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以多轮驱动供给体系保障能源安全

作者: | 作者单位: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现实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刻昭示。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兜住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能源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能源企业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一是扎实抓好固本强基,二是扎实抓好有序替代,三是扎实抓好风险管控。

图片.png

任京东进一步阐述,抓好固本强基,就是要坚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储备体系,特别是加快储备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设施建设,确保能源供应保持合理的弹性裕度。抓好有序替代,就是要紧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抓好风险管控,就是要继续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大力推进能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等预警机制,不断加强应急保障电源、管网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提升区域互济、多能互补水平,持续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能源安全供应,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和抢险救灾能力。 

“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可以有多维度的理解,但能源短缺是最大的不安全。能源自给率体现了一国的能源储备与生产能力,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俄乌冲突以来,全球能源供需紧张,价格混乱且高企。目前欧盟面临能源危机,与其很低的能源自给率相关。作为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我国能源状况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很高的能源自给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虽然我国目前油气占能源消费比例相对较小(不足30%),其宏观影响相对可控。但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还是需要从节约用油和进行燃油车替代两个角度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民德研究院院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认为,考虑到我国油气资源和低碳转型的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是发挥贸易优势,深耕全球贸易保供的大格局,发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需求和资本优势,通盘考虑互惠互利,在新的地缘政治和能源转型的大格局下,加强与各资源大国合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能源最大的优势还有完整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新技术的产品化商业化能力,它们也是能源资源。至于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它是真正可以让中国实现能源独立和走向能源强国的机会,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可以看到,我国从政府到行业正在逐步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就总体而言,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三大要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首先,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紧张程度不断升高,我们需要加大国内能源勘探与资源储备力度,做好能源替代技术开发与储备,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能源安全。其次,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确保国内足够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在平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廉价进口能源,一来降低我们整个国民经济成本,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和全球的贸易伙伴共同创造在经贸领域互惠共赢的局面。再次,我国是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多年、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进口国,完全可以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因此,在中长期内,我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供应链来获得较为安全的能源供给,利用经贸手段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

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我国实现从供给短缺、单一,到总体宽松、丰富的巨大转变,是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变局之中,恰逢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来说,挑战前所未有。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着力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

所谓多轮驱动,是多能并举、多点发力、多箭齐发,是在面临挑战时能源行业给出的答案。从能源供应系统来看,安全利用是第一要务,其次是低碳,再次是清洁。因此,必须通过有序减煤,逐渐实现新能源替代,保障能源供给安全;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降碳目的,最终在2050年实现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退出市场,达到能源系统的完全去碳化。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撑,当前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能源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双碳’背景下谋划好能源发展战略、把握转型节奏至关重要;能源化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至关重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支撑当前引领未来作用至关重要。”戴厚良表示,我们必须科学谋划能源发展战略,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统筹处理好短期和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安全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关系。在多目标中寻求最优解,确保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行稳致远。要推动能源系统由以煤为主的“一大三小”,即煤炭大,油气和新能源小,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即油气、煤炭小,新能源大这一方向转变。

点击下载PDF

408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3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9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