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王传福“新”之所向:比亚迪一骑绝尘?

作者:田野 | 作者单位:

对我国汽车产业来说,2022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经过了疫情、原材料持续涨价、“缺芯”等因素影响,汽车行业承压加重,市场供给端和消费端都起伏不定。但正是在这一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却一骑绝尘,带动我国车市砥砺前行,成为2022年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2023年1月2日,比亚迪发布公告,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超越特斯拉的131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从第一辆到第100万辆,用时13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时1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仅用时半年。

从“新”出发 

比亚迪凭什么一骑绝尘?其跨越式的增长从何而来?这离不开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长期坚持的经营之道。王传福的经营之道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技、术、智、造”。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王传福在制造业领域多年摸爬滚打的管理智慧结晶。王传福深知技术不是为产品服务,而是为战略服务的。而这种为战略服务的“技”远远不止是为本公司的战略服务,而是站在造福国家、造福人民、造福世界这一层面的。“术”即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何种情况下做出何种应对,最终达到何种经营效果这一系列逻辑的抽象化。与此同时,在智能互联的大趋势下,王传福的“智”既代表了王传福应于外界环境变化下的“智”,也代表了王传福经营智慧中的“智”。王传福的“技”“术”“智”,归根到底要落脚到一个点,那就是“造”,即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也是制造业的根本和生命所在。各个时期的造型、声势浩大的造势,归根结底大众能看到的、接受的都是制造的“造”。王传福在各个时期用产品在世界各地带领比亚迪给大众交了一份答卷,这份答卷是否能令人满意,是王传福最为关注的,也是比亚迪作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图片.png

比亚迪的起家始于电池。上世纪90年代初,到深圳工作的王传福发现市场上一部大哥大电话价格高达两三万元,而其中的镍铬电池价格就要上千元。本就是电池研究领域专家的王传福,意识到这是个大市场,随即向上级建议研发镍铬电池。但国企僵化的体制,让他的建议石沉大海。为了避免错过这个大机会,王传福一横心,辞去了铁饭碗,在深圳莲塘租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带着20多个人,开始了国产电池研发之路。 

仅仅用了不到8年时间,王传福将一个小作坊打造成世界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又用了不到3年时间,比亚迪跨界进入燃油车并跻身国产车企前列;十几年前布局电动汽车,掌控了电池、IGBT等关键部门的核心技术,打造了集成了电池、IGBT、电机、电控、电子等核心技术的e平台,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商;除此之外其还有仅次于富士康的手机代工业务、手机零部件制造业务、出口欧美的精密模具制造业务、以及云轨等……很难想象,这样的成绩是27年前,从一个破旧的车间、20多个人开始的。

凭借强大创新能力和深厚技术积累,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碳化硅控制模块、DM-p技术,以及智能化的DiLink、DiPilot等多项创新技术,彰显了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科技自信。在强大科技创新加持下,比亚迪品牌价值大幅提升,是2020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排行榜”唯一上榜车企;在《2020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榜单中,比亚迪汽车跃居汽车行业第一名。

2021年伊始,比亚迪新车型“三剑齐发”。在当年1月举行的DM-i超级混动发布会上,秦PLUS DM-i、宋PLUSDM-i、唐DM-i三款DM-i超级混动车型同步开启预售。DM-i超级混动及三款重磅新车上市,是比亚迪2021年焕新出发、一路向前的里程碑事件。凭借DM-i超级混动独特的技术优势,以秦PLUSDM-i为代表的超级混动车型将改变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游戏规则,进一步加速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进程。

以品牌焕新、技术焕新、产品焕新开启焕新出发,比亚迪从“新”出发,与世界一起“向新而行”。

“闭眼买、放心开”

历时5年,比亚迪耗资百亿推出了纯电整车架构平台化的全新e平台3.0。从底盘层、高压层、低压层、车身层,全面整车架构开发,突破了电动车的性能短板,赋予电动车高级别的智能进化能力,彻底释放智能、电动化潜力。

CTB(CelltoBody)技术以“电池车身一体化”为核心设计理念,实现了高扭转刚度,大幅提升整车动态响应,赋能操控性能;同时作为车身的一部分参与传力和吸能,实现整车安全性能的大幅提升,让e平台3.0具备全球超五星安全的能力。CTB技术从“蜂窝”中找到灵感,结合刀片电池独有的长方体结构和超级强度,衍生出“类蜂窝铝”结构,带来电池成组技术里程碑式的革新,通过将刀片电池包与车身刚性连接,二为一形成完整体,并取消传统的车身地板设计,将地板(电芯上盖)—电芯—托盘三者与车身集成,形成高强度的“整车三明治”结构。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也是结构件,成为车身传力和吸能结构的一部分,在碰撞工况下,车身具备充足的吸能空间及更顺畅的能量传递路径,乘员舱形变大幅减小,给乘客创造了坚固安全的环境,逐步实现事故零伤亡。

在如今市场和行业地位下,比亚迪在意的,已不单是当下销量成绩单,e平台3.0更多的意义在于未来,比亚迪要用一流技术和行业地位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闭眼买,放心开”,这6个字,显示出王传福对e平台3.0的信任。与1.0和2.0不同,e平台3.0具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等4大特点。一向坚持技术控的王传福,把这一平台称之为“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他更是放出豪言—新一代e平台实现了从小型车到大型车的全覆盖,有望将全球智能电动车发展进程至少提速3年。

在销量飙升的同时,王传福也在2022年一度成为万亿市值公司掌门人,比亚迪市值在2022年6月底一度闯入万亿元俱乐部。

图片2.png

从比亚迪近期举措看,王传福与马斯克之间的竞争强度将只增不减。关于特斯拉方面的消息是,2023年1月2日,特斯拉推出新年限时福利,变相“降价促销”,在2023年3月份之前完成交付,即可享受6000元交付激励和4000元保险补贴。相反的是,赶在2022年最后一天,比亚迪官宣自2023年1月1日起,将对相关车型官方指导价进行正式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新价格于2023年1月1日零时起生效,在此之前支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王传福给2023年提出了更高目标:年销量400万辆。对这位深耕新能源汽车行业20多年的技术狂人来说,是一场新冒险。

从逆向创新到正向研发 

依靠结合本土特点的逆向创新,比亚迪独创了“半自动化加人工”生产方式,俗称“小米加步枪”,开启了“电池大王”时代。通过逆向创新方式,比亚迪打败了当时风光无限的日本厂商。他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将技术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都融入制造业各环节。

在进入燃油车领域之后,比亚迪走的也是逆向创新之路。当时,王传福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他果断瞄准了中国巨大的低端顾客市场,在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分析基础上,选择模仿全世界最畅销的车型—丰田花冠,打造比亚迪第一款自主品牌汽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比亚迪F3就成功上市,这种被王传福誉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模仿行为给比亚迪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体验。除了F3模仿丰田花冠之外,比亚迪很多产品都是对既有热销车型的模仿,如F3R模仿别克凯越HRV,S8模仿奔驰CLK,M6模仿丰田普瑞维亚。在此基础上,王传福充分利用汽车制造业丰富的技术积累,巧妙地运用已经过期的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用以解决缺乏技术难题。

逆向创新的本质是价值创新,这也是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和燃油车领域取得成功的本质。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自从生下来就走的是正向研发路径,而非逆向创新。 

“电池、电机、电控”作为比亚迪技术“三板斧”,已成为比亚迪品牌立足市场的金字招牌。其技术的集成性、精密性、领先性是其他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模仿、超越的。而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者,也从未停下研发的脚步。比亚迪成立至今,共研发了国内外首创技术50余项,专利总数过万件。

在出色成绩和行业领先背后,是比亚迪品牌对技术研发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掌握了“三电”正向研发技术。三电技术是电动车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配件叫IGBT,它是一种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复合功率半导体器件,具有高开关频率、高电压、大电流,易于开关等优良性能,被誉为变流器中的CPU,就是这一配件,长期被外国品牌垄断,中国IGBT90%的市场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

随着自主品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这一局面逐渐发生改变,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品牌领导者,一直深耕电动车技术,在2018年发布了IGBT4.0技术,在国内IGBT领域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通过逆向创新过渡到正向研发,比亚迪带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行业内稳扎稳打,靠技术创新在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争夺发言权,这对中国制造业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点击下载PDF

410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3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每月上旬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