”重构了贸易流向,标志着产业竞争从产能规模向创新密度的根本性跃迁。
我国石化产业虽已实现规模扩张,但高端创新能力的结构性缺失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提升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石化行业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高端精细化学品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行业平均水平。在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由大变强进程中,高技术含量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供应不足成为一大堵点。多边贸易体制受阻进一步加深了我国石化行业高端化转型的困境,主要挑战有三:一是技术封锁严,产业链断链。发达国家实行单边制裁对先进聚合物材料、电子化学品、特种催化剂等战略领域设置技术封锁,霸权国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加剧技术转移获取难度。二是标准协同难,话语权不足。发达国家总体掌控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提高了化工新材料市场准入门槛。WTO改革停滞后,石化行业的国际标准协同度大大降低,企业适配多重规则导致合规成本上升,进而反向挤压高端研发投入。三是区域技术弱,需求难替代。尽管我国近年来加速开拓“一带一路”等区域市场,但新兴市场整体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区域技术协作仍难实现高端突破。同时,新兴市场对高端石化产品需求较为有限,欧盟等高附加值高壁垒市场的需求无法被完全替代,国内石化企业高端化研发与生产积极性难被激活。
三、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石化产业的国际贸易现状,针对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带来的三重挑战,建议按照“强基固链、创新驱动、灵活应变”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优化我国石化产业全球产业链布局,突破产品技术壁垒,提升合规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强基固链,兼顾多元布局与区域深耕
针对部分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的形势,多措并举优化市场布局,从源头上增强供应链韧性。多元化构建全球市场网络。制定石化产业“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专项规划,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在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南美等化工需求快速增长区域布局建设跨境产业园区,前期以石化下游加工制造带动石化产品出口为主,未来逐步向石化上下游延伸,完善产业链,向相关产业横向拓展,形成产业生态。深层次加强区域贸易合作。抓住区域贸易协定机遇,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政策红利,扩大对东盟成员国化工产品出口,对高端化学品出口实施关税补贴和增值税减免,配套分销中心与专业服务团队提升合作质量,配套在国内外建设物流仓储设施,提高运营效率。本地化筑牢风险防护屏障。设立石化产业海外发展基金,建立“白名单”企业境外投资快速审批通道,因地制宜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以降低运营成本、抵御政治风险和规避贸易制裁。必要时收购海外石化企业,实现快速产能布局。
(二)创新驱动,加速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
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创新体系,加快推动技术产品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聚焦战新领域,设立石化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加大高性能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卡脖子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差异化、定制化高附加值产品,突破技术性壁垒。优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聚焦高端碳材料、高端橡胶材料、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制定石化产业国际人才专项计划,搭建国际化人才流动平台,拓宽国际科技合作路径,构建全球创新网络。积极组建由实力大石化企业牵头的国际产业创新联盟,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亦可通过跨国并购或入股方式获取核心技术专利。提升国际标准参与度。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积极争取主导和参与全球标准制定,与“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国家共建石化产品检验互认机制,推动实现化学品检验结果双边互认,推动自主创新与产品标准国际化。
(三)灵活应变,强化合规管理与风险管控
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全面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环保合规体系。建立主要贸易国化学品法规、市场准入规则数据库,系统梳理主要贸易国市场准入规则,前瞻性跟踪欧盟REACH、美国TSCA等国际化学品法规更新,及时优化技术产品确保符合目标市场标准。组建跨国合规专家团队,对重点企业及项目实施“一对一”合规审查。推行灵活贸易模式主动抵御风险。在自贸区、保税区等特殊区域开展转口贸易降低关税成本,通过“区域总部+本地化运营”构建贸易型石化厂,更好响应区域贸易规则变化,构建贸易风险预警机制,超前评估贸易政策变化和地缘政治风险。设立国际贸易风险补偿基金,推动相关机构开发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保险产品,并给予出海保费补贴。推动人民币结算与金融避险。针对美元汇率波动趋势,联合其他中资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人民币石油贸易结算循环机制,开发灵活衍生工具组合,活用外汇衍生工具对冲汇率风险,丰富化工品跨境人民币期货品种,期现结合利用化工产品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91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9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