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国企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干部培训工作亟须提质增效。培训内容、模式、师资、制度是构成干部培训体系的四个关键支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内容为根、模式为形、师资为本、制度为保,四者系统联动,构建起高效科学的培训机制,是提升干部素质、服务企业战略的关键。
关键字:国有企业;青年干部;培训工作优化;四要素
惟有完善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模式、改善培训师资、健全培训制度,才能形成“内容定方向、模式优路径、师资保供给、制度强根基”的“四维联动、动态适配”的工作协同机制,使党校真正成为干部能力锻造的“熔炉”、国企改革智慧的“策源地”,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持续输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敢战能胜的中坚力量。
一、优化培训内容:夯实干部培养的根基
培训内容质量直接决定能力转化效能,是构建干部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然而现有培训内容呈现“三重断裂”—政策落地与业务实践断裂、专业理论与一线痛点断裂、现有经验与趋势预判断裂。亟须紧扣“政治性、实战性、前瞻性”三大坐标,推动内容体系向“战略支撑型、问题导向型、未来适应型”转型,实现知识传授向能力锻造的跃升。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内容体系。建立“战略决策层—经营管理层—专业执行层”三级需求分析模型,差异设计培训模块。战略层聚焦政策解读与变革领导力,管理层突出成本管控与跨部门协作,执行层强化专业技能与标准化作业,形成纵向贯通的课程逻辑链。
二是强化政治能力锻造内核。开发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培养链条,将党性教育具象化为决策场景。设计政策沙盘推演、风险研判实训等沉浸式课程,建立“中央精神—企业战略—岗位实践”的转化机制,确保政治能力可落地、可考评。
三是植入前沿趋势预判模块。动态建设行业变革数字图书馆,构建技术演进图谱与商业模式预测模型。设置战略预研工作坊,培养干部运用SWOT、PEST等工具开展趋势推演的能力,将培训转化为战略决策的”雷达系统”。
二、优化培训模式:激活能力转化的核心路径
培训模式是连接知识供给与能力需求的转化通道,其有效性决定培训资源投入的实际产出效能。当前干部培训面临“三重困局”,即:单向灌输难以突破参与度瓶颈,时空限制制约学习持续性,工学矛盾降低实践转化率。尤其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组织扁平化演进背景下,传统培训模式已难以适配干部“碎片化学习、场景化应用、迭代化提升”的新需求。必须重构“立体化、动态化、精准化”的培训范式,通过模式创新打通学用转化“最后一公里”,使培训真正成为能力跃升的推进器。
一是构建OMO混合式学习生态。整合线上知识平台与线下实训基地,形成“线上筑基—线下拔高—云端复盘”的闭环链路。线上开发政策解读微课、案例资源库等数字学习包,线下聚焦战略推演、危机处置等实战场景,利用智能平台追踪学习轨迹,实现“学思练考评”一体化。
二是深化行动学习项目机制。将企业改革痛点转化为培训课题,实施“选题立项—组队攻坚—方案输出—实践验证”四阶培养。每个项目都配备理论导师与业务教练,通过“学中干、干中学”促进知识内化,使培训成果直接转化为管理创新方案。
三是建立同伴教育赋能网络。构建跨单位、跨层级的“学习型社群”,设立专题研讨坊、经验共享会等自主平台。推行“青蓝结对”导师制,促进经验传承与思维碰撞,形成持续学习、互助提升的生态氛围。
三、改善培训师资:筑牢能力锻造的根基工程
师资建设是决定培训实效的底层逻辑,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知识传递的精度和能力转化的效度。现有师资存在“三个滞后”,即:知识结构滞后于改革进程、实践经验滞后于业务迭代、教学方法滞后于学习规律,导致培训陷入“理论悬浮、实践脱钩”的困境。亟须重构“政治性、专业性、时代性”兼备的师资体系,使其成为战略落地的传导器、实践智慧的转化器、能力跃升的推进器。
一是优化师资结构生态。突破学术型师资主导格局,建立“政策研究员+业务操盘手+技术领军者”三维结构。重点选聘具有改革攻坚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参与重大项目的技术专家,建立动态流动的“双师型”人才库,确保每门课程配备理论导师与实务教练双资源支撑。
二是强化师资能力锻造。可以实施“三维赋能”培养计划:关注理论深化,建立教师定期研修制度,每两年完成一轮党的创新理论、行业前沿政策专项学习;关注实践淬炼,要求教师每年参与企业改革项目,主导开发实战教学案例;关注数字升级,开展智能教学工具应用、虚拟仿真课程开发等数字化培训,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
三是创新价值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实效+实践贡献+战略价值”三维考评模型,将课堂效果延伸至战略落地成效评估。设置“课程点击率、问题解决率、成果转化率”等核心指标,实行师资分级动态管理,对连续两年考评优先者给予多样化激励措施。
四、健全培训制度:构建长效运行的保障体系
培训制度是贯通培训要素的价值纽带,决定干部培养体系的可持续性。当前培训工作存在“三重失序”,即:战略需求与培训供给错位导致资源浪费,过程监管缺位造成质量波动,激励约束乏力影响参与动能。尤其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数字化转型加速背景下,亟须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规划粗放化、执行随意化、评估形式化”等积弊,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战略落地的制度性安排、干部成长的机制性保障。
一是构建战略导向的规划体系。建立“战略解码—能力缺口—培训方案”三位一体规划模型,运用大数据画像技术精准识别干部能力图谱。每年开展战略需求与人才素质对标分析,形成“三年规划+年度计划+专项工程”的梯次布局,实现培训供给与国企改革重点任务动态匹配。
二是实施全面监管机制。训前建立课程准入标准与师资认证制度;训中嵌入“飞行检查+学员反馈”双轨监控;训后推行“知识测试+行为评估+绩效追踪”三维评价。通过全面监管实现从“学时管理”向“实效管理”跃升。
三是创新价值驱动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积分—岗位胜任—职业发展”联动机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薪酬激励强制挂钩。设立“管理创新转化奖”,对应用培训成果取得显著效益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形成“学习—实践—提升—反哺”的良性循环。
完善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模式、改善培训师资、健全培训制度,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把握要素间的耦合共生关系,通过以内容精准性确保模式适配度,以师资专业性支撑制度执行力,以模式创新性激活内容生命力,以制度约束性保障师资成长性,从而在目标导向上统一于国企战略落地,在功能实现上构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资源保障—效果评估”的价值闭环,在运行逻辑上构建起“战略牵引方向—知识精准转化—能力持续跃升—价值反哺战略”的增强回路。

17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8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