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标准项目推进机制管理创新及实践

作者:秦长毅,许晓锋,李为卫,方伟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管研院)是国家和中国石油集团在石油管工程技术领域唯一集科学研究、质量监督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主体和核心科研机构。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管研院创建了“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国家石油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际标准化管道分委会并行秘书处(ISO/TC67/SC2)”等35项国际、国家和行业的重要资质与机构授权;研究创建了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化学、安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石油管工程学”;建立了系统配套的试验研究装备体系,重要实(试)验装备500余台(套),整体实验研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实施背景

油气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给国家油气供应安全造成很大压力。作为油气企业,集团公司高度关注国家能源安全,尤其是油气供应安全。我国油气资源人均占比不及全球人均占比,因此必须立足于全球资源,通过对外国际油气合作,大力走出去,按照合作双赢的理念,促进油气合作。为实现产品、工程和服务“走出去”,油气资源“走进来”,国际标准化工作对集团公司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集团公司第一次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委会秘书处的工作。2014年,主导制定了首个国际标准;截至2019年底,承担ISO标委会秘书处3个,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8项。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国际标准化能力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石油管研院自建立以来,一直特别重视国际标准化,注意跟踪ISO和API标准化的发展动态,研究ISO和API标准化有关资料。针对API管材在油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向API提交了如“钻杆内加厚过渡区结构”“材料韧性”“钻杆与接头磨擦焊区技术条件”和“提升短节”等内容的提案。经过积极努力,这些提案均获得API认可并写入有关标准中,促进了石油管材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油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中国石油的国际影响及管研院在API的声誉。

近年来,管研院在高钢级管线钢和高性能油井管技术研发、质量检验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许多优势技术和成功经验,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标准化成果。在2013年SC2年会上,管研院一口气提出了5项国际标准新项目提案,包括《基于应变设计地区使用的PSL2级钢管》《管线钢管夏比冲击试验断口分离评价方法》《高钢级管线钢管非金属夹杂物的检验方法及要求》《高钢级管线钢管针状铁素体晶粒度评定》和《管线钢管不同形式试样拉伸试验的屈强比要求》,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管研院国际标准化工作起步早,但石油管材领域国际标准十分完善,加之欧美国家牢牢掌控着对重要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因此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难度很大。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竞争,管研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密切跟踪、深入参与关键技术指标主导修订,在长期的实践中,管研院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为努力实现主导制订完整国际标准项目的突破,巩固提升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实现集团公司石油管材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为集团公司其他专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需要系统总结、提炼石油管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形成一套创新性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在此背景下,管研院启动了“国际标准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创新及实践”课题,从国际平台创建、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全过程管理、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创新实践和总结提炼。

image.png

二、内涵与主要做法

(一)内涵

近年来,石油管领域形成了诸多优势技术和标准化成果,开展标准国际化,将这些成果积极推向国际,对于通过国际标准带动我国优势产品、工程和服务“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有效适用的标准国际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施从平台、组织机构到制度建设的管理体系创新,以及从项目选题、培育、争取立项到推动项目各阶段草案进展的全过程管理创新。组织创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平台,参与主导石油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策划并搭建国际标准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实践;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稳步、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国际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管理模式和长效工作机制。该项目的实施,搭建了过程完善、成效凸显的国际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凸显了标准化技术引领作用。该项目研究成果成功推进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立项4项,提升了我国在石油管领域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了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

该项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旨在开展标准国际化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研究,将我国在石油管领域形成的诸多先进标准化成果有效转化为国际标准,并带动我国优势产品、工程和服务“走出去”。管研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搭建了过程完善、成效凸显的标准国际化管理创新体系。一是组织创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平台,参与主导石油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二是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三是策划并搭建国际标准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实践;四是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稳步、可持续发展。最终建立起国际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管理模式和长效工作机制。

1. 实质性地参与国际工作平台的创建。有多大的平台,才能有多大的发展。紧紧围绕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研院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平台的创建工作,包括参与ISO/TC67“石油、石化和天然气工业设备、材料和海上结构技术委员会”管理、组建TC67/SC2“管道输送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并行秘书处和TC67/AHG01“绿色制造特别咨询组”、与美国石油学会(API)深度合作等工作,参与主导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为石油领域相关技术专家在广大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推动国际标准项目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参与ISO/TC67管理。管研院派员担任TC67管理委员会专家,连续参加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工作会议和定期召开的年会,深入参与管理决策。(2)承担TC67/SC2并行秘书处。管研院准确把握时机,积极开展承担TC67/SC2“管道输送系统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谋划、申请和国际竞争。ISO/TC67管理委员会特别小组经过多轮磋商,各成员国最终于2010年达成一致意见:SC2秘书处由中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共同组织管理,中国和意大利并行承担秘书处工作;同时,中国将委派一名副主席和秘书。这是集团公司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中国石油行业第一次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第一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出任领导职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组建TC67/AHG01绿色制造特别咨询组。为抢占石油行业绿色制造制高点,2018年TC67年会上,我国提出成立绿色制造分技术委员会的建议。该建议得到高度关注并建议成立绿色制造特别咨询组开展前期工作。2019年6月底,成立该特别咨询组的建议通过投票,由管研院秦长毅副院长出任工作组召集人。工作组成立以来,与国外专家密切联系,主导召开工作组会议,讨论编制石油工业绿色制造立场报告和通用技术要求,相关国际标准项目的制定正有步骤地推进。

2. 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1)组织机构建设。以管研院为牵头单位,组织了管材、设计、施工运行、阀门、腐蚀与防护四个专业的上百位技术专家,按照内外一体的思路,系统开展管道输送系统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SC2专项工作组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集团公司标准化直属工作组工作规则和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积极开展SC2专项工作组工作,负责跟踪、研究ISO/TC67/SC2管道输送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国际标准,对有关国际标准进行表态,提出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提案,向有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制修订建议。(2)制度保障体系完善。① 参与制定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为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结合管研院国际标准化工作实际,组织对国际标准新项目提案、投票和国际专家注册相关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梳理(见图1-2),向集团公司及时反馈了修改建议。②完善秘书处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管研院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各项管理规定,认真履行SC2并行秘书处和SC2、SC5国内对口单位职责,密切跟踪石油管材国际标准最新动态,及时查收、整理并转发最新投票文件和标准信息。积极组织委员会成员和专家对国际标准项目进行认真研究,按时提交标准修改意见、采标建议和新工作项目提案,并负责对提交的文件进行把关,切实维护国家和集团公司利益。

为进一步规范秘书处工作,创新性开展管理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秘书处先后组织起草和发布了《ISO/API提案和投票工作程序》《ISO/TC67/SC2专项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章程》《石油管及管材国际标准化工作补充管理办法》《石油管国际标准项目投票管理办法》和《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形成了一套规范流程,固化了诸多创新性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国内工作组将在国际标准草案初稿的编制、关键技术指标验证等方面提供支持。秘书处协助召集人组织召开国内工作组的工作月例会和周集中办公会,有效推动了项目进展。建立了标准贡献奖激励机制。自主或以牵头单位合作制定一项ISO标准并发布,给予起草组一次性奖励 30万元;提出国际ISO标准提案并获批立项,给予提案组一次性奖励1万元。自主或以牵头单位合作制定一项API、ASTM和NACE等国外先进标准并发布,给予起草组一次性奖励20万元;提出条款并采纳修改后,给予提案组一次性奖励0.5万元。

3. 项目策划、提出和培育。依托国家和集团公司标准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国际标准的培育和制修订。创立了从项目培育、提案审批、立项投票、项目推进到出版发布全过程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发布一批、立项一批、培育一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指导文件,选取新材料方向,联合冶金工业标准信息研究院、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和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等行业领军企业,策划、组织申报了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研院负责“石油天然气工业油气井套管或油管用钢管等5项国际标准研制”。基于我国在高级别管线钢管、抗硫钻杆、抗挤套管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对已有国内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标准化升级和系统化研究,申请ISO 11960、ISO 11961、ISO 3183和ISO 19345标准立项,并在各个环节跟踪推进工作。开展石油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将我国先进技术和标准成果纳入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image.png

image.png

4. 项目立项和推进。(1)基于应变设计钢管等6项提案。2013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管研院精心准备和安排,成功承办了ISO/TC67/SC2第33届年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石油企标委SC2专项工作组提交的“基于应变设计地区使用的PSL2级钢管”等6项标准提案,并形成了分委会工作决议,有力推动了国际标准化工作。根据2013年SC2年会讨论通过的决议,SC2/WG16“管线管”工作组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听取了这几个项目的汇报。2013年12月召开的SC2/WG16工作组网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会后根据部分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提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工作组特别安排,于2014年4月1日再次召开工作组网络会议,对5项提案内容进行了专题汇报和讨论。经2014年6月和2015年1月后续两次工作组会议的讨论,“基于应变设计”拟作为ISO 3183新的附录,该提案同时列入了API议程;其余项目则由于未协商一致而终止或建议转交给其他委员会。(2)高抗挤套管等2项提案。“高抗挤套管”和“酸性环境用钻杆”两个国际标准提案是为满足我国深井、超深井、酸性环境等油气田油气勘探开发需要,基于我国相关科研成果和标准化工作基础提出的。项目经过了秘书处认真筛选和审查,2012年项目成功立项后,为实质参与并主导标准编制,我们及时将两项提案负责人成功注册为相应工作组技术专家。高抗挤套管项目讨论过程中,主要遇到了美钢联方面的长期发难,经过多年争论,最终于2016年达成初步意见并起草完成了工作组草案。项目历时6年多,最终被采纳修订国际标准ISO 11960:2020《石油天然气工业油气井套管或油管用钢管》,新增“高抗挤套管”技术要求的附录,规定了高抗挤套管产品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明确了最低抗挤性能确定原则和方法,严格了制造商能力验证和产品加工、检验和试验要求。(3)复合弯管和管件等2项提案。在深入调研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成果基础上,从减缓管材腐蚀、节约用材和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的绿色发展理念出发,确定了“管道输送系统用耐蚀合金内覆复合弯管和管件”和“陶瓷内衬油管”2项国际标准新项目提案的选题。①管道输送系统用耐蚀合金内覆复合弯管和管件。在2018年集团标委会SC2专项工作组年会上,该项目组织了汇报和交流,并听取了国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国内共识;在2018年ISO/TC67/SC2年会上,我国代表在会上对该项目进行了汇报交流,与会的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和荷兰等国家十分感兴趣。经过国内外充分酝酿,关于新制定“管道输送系统用耐蚀合金内覆复合弯管和管件”国际标准的项目建议得到普遍积极反馈,在此基础上,组织起草完成了新项目提案建议。秘书处认真把关,修改完善后按规范流程报集团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标委进行审批,于2018年底正式报送SC2秘书处。②陶瓷内衬油管。管研院协同国内外制造企业对陶瓷内衬油管产品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先后建立了油气工况环境陶瓷内衬油管性能评价技术体系,评定了管材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连接工艺等核心工艺技术,围绕石油天然气工业应用需求,系统研究并确定了陶瓷内衬油管的关键技术指标。在2018年5月SC5年会上,我国代表在会上对该项目进行了汇报交流,与会的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和荷兰等国家十分感兴趣。经过国内外充分酝酿,关于新制定“陶瓷内衬油管”国际标准的项目建议得到普遍积极反馈,在此基础上,组织起草完成了新项目提案建议。秘书处认真把关,修改完善后按规范流程报集团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标委进行审批,于2018年底正式报送SC5秘书处。2019年5月,组织专家团队参加了SC5年会,在年会上与相关国家代表积极交流和沟通。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10月通过立项投票。目前,该项目在工作组范围内达成了一致意见,完成了委员会第一轮投票和投票意见的处理。将进行第二轮CIB投票,投票通过后将作为PAS文件发布。

5. 科研项目管理。管研院充分利用其标准归口、信息平台等资源优势,加强课题执行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在有限的资助资金下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从组织上保证项目的高效实施,设立项目的工作组,挂靠在相关部门,课题组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并设一名专职联系人及若干兼职技术人员承担日程工作,协调和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财务上设立独立工作号和子工作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从技术上保证项目的科学实施,在技术上实行专家技术把关制度,选择与本项目技术相关性较大的知名专家,成立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组,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技术方案与重大的技术分歧等都由专家组确定与协调,以保证项目的技术支撑。专家组成员将根据年度任务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从过程控制上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采取中期检查和阶段汇报相结合的形式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项目总体进展的同步性,最终达到本项目全部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image.png

三、实施效果

(一)成果

该项目的实施,搭建了过程完善、成效凸显的国际标准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创新体系,凸显了标准化技术引领作用,提升了我国在石油管领域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了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

项目取得显著成果,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组织提交新项目提案8项,主导新立项国际标准4项,发布制度文件7份,发表管理和技术论文14篇、专利1项。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提升了集团公司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为集团公司优势产品、工程和服务“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新点

(1)组织创建了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平台。在石油工业第一次承担了ISO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并派员担任领导职务;担任TC67管理委员会专家,参与主导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稳步推进SC2并行秘书处管理,参与主导管道输送系统领域分委会的组织、程序和项目管理;瞄准绿色制造新兴领域,主导提出成立新分委会建议,组建了绿色制造特别咨询组。(2)组织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申请建立了第一个集团公司标委会直属的国际工作组—SC2专项工作组,组织了管材、设计施工运行、阀门、腐蚀与防护四个专业的上百位技术专家按照内外一体的思路系统开展管道输送系统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制定了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组织起草和发布了《石油管及管材国际标准化工作补充管理办法》《石油管国际标准项目投票管理办法》和《ISO/TC67/SC2专项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章程》等管理文件,形成了一套规范流程。(3)搭建了国际标准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实践。创立了从项目培育、提案审批、立项投票、项目推进到出版发布全过程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发布一批、立项一批、培育一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应用全过程管理体系,组织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立项4项,顺利完成国家质检公益项目和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培育项目。(4)形成了跨专业、跨行业的国内外合作机制。积极组织承办和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保持与ISO、API秘书处高层和国外标准化组织间的密切交流;与北方管道、管道局等单位合作开展管道输送系统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塔里木油田、宝钢等单位合作开展油井管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大庆油田、宝石机械等单位合作开展绿色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

(三)效益

通过本项目实施,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立项4项。这些成果在中国石油管研院、国家管网北方管道和大庆油田等单位得到了有效应用,通过经验示范,有效带动了石油管领域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

应用该项目成果,促进了国际标准研制,规范了高抗挤套管、酸性环境用钻杆、大应变管线管产品质量,保障了油气勘探开发和输送安全,有效带动了我国优势产品、工程和服务“走出去”,促进了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国资委对集团公司业绩考核中赢得加分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点击下载PDF

512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