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逆全球化思潮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策略路径

作者:张煜 谢芳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管理干部学院人才研究所、领导力教学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标志着全面开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剖析逆全球化现象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驱动要因分析、国际企业巨头近年来的新动向对我国的启示,厘清新发展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逻辑,研究提出逆全球化思潮下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策略路径。

一、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影响

(一)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相对而言,是指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商品跨境流动设置各种显性或隐性障碍,使得全球贸易、投资和移民流量降低以及经济体之间经济依存性和融合性减弱。

1. 全球贸易额和全球投资额占GDP比重均明显下降,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挑战。近年来,曾经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且发挥引领作用的美国,以及支持多边主义价值观的英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转移国内矛盾和危机回归传统的国家主义立场,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发动贸易战、“长臂管辖”等手段强制改变市场结构和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一些发达经济体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支持意愿和力度严重不足,肩负着全球贸易治理重任的WTO等国际组织的作用明显削弱(图1)。

1758264995186.png

2. 全球产业链向区域化和本土化方向发展,美国等少数国家“去中国化”企图日益明显。近年来,以美国牵头的G7国家却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意识形态划线人为扭曲市场选择,割裂全球市场体系。一方面,通过实施工业振兴计划,推动“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美国联合欧洲和日本等国,加紧构建区域联盟,不遗余力阻碍和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目前,受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单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 民族主义势头抬头,民众反全球化思潮日趋激烈。在发达国家带动下,许多国家对全球化的支持逐渐被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所取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民族主义势头抬头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大量企业和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实业空心化,失业率不断上升,尤其是美国前些年在中东国家制造了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发达国家,触发民众反全球化思潮。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资本等比较优势摄取大部分利润,发展中国家因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赚取微薄利润,进而影响这些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

(二)逆全球化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影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乃至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而逆全球化现象势必对我国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1. 影响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受美国等发达国家提高跨国投资门槛、切断高端材料和基础软件供应等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国防装备、高端芯片等战略性产业,以及高分子材料、高端机器设备等与世界领先技术存在一定距离的产业。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一些产业占据专利标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产业链上游,我国企业可能面临关键器件“卡脖子”和产业链断裂风险。

2. 影响我国产业的海外发展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构建全球最完善也最有效率的供应链,但受关税壁垒、进口限制、投资限制等政策的阻碍,我国一些依赖经济全球化去拓宽国际市场的领先型产业和优势产业,可能出现国际投资规模缩减从而影响行业持续发展。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炮制并反复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抹黑“一带一路”,致使中国企业开展正常国际业务受到诸多掣肘。

3. 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我国抓住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机遇,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已跻身全球价值链的中心国行列,与美国、德国共同成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三个生产中心之一。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动产业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重构制造业产业链,势必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复制中国成功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

二、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驱动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央,彰显中国之治的伟大力量。站在历史高度来窥探其背后的成功因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经济技术的后发优势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充分发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我国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国内走向国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益于发达国家的资本、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后,新兴市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国内相关企业的海外快速增长。

(二)得益于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些政策使得我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大批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脱颖而出。

(三)得益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

在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进程中,我国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从改革开放初期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到近些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重组,从放权让利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从转换经营机制到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从改革试点和“走出去”战略到开展“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示范工程”等,政府始终都在发挥重要的引领或推动作用。

(四)得益于一批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雄心壮志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企业家是战略性稀缺资源。我国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骄人业绩,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涌现一批任正非等那样的企业家密切相关,他们矢志不渝、勇于进取的职业追求,敢涉险滩、啃硬骨头的责任担当,埋头苦干、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勇做时代发展的“探路者”和“领跑者”,缩小了我国企业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

三、结论与策略路径建议

(一)结论 

1. 谨慎看待“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对待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既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漫不经心。从历史角度来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周期性往复;从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来看,“逆全球化”并非去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慢化、新化;从政治角度来看,当前逆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G7等国刻意压制中国崛起,给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持续获得全球化红利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给我国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较大冲击。

2. 准确把握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四力”驱动。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进程中,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有为政府和企业家等四个要素分别体现了四种不同的“力”。改革开放是“借力”—借助国际资本、管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市场经济是“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为政府是“推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企业家是“拉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图2)。而在“四力”当中,逆全球化能够影响的只有“借力”,其他三力基本不受影响。为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动力”、有为政府“推力”和企业家“拉力”,有效降低或消除逆全球化对“借力”的影响。

1758265167681.png

3. 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企业的基本属性是营利性。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必须要回归到企业的经济属性上来经营,回归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来塑造核心竞争力,只有找到自身在世界市场立足的独特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占领主动权。因此,国有企业要以经济属性为基础,用“过硬的产品”和“可靠的服务”真正在市场上立足,塑造屹立于市场而不倒的独特优势。

(二)策略路径建议

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国际企业巨头呈现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普遍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二是积极践行ESG理念;三是相继拆分或通过内部重组简化组织结构。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坚持辩证思维,从目标策略、建设策略、加快策略三方面共同发力。

1. 在目标策略方面,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瞄准行业属性和企业自身特色优势,找准发展机会点,打造立足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世界一流企业都是凭借自身独特优势站稳市场,而不可能成为全方位领先的冠军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一流、治理现代”的16字标准是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共性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战略考量,结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新要求,结合行业趋势、市场走势和企业态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2. 建设策略方面,把握好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把握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把握好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握好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效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健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坚持依法合规治企,适应数字化时代和“双碳”时代新要求,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把握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坚持双管齐下、共同发力,全面提升行业引领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突出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组建高质量创新联合体,主动开放企业市场和应用场景,实施国有企业品牌提升专项工程,打造一批走向世界、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把握好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践行ESG新理念,打造全球化运营的现代典范。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充分把握RCEP机遇,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发起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国际标准和产业规范等制定,主动适应全球范围内日益强劲的ESG潮流,做到合规属地化、团队属地化、产品/服务属地化。

3. 加快策略方面,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握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把握好根和魂的关系,始终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强企兴业、迈向一流。

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聚焦主责主业率先发力,抢占发展先机。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高主营业务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依法合规治企,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当前重中之重,集中优势力量快速突破。

把握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汇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磅礴力量。强化全产业布局与产业整合、全球资源配置与运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新理念、新做法,深化股权合作和创新合作,鼓励大型企业扩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创新,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技术扩散和产业升级的“辐射圈”。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把握好根和魂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强企兴业、迈向一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企业发展根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把人才强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强化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实现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市场优势有机结合,最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点击下载PDF

10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5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