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广东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石化)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重要论述,特别是2024年全国“科技三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突出科技兴企强企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石化科技力量,着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保持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排头兵地位,在率先建成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一流炼化企业新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勇攀高峰,“十四五”期间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广东石化坚持技术立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有力推动科技进步,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重大突破。
一是技术进步成果显著,有力支撑公司转型升级发展。突出科技进步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立足全球视野,针对项目建设技术方案,反复优化比选并进行系统集成,攻克了重劣质原油加工的世界级难题,形成了重油深度减压深拔、延迟焦化密闭除焦、石油焦高效利用制氢、POX灰渣环保化处理等一整套完整的重油加工生产工艺;全面打通了中国石油自有技术大型乙烯装置的生产流程,实现了国产最大“三机组”成功应用;成功实现了新一代吸附剂技术全球最大PX生产工艺工业化应用,装置能耗降至新低,产品质量位居行业前列。协同施工建设单位广泛运用科技“利器”,260万吨/年芳烃抽余液塔、8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四联换热器安装等百余项施工技术创造出行业及国内外纪录。34套信息智能化系统为企业植入“最强大脑”,公司顺利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四级评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二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有力支撑了生产稳健高效运行。依靠科技创新优化装置运行,坚持“生产可行、市场可销、效益可观、质量可靠、环保可控”的新产品开发思路,产销研深度融合发力,先后开发新材料新产品17个,茂金属聚乙烯HPR1018HA、HPR3518CB、mPE-LLD 1820F等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密度23050管材专用料通过PE100级国家认证,膜料ACP9255、DMDZ-6095产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新产品品种、产量位列中国石油炼化企业首位。积极探索运用焦化在线清焦、POX气化炉烧嘴改造、爬壁机器人清洗反应器等“四新”技术,持续提升装置运行水平,炼油、芳烃、乙烯能耗及收率等炼化主要技经指标实现行业领跑。
三是科技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科技进步和企业长远发展,持续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以专家领衔推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新业务发展,组建炼油、化工、芳烃、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5个创新和规划发展专项工作组,围绕落实“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目标,超前谋划和编制完成“十五五”发展规划。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技术难题攻关、新产品开发,有效提升了科研管理协同能力。
四是科技人才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大力实施“扬帆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健全完善“揭榜挂帅”、“赛马”选才等科研创新机制,主动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等揭榜挂帅任务,积极参加国家级和中国石油集团创新竞赛,在大赛大考中厉兵秣马。先后引进硕士、博士33名,培养企业高级专家、一级工程师1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2人,入选中国石油集团第二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核心科研骨干人才、技术能手7人,有力支撑了公司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建设。
勇立潮头,深刻把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入2025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集中爆发,呈现“井喷”之势,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能源和材料革命方兴未艾,这些成果不仅重塑了技术范式,更在能源安全、高端制造等领域构筑起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从“单向突破”迈向“系统重构”的崭新阶段。从石油石化行业来看,当前炼化产能过剩与供需失衡的情况持续加剧、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端化+一体化+低碳化”破局迫在眉睫,亟待通过科技创新破解炼化企业深层次矛盾,助力炼化生产转型升级。广东石化尽管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还面临严峻形势和目标实现的挑战: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足,科技驱动“油转化”的核心能力不强,难以支撑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高端化的新产品、新材料生产技术存在短板;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不完善,产学研用联合、上中下游贯通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破解“卡脖子”难题的能力不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不足,产品提档换代、质量提升和新产品开发进展缓慢,智能化平台系统集成应用不够深入;创新人才队伍培育不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行业领军人物培育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队伍培育生动局面。
勇毅前行,全面肩负起公司科技工作发展的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广东石化按照“三个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确立了“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目标,着力构建多元开放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高效灵活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两个战略支撑体系”,聚焦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三大创新攻坚工程”,努力实现“高新特专”新产品、高水平绿色低碳、数智化发展、提质增效“四个突破”,加快推进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国石油集团党组领导明确要求中国石油要增强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实力,聚焦破解突出矛盾,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全力奋进高质量发展。广东石化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国石油集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把创新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全过程,积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大力应用并发展新一代新能源、特种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优势,推动传统生产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切实做到以科技创新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以创新一流带动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效率一流,加速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目标。
二要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根本,加快形成支撑高效科技创新的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向未知进军、向不确定性冲锋的创造性工作。广东石化将加快建设多元开放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健全完善以“1+5+3”为主体的企业科技管理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指导制度,突出炼油、化工、芳烃、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5个创新和规划发展专项工作组支撑作用,切实压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3个创新联合体责任,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规范管理流程,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分类管理、分级管控的管理格局。突出创新成果与生产需要相结合、技术进步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创新劳动与利益分配相结合,健全优化科研项目责任制、科研考评机制,建立专家会诊咨询、成果转化激励、新技术应用保障等机制,推动各类资源优先保障科技创新。
三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加快形成科技队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积极践行“生聚理用”的人才发展理念,通过重大项目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理论、熟悉技术创新、善于实践运用的复合型高端科技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炼化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健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科技人才储备厚度,持续提升科技人才能力水平。充分研究利用硕博士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通过基层锻炼、技术攻关、联合外送培训等方式 “墩苗”培养,充分发挥好高端人才的潜能和作用。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人员志存高远、爱企奉献、矢志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四要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加快形成科技攻关助力一流企业建设新动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在助力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方面,聚焦“一体化”强链,推进深度减油增化、减油增特,突出“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化则化”深度协同、灵活高效。聚焦“特色化”延链,原料要向“优”发力、产品要向“特”而行、材料要向“新”图强,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聚焦“高端化”补链,锚定发展高端化工方向,深度挖掘重质原料特点,并运用先进技术开发生产高端产品。聚焦“绿色化”拓链,坚持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推动“高新特专”产品开发方面,紧盯市场搞开发,突出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技术研究,努力开发引领未来的新产品,打造产品“巨人”,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炼油方面要不断改进完善重劣质油加工技术,把沥青、石油焦、油浆、乙烯焦油等低效类产品转化为高效特色产品。化工方面要推进裂解原料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深入开展C4、C5、C8、C9等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积极布局生物航煤、重芳烃聚合材料、医用高端聚烯烃新产品,努力实现高端产品供给链的突破。在助力安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实施本质安全科技攻关,按照新要求新标准推进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加强技术装备及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大力开发运用先进节能减排降碳、清洁替代、碳资产转化技术,深入开展“无废工厂、无异味工厂、绿色工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安全环保治理水平。
五要坚持以数智发展为手段,形成科技助力企业管理运营的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广东石化将围绕智能制造大力开发应用先进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大力实施“AI+工业化”行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在工艺技术、本质安全、绿色低碳等领域,全力打造务实高效、行业一流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深度应用场景,推动公司从“经验驱动”向“数据+算法驱动”转变。推动“5G+工业互联网”联合共建,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岗位巡检、高危作业、智能检验等领域的运用,以数智技术赋能企业管理,推进企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作者系广东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370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8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