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以创新驱动绘就 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作者: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李利军 | 作者单位: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

李利军.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同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做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培育新动能,要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工程建设企业是联结科技与产业的桥梁,是创新需求的洞察者和创新实践的推动者,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紧密合作的创新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形成新的增长极。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企业自立自强的创新能力,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昆仑工程公司)着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科技创新破解难题、增添动力、提升价值,多项自有技术在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及外部企业中实现成功转化与应用,科技成果直接创效超过3亿元,获评中国石油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截至2025年6月底,昆仑工程公司在连续8年完成上级目标考核任务、7年获评A级基础上,新签合同额、净利润等指标再次跑赢大势,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着力推进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昆仑工程公司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力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攻坚,筑牢能源工程“硬支撑”。昆仑工程公司始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绿色低碳产业升级,2025年4月,中国化工学会评价昆仑工程公司自有第三代PTA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在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建设推广,该项技术首次实现中国石油集团内应用,为新疆乃至中国西北地区建设世界最先进PTA装置提供了解决方案。全球首创柴油分质利用技术,实现了柴油等重烃原料中芳烃与非芳烃组分“归类富集”。CCUS技术创新团队开发出直接压缩液化技术、低温精馏技术等自有可工业化应用的碳捕集技术。昆仑工程公司的PETG、尼龙66技术分别入选2023年度和2024年度“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榜单,200万吨/年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工艺包、第三代300万吨/年PTA技术工艺包荣获2023年度中油工程“十大科技成果奖”。2021年以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8.1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维持在3.4%左右,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截至2025年6月底,昆仑工程公司在合成材料、芳烃及其衍生物、绿色低碳环保及特色炼油化工等领域累计拥有128项自有技术,为国家炼化业务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注入了支撑自立自强的有效动力。

创新策源,激活成果转化“新引擎”。绘制昆仑工程公司芳烃、新材料、CCUS、环境工程业务“技术树”,以“技术树”为基础,查缺补漏、连点成线,进一步“筑台、延链、布局”,积极探索平台技术标准化、系列化开发模式,逐步打造集群技术竞争力。积极参与中国石油集团炼化新材料业务“十五五”科技发展规划、芳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策略路径及机制研究,并联合深圳新材料研究院、蓝海新材料等单位申报聚酰亚胺国家专项。2025年上半年,在新材料、炼油化工等领域累计形成科研成果16项,获授权专利9件,对中国石油集团“炼化生精材”业务转型的战略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采用技术+市场联合的推广模式,使PET技术实现全球最大市场占有率,油品分质利用技术迈入千万吨级产能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加速。

智造赋能,打造安全高效“新标杆”。昆仑工程公司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数字化转型核心引擎,以“业务场景驱动+技术中台支撑”双轮联动推动工程设计全链条智能化升级,通过对云计算、GPU虚拟化、数据共享及信息安全等技术进行攻关,提出面向工程设计适用的云桌面和云应用解决方案;通过本地部署的DeepSeek模型与三维设计软件集成,开发实现自然语言指挥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料表自动导出、ISO图智能生成、平面图布局优化等功能,大幅提升工程设计效率。开发的工艺过程智能风险分析系统充分整合HAZOP分析、LOPA分析、SIL定级等风险分析规则思路,运用大模型风险分析方法,用于工程设计阶段和化工装置运营阶段风险评估与推演,全面提升工程设计质量与厂级运营安全,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低碳和高新材料综合服务商注入新动能。

重塑创新体制机制,壮大科技赋能“生态圈”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打通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堵点、卡点的关键一招。昆仑工程公司始终坚持技术立企、创新驱动,笃信“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道”。

健全体系,完善具有昆仑工程公司特色的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以平台思维、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打造界面合理、职责清晰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谋划,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和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创新资源组织整合,提升昆仑工程公司创新平台整体效能,实行“固定+入站”的灵活管理模式,把科研人员“聚起来”集中攻关,统筹管理和实施公司级科研项目,实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树立科研项目“重立项、更重执行”意识,完善科技投入和评价机制,健全科研全链条管理体系,制定科技项目、课题奖励等管理办法,加大多元化、自主化投入,积极营造全员创新氛围,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自2002年起连续21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提升效能,构建“内生外联、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人才汇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大力攻关推动关键技术迭代升级,高标准建设公司绿色低碳与新材料科创中心,成立中油工程绿色低碳和高新材料工程技术分院,设立绿色低碳和新材料、环境、碳基材料三个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分子管理、高新材料等六大领域23个方向技术平台,打造凝聚核心科研力量,以总部科创中心为统领、各分公司协同执行的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桥头堡”。聚焦协同创新,拓宽科研“生态位”边界,联合华东理工大学、中海油天津院、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以项目制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焦市场需求,协同乌鲁木齐石化、辽阳石化、濮阳盛通聚源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以及中试基地,推进形成“共建研发平台、共创产品应用、共享收益价值”的创新交流合作机制。

向新向优,打造全链条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根据昆仑工程公司业务布局,整合公司优势技术资源,着力培育并夯实吸附、氧化、加氢、酯化、聚合等基础技术平台,设立流程模拟与专用模型、高效分离、绿色低碳与安全、流程模拟与关键装备开发、智能与数字孪生、开车服务等6个共性技术平台并完善人员配备,形成系列化、网络化、产业化技术体系,推进提升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工程转化能力,构建集群式技术竞争力,夯实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础。积极梳理昆仑工程公司可推广的技术清单,贴近客户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迭代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聚酯、PTA成套技术及吸附分离技术、特色炼油化工技术广泛应用,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动能,为更多相关企业转型升级、节能改造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注重人才聚引培用,激发科技强企“新动能”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昆仑工程公司党委聚焦人才第一资源,以人才强企为抓手,优化深化统筹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

培养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培养紧缺的专业人才队伍,把“双序列”改革作为提高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抓手,建立“双碳三新”人才库,成立“节能优化一体化创新突击队”。选优配齐由各级技术专家领衔的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为专家干事业创造最好条件,强化“高级专家、一级工程师”战略支撑作用发挥,提高各类评审中专家数量占比,落实专家定期报告制度,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突出专家把关审核职责。打出多维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组合拳”,赋予科技领军人才在技术、资源、资金、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激发员工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打造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新高地”。

推动人才良性循环。发布《昆仑工程学者奖励计划》,推动专家人才在所属单位间流动,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作用。健全完善“昆仑大讲堂”及年度各专业业务培训机制,常态化组织中层干部、项目经理及各业务专项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各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抓实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青年科技英才”培养计划,设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推进“一人一策”制度落地,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超过45%;1人获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1人获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6名技术骨干入选中国石油集团第二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5名科研人员入选中国石油集团核心科研骨干人才库。

坚持培育创新文化。立足中国石油集团自立自强战略支持骨干力量职责使命,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绿色低碳和高新材料综合服务商”发展新愿景,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入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出“先人后己、高位思考、同题共答”的协同理念、“专业、责任、精益、创新”的设计团队文化,明确实现“双百昆仑”中期目标、打造“百年昆仑”“五个一流”等发展目标。持续大力宣贯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并引导干部员工扎实践行,使之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广泛共识。健全先进典型培育机制,做好正面典型选树工作,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实施探索、开放、包容的科研制度,用“专业、专注、热爱、梦想”的科创团队文化,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先后梳理提炼42个团队的精神口号,集中宣传85名专家人才典型事迹,公司一体化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上下士气空前高涨,切实以文化“软实力”构筑发展“硬支撑”。

点击下载PDF

85

点击量

1

下载量

2025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