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五维协同”塑造竞争新优势 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何君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

何君.png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国际市场波动风险显著加剧,国内发展动能正处于深度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入推进。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国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旨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为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简称浙江油田),作为国有能源企业的重要一员,在新时代的能源企业中肩负着特殊使命。面对时代之变、科技之变、产业之变,唯有深刻洞察趋势,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主动性,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跃升。

科技创新,既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更是增强企业核心功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近年来,浙江油田党委始终将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置于核心位置,围绕“55611”(到2030年,坚定实施“五大工程”,油气当量达到500万吨,员工总量控制在600人左右,公司类别由目前的集团公司一级三类达到一级一类标准,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目标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聚焦“‘三个领先’(技术领先、效益领先、品牌领先)”,全力打造中国页岩气革命“尖兵”,积极履行“新型‘油公司’体制的改革者、新技术创新的引领者、页岩气革命的先行者、绿色转型的开拓者”的角色定位,强化创新驱动,突出问题导向,紧扣生产急需与效益科技,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集智攻关,形成了包括昭通中深/浅层页岩气精细开发技术系列、大安深层页岩气开发主体技术、苏北页岩油选区评价和储层改造技术等在内的6方面18项技术成果。这些成果有力支撑了浙江油田油气产量当量实现19年连续增长,且实现连续7年保持油气产量当量100万吨以上,更推动了深层页岩气20亿立方米规模建产区的形成、常规气井日产百万立方米高产气流的实现以及苏北页岩油产能的突破,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与保障。

在中国石油集团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着重强调,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部署为浙江油田的进阶之路锚定了新坐标。浙江油田唯有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牢牢抓紧机遇窗口期,方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围绕“技术领先”这一核心战略支点以及实现打造页岩气开发“尖兵”的既定目标,浙江油田将全力构建并纵深推进科技、产业、管理机制、数智赋能、人才机制“五维协同”创新矩阵,以体系化创新为利刃,破壁攻坚,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征程中,勇当先锋、敢立潮头,奋力书写能源企业创新突围的时代答卷。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浙江油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绿色低碳方向和传统能源、新能源协同发展需求,锚定浙江油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加强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化实施“五大工程”产业链科技创新攻关。聚焦老气田硬稳产工程,实施页岩气规模增储上产与勘探开发技术研究、页岩气井控递减稳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攻关;聚焦新区立体勘探和常非并举快速上产工程,实施非常规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页岩气高效勘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工程技术攻关及试验等;聚焦苏北老油区高凝油稳产和页岩油突破工程,实施苏北高凝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曲塘次凹页岩油先导试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聚焦浅层煤层气稳增产和深层煤岩气探索工程,实施煤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煤岩气规模增储上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聚焦新能源重点示范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工程,实施地热资源评价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储备等,通过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建成非常规领域创新高地和新能源联合创新示范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科技强企之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现阶段,浙江油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而且需要发展方式转换与体制机制调整。浙江油田将充分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建立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为工作主线,加快建立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具体来讲就是持续提高创新管理效能,进一步完善以科委会为核心的浙江油田科技管理决策体系,建立“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的多级协同科技攻关组织体系,构建以国家和中国石油集团重大科技专项为核心、以专业公司科技项目为补充、以油田公司项目为配套的三级研发支撑架构。持续完善联合攻关体系,按照“借智、借脑、借力”的思路,深化与兄弟单位的合作,构建多专业多领域的一体化联合攻关团队,形成以中国石油集团内部科技力量为主体、以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为配套的“大科技”体系。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管理程序和科技立项流程,紧密围绕生产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紧急性等重点难点问题,实施科技项目、“四新”技术引进应用项目快速动态立项,实现科技攻关与解决现场问题的精准对接。持续深化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完善项目经理选聘机制,压实项目考核指标,落实项目经理待遇;深入实施专家跟踪负责制和成果转化责任制,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推行科技项目风险合作机制,探索和实践科技项目成果质量、效果、效益、风险共同负责的合作模式;聚焦科技创效和激发活力动力,完善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保障机制和科技激励机制。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企业核心功能

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历史性提升,而新的产业革命与产业结构质态演进通常始于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对于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可将其理解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企业发展”的演进过程。

浙江油田要实现科技创新引领“55611”发展目标,就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使得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下一步,浙江油田将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有机衔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依托油气主营业务、新能源市场开发和浙江人工智能先发地等优势,培育中国南方油气及伴生矿产资源、深层煤岩气、储能、CCUS等产业,建立相关产业方向技术跟踪机制和创新联盟。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建设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平台,大力提升网络监测、预警、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工控安全与物联网安全、云生态安全、数据安全、移动应用安全等技术能力建设。推进生产现场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现场井、站、厂、设备等生产全过程智能联动。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浙江油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以组织引领提质、干部引路提能、人才引力提智、考核引导提效为主要内容的“四引四提”工作机制,搭建了内部“科研人才网络”与外部“招才引智”“聚凤筑巢”并举的人才矩阵,形成“党建引领—人才培育—创新突破”的闭环体系,不断激发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形成了“才聚企兴”的生动局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浙江油田将持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以“高精尖缺”的现实需求为中心,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科学合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培养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优质人才。创新人才引进体系,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动态调整人才引进策略,搭建汇聚高精尖人才的平台,优先引进产业短板领域的高端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催生出的新职业和新领域,加快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科技人才系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评价主体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依托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院、产学研项目等平台载体,深化合作,促进资源互通、技术交流与平台共创,为科研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数智赋能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浪潮中,浙江油田积极响应能源领域时代变革,以“数智石油”战略为引领,通过高质量推进信息化补强工程、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赋能工程、高水平实施智能化发展工程,深入探索数智技术与油气勘探开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之路,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浙江油田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架构,升级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同时完善数据标准体系,打破更多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让信息流通更高效。在数字化赋能工程方面,将进一步向全业务链延伸。强化数据生态建设,推进全业务数据标准化工作,形成全链条数据采集、质控和数据治理体系。构建逻辑统一、分布存储、互联互通、应用高效、支撑智能的生产运营数据生态,提升数据质量和共享能力,支撑业务横向融通、管理纵向贯穿,推动实现转型发展。在勘探开发上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协同、地面地下一体化协同,统一模型、集成数据、共享成果,支持地质与工程、地下与地面有机结合,实现科研、生产、管理与决策全面协同,实现页岩气规模效益高质量开发。推进智能采气示范区建设,推动设备设施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的运行模式,变革生产组织方式与管控模式,重塑组织机构,重构工作流程,重梳岗位职责,实现少人精干、智能管理、高效运行的数智化采气厂建设。强化安全环保监测的实时性和预测的准确性,构建更全面的风险防控网络。拓展昆仑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深化在油气藏分析、气井诊断、设备工艺管控、安全环保风险识别、预测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智能化与新能源业务的融合进度,建设能源智能管控系统,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新能源项目运营水平,提升收益稳定性。通过持续创新推动数智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油气田转型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点击下载PDF

9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5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