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全球关注环境保护的热议中,当中国海油在香港完成全球最大规模LNG加注作业,当中国石化1.1万座加油站披上光伏“铠甲”,当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摘下国内首个采油厂碳中和认证,这些看似独立的新闻背后,实则贯穿着同一条鲜明主线—作为“国之重器”的能源央企,正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党中央明确将“安全性”作为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基于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发展底线等多重现实背景提出的。
服务国家战略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中国海油在香港完成的2.8万立方米LNG加注作业,表面看是商业技术的突破,深层意义是中国参与全球航运减排治理的主动作为。这次作业的LNG气源来自广东大鹏接收站,通过创新跨境保供机制实现“全国一盘棋”的资源调配,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协作模式,正是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中国海油总经理周心怀在采访中表示,公司正在筹建覆盖东南亚的LNG加注网络,将国家所需、企业所长、区域所盼紧密结合,这种战略视野已经超越传统能源公司的商业逻辑。
绿色转型的攻坚战检验着央企的使命担当。中国石化“万站沐光”计划中,1.1万座加油站光伏化改造后年发电量可达9亿度。这个数字,这条新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制度创新。当加油站从单纯的化石能源销售点转变为“油氢光电”综合能源服务站,实际上重构了能源基础设施的社会功能。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算过一笔账:若全国50万座各类站点都进行类似改造,年发电量将超400亿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这种将企业行动与国家“双碳”目标精准对接的思维方式,正是“国之大者”最朴实的表达。而中国石油冀东油田的碳中和认证更具破冰意义,这个开发近40年的老油田,通过“光伏+CCUS”组合拳实现碳平衡,证明传统能源与绿色发展并非对立命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调研时特别强调:“不能把碳中和简单理解为减产限产,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把黑色资源绿色开发”。这句话道出了能源央企转型的辩证法—保障供给是责任,绿色转型更是责任。
科技自立自强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金钥匙。细读这三则新闻,技术突破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红线。中国海油的LNG加注作业依赖自主研发的低温软管系统,能在零下162摄氏度环境下稳定工作;中国石化的加油站光伏项目采用柔性薄膜组件,适应各类异形屋顶;中国石油的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纯度99.9%的精准封存。这些创新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都经受住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实践淬炼。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5深水装备国产化报告》显示,我国深海装备关键技术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32%提升至75%,这种进步不是靠市场换技术得来的,而是通过“赛马制”等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潜能的结果。中国石化上海研究院开发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超越国际同类产品20%,却将成本降低40%,这种突破恰恰印证了“越是卡脖子领域,越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战略判断。当全球能源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央企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厚度。
中国能源央企从保障供应到创造价值,从跟跑借鉴到并跑领跑,从经济组织到国家战略工具,这条转型之路没有现成模板,靠的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所谓“大”,是胸怀两个大局的站位;所谓“者”,是破解现实难题的担当。这或许就是“国之大者”最本真的诠释—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破的难题破解,把该闯的新路闯出来。

12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5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