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又逢世界环境日,环境生态话题热度再次攀升。这天中国石油发布《2024年环境保护公报》,这已是其连续第26年对外公开披露环保绩效。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石油清洁能源产能开发超过1200万吨标准油/年;把节能作为第一能源,实现节能78万吨标煤、节水824万立方米。污染防治方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炼化企业VOCs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14.3%、26%、2.14%、9%。生态板块也持续发力,2024年新建1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项目,并连续第13年获得“低碳案例”称号。
同日,中国海油发布《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年报》,首次以年报形式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与实践。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海油全年万元产值氮氧化物、烟尘、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同比下降;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跨越工程,渤海油田三期岸电工程圆满收官,CCS/CCUS(碳捕集、封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数智化转型,“双碳”数字化平台全面上线,固体废物全过程数智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建设在线监测管控平台,实现环保数据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虽然中国石化没有单独发布环境公报,但通过其在5月20日发布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中国石化扎实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全年实施能效提升项目470项、节能79万吨标煤,3家直属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积极打造国内首家“无废集团”,累计创建52家“无废企业”;扎实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众多石化工厂成功变身 “生态花园”,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2024年,中国石化总环保投入为240.1亿元, 其中环保资本投资55.6亿元,环保费用支出184.5亿元。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深刻体会到:当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全球首个全流程CCUS—EOR项目,将捕集的CO2用于驱油增产,单桶原油碳强度下降23%并获得48元/吨碳汇收益;当中国石化投资百亿元建设全球最大碳中和加油站网络时,其光伏充电服务溢价达常规油品利润的18%;当中国海油建成亚洲首个海上风电—制氢—储运一体化示范工程,通过绿氢替代平台燃气轮机燃料,实现海上油田范围排放下降35%—传统能源央企的战略突变,标志着环保服务已突破“末端治理”的局限,进化为能源价值链的核心增值环节。
环保产业优质化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生态环保产业是连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桥梁和纽带,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的产业表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2024年8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是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生产力增长与生态危机加剧这一发展与保护关系失衡的协调和重构,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二元悖论”。
二十年春风化雨,“绿水青山”的誓言已长成参天大树。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将新质生产力运用到产业的发展当中,将能源绿色化、生产清洁化、资源循环化作为生态环保产业优质化的发展方向,生态环保产业被赋予了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的重要使命。据4月发布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到2024年,我国环保产业年营收已经连续三年超过2.2万亿元。
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环保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支撑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多维度发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4月,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的《全国生态环保产业践行“两山”理念 服务“双碳”目标经验成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
成果显示,我国环保产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全国环保产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从业单位总数的90%以上,吸纳80%以上的就业人员,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营收贡献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而98家国资委管理的实业类央企中已有70余家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超过25个省份相继成立环保集团。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长到目前的近230家,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活力。
环保产业作为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产业,在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中,对产业技术自身的先进性、综合性和经济性的更高要求,促进了环保产业逐步从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深度延伸,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尤其是,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借助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多种有效途径,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实现“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的转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430.3亿元,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024年我国环保技术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稳居全球首位。近20年发布推广环保技术装备与示范工程近2500项,生态环保领域团体标准超1000项,绿色生产力正加速形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价值内生化、增长范式协同化、治理模式系统化,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哲学、新发展经济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念遵循和可行路径。新时代中国通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倡议主张,深刻影响了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绿色转型引领者与负责任大国的制度自信和国际担当。
引领:三大能源央企推动环保价值链生态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20年实践,从根本上打破了发展和保护割裂的错误认知,从本体论层面突破了传统发展观念中生态与经济“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将生态环境从“发展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了自然系统价值论的重大突破;将生态因素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动力,把生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
企业作为整合生产要素的核心载体和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推进环保产业优质化进程中扮演着核心驱动角色。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巴黎协定》实施关键期,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企业必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对企业环保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龙头企业更是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将环保约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这里以我国三大能源央企为例。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曾经被视为污染大户,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下,石油石化企业曾长期面临发展与环保的两难抉择。当油田开发留下的土壤伤痕累累,炼厂排放的废气废水,让传统的发展路径走到尽头的时候,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三大能源央企传统环保范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从政策维度看,三大能源央企的转型深度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契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顶层设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降碳、减污、绿色、增长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石油:绿色领航未来,生态筑基发展,汇聚石油之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中国石油发布的《2024年环境保护公报》致辞中表示,中国石油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环保优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巩固深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为美丽中国建设积极贡献石油力量。
中国石油以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为引领,全力实施“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制定《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推动公司由生产供应油气为主向生产供应“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转变。2024年,公司国内天然气产量在油气产量结构中占比提高到54.4%,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超过1200万吨标油/年,绿色生产力展现勃勃生机。
中国石油亮出《ESG工作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管理层业绩考核体系,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过去一年,中国石油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全面深入推动绿色企业创建工作,54家企业通过绿色企业认证,116个矿权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持续推进绿化工作,截至2024年底,绿地总面积达3.6亿平方米,当年新增绿地506.6万平方米。
中国石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能源合作,充分发挥“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理事长单位引领作用,推动中国油气行业深化甲烷减排合作。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中国的唯一成员,中国石油积极参与制定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未来战略目标;签署加入“油气行业脱碳章程(OGDC)”,与全球50余家油气生产商一道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发出“中国之声”、贡献“中国之智”。
二、中国石化: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能源产品绿色化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当前,绿色低碳技术正在重构产业竞争逻辑、重塑企业发展优势,走向绿色低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源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动其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能源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本质是一场“发展观”的革命,降碳不是牺牲增长,而是开启增长新维度;减污不是束缚手脚,而是锻造发展新韧性;扩绿不是点缀盆景,而是培育生态新资本。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我国国情,做好协同推进文章,就能实现多目标的动态平衡。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化始终与国家战略大局、国计民生紧密相连。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石化首次将“洁净”纳入公司愿景目标,并致力于通过“至净”的能源服务消费者,打造能源企业的特色优势,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石化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将其置于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和事关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在推动洁净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石化秉承“基础+高端”“化工+材料”的发展策略,引领着“油转化”“油转特”的行业变革。其第三代芳烃技术成功实现首套工业应用装置的开车,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芳烃生产技术上的实力,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中国石化在高端树脂、高端橡胶、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以及医用材料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实现了高端润滑油基础油、国产碳纤维、特种橡胶以及医卫用关键原材料等高端新材料的产业化。此外,航天相变材料在问天实验室的成功应用,更是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通过充分发挥煤化工的成本优势,中国石化进一步增产了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提升洁净油品供应能力和炼油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绿色转型协同发展。
三、中国海油:科学谋划、高位布局,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中国海油始终践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统筹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中国海油首次以年报形式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与实践来看,2024年,中国海油坚持科学谋划、高位布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同向发力,制定实施《中国海油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行动方案》。全年万元产值氮氧化物、烟尘、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同比下降,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年来,中国海油深入落实国家“双碳”工作任务部署,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跨越工程。渤海油田三期岸电工程圆满收官,大力实施火炬气专项治理,重点领域能效提前实现达标。新能源与油气生产融合发展稳健起步,CCS/CCUS(碳捕集、封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4年,中国海油共计9家所属单位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所属单位获评行业级绿色工厂。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同比双下降。
2024年,中国海油持续健全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帮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效能稳步提升。公司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数智化转型,“双碳”数字化平台全面上线,固体废物全过程数智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建设在线监测管控平台,实现环保数据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同时,依托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中国海油2020年至2024年共计资助52项海洋环保相关研究项目,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与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成绩单”,不仅体现出传统油气央企的绿色决心,也成为当前央国企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在这场由政策引导、技术驱动、责任牵引共同推动的绿色革命中,越来越多的央企、地方国企不再满足于“减排”,而是以系统性的“转型”推进可持续能力的重构。
作为绿色引领者,三大能源央企在重塑环保价值链的生态实践,让我们看到环保产业已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服务边界持续拓展,从污染防治向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延伸;二是技术融合加速,环保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产生更多交叉创新;三是价值创造方式变革,通过碳资产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新路径,重构产业价值链。
破局:政策引擎驱动下的行业跃迁与模式切换
早在2021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明确设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5年,央企单位万元产值能耗要比2020年降低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8%;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这意味着,只要是中央企业,都必须在2025年前交出绿色答卷。对此,国资委提出,要将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融入企业战略、生产、投资、运营等全过程,推动中央企业从“高能耗、高排放”向“绿色、高效”模式切换。
业内专家指出,这并非一次“技术层面”的简单优化,而是一场全价值链的系统重塑。从战略制定到投资布局,从生产流程到项目投产,绿色转型已嵌入央国企的每一个经营细胞。它要求的不只是“示范点”,更是“体系化”,不仅是“局部绿”,更要实现“结构绿”“盈利绿”。
在这一转型逻辑下,我们看到:
中国石油在大庆油田实施的CCUS—EOR(碳捕集驱油)工程堪称这场变革的经典注脚。通过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驱替原油,该项目不仅实现了每年30万吨的碳封存量,更使原油采收率提升12个百分点。这个被称作“黑色黄金里的绿色魔法”的技术,完美诠释了自然系统价值论的重大突破—当二氧化碳从排放废物转变为驱油介质,生态要素便完成了向生产要素的质变。据统计,该技术已在长庆、吉林等油田推广,累计创效超50亿元,形成了“减碳—增储—创效”的闭环价值链。
中国石化则通过“无废炼厂”建设演绎了绿色生产力的创造性实践。镇海炼化投入23亿元建设的废气资源化装置,将原本需要焚烧处理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高纯度氢气,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更富启示性的是其开发的“分子炼油”技术,通过原油分子级加工使综合能耗下降15%,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这些案例生动地说明:当生态要素被纳入生产函数,环保投入就能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正如茂名石化“化污为能”项目所证实的—处理后的污水余热用于发电,每年可节约标煤4万吨,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化学反应”。
中国海油在南海的“碧海丹心”计划则重新定义了海洋开发的生态优先级。其自主研发的“深海一号”能源站采用全球首创的“生产水零排放”技术,通过四级处理系统将生产水净化至养殖级标准。更富战略眼光的是在渤海湾建设的海上风电—油气田耦合系统,利用风电绿电驱动海上平台,每年减碳26万吨的同时降低用电成本1.8亿元。这种“蓝碳经济”模式打破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零和博弈,印证了“生态优先”不是发展减速带,而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随着环保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定制化、精准化的环境服务正在成为行业新标准。中国石油建立的“碳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碳排放监测到碳交易变现的全流程数字化;中国石化打造的“智慧环保云平台”接入全国56家炼厂数据,环保设施运行效率提升30%;中国海油在渤海油田部署的“生态天眼”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对水质、生物群落、碳排放等18项指标的实时动态管理。这种数字化治理手段,使环保工作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三大能源央企的环保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发展哲学的深刻变革。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三大能源央企的环保革命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智慧: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构建的“光伏+碳汇林”体系,使荒漠油田变身为碳汇盈余基地;中国石化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全球首个“地热+”智慧能源系统,提供了城市零碳供能的样板;中国海油在海南实施的“热带海洋牧场”项目,让油气平台成为珊瑚生长的温床。这些创新实践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它既不是西方环保主义的简单复制,更不同于牺牲环境的发展老路,而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开辟的第三条道路。
能源央企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的“零碳示范区”建设,就突破了传统环保范畴:通过光伏发电替代柴油机、伴生气回收发电、植被恢复碳汇三重措施,实现生产环节的负碳排放。这种将污染治理与能源结构调整、生态修复相融合的模式,验证了环保产业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的可能性。根据其环境公报披露,该项目使单井综合碳排放降低72%,同时新增经济收益1.2亿元/年,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达成统一。
循环经济是优质化转型的另一重要维度。以往环保产业更关注“处理”,现在则更强调“再利用”。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基地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将炼化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提纯后用于食品级干冰生产,废催化剂经再生后价值提升8倍,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率达98%。这种资源化路径不仅减少了末端治理压力,更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成为环保产业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可以说,这些实践标志着环保产业已突破“末端治理”的束缚,向着系统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新形态进化。
据标普全球测算,三大能源央企新能源业务估值溢价已达传统业务PE的2.3倍。这种价值重估绝非资本炒作,其深刻反映的是:在碳约束时代,环保能力就是新型生产要素。显示出,当环保技术能够直接创造现金流(如中国石化充电溢价)、降低合规成本(如中国石油碳汇收益)、开辟新市场(如中国海油绿氢贸易),它便完成了从“治理工具”到“价值引擎”的质变。
(《封面报道》栏目信息来源:新华网、中国网、央广网、人民网、生态环境部网站、中国能源新闻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网站、中国石油新闻网、中国石化新闻网、中国海油公众号等媒体)

26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5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