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纵深推进及全球环保法规升级背景下,2025年,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环保科技出口量逆势增长,其“治理—修复—循环”三位一体的技术包正成为新兴市场新宠。
波士顿咨询集团分析显示,中国环保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一是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碳排放权交易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轨;二是超大规模场景验证:从雄安地热到粤港澳大湾区蓝碳交易,形成完整技术迭代闭环;三是南南合作新载体: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的“光伏+废水回用”模式,单位GDP能耗较传统园区降低62%了。
2025年绿色新政密集落地。3月起实施的我国《化工园区低碳运行管理规范》推动全国53个园区建立碳账户体系,与长江经济带“数字排污权交易平台”形成联动;5月1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环保督察制度进入更高层级的法治化阶段。而在2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将能源利用和管理水平正式纳入园区、社区、企业的“必考题”。
如果说政策是推动环保事业的外力,那么技术创新就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内功。在2025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用详实数据展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最新成就,其中技术创新功不可没。
2024年,中国环保技术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稳居全球第一。大气治理领域,煤电厂不再“烟囱冒黑烟”,如今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空气更清新,蓝天白云成了朋友圈的常客,全国PM2.5浓度首次降到30微克以下。水治理方面,地表水优良率突破9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接近99%,让每滴废水都获得了“新生”。固废处理领域,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远渡重洋,在欧洲书写着“变废为宝”的东方智慧。
环保产业的优质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发展范式的革命,其核心在于构建“降碳—增长极”的共生系统。这一系统通过产业金融聚合体实现经济价值的具象化突破—当绿色信贷、碳金融工具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时,资本流动便成为连接环境效益与经济产出的神经网络。数据显示,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25%排放量,使得每吨CO2减排量可量化变现。中国绿电交易溢价从2021年0.03元/度升至2025年0.15元/度,证明市场正在重构“环境负资产→碳资产→绿色资本”的价值链。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35万亿元,这种资本驱动力正推动环保技术从末端治理向全产业链渗透,形成涵盖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的价值网络,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可能。
“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为环保产业优质化构建“降碳—增长极”的共生,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框架。当产业金融聚合体持续催化技术、资本与政策的化学反应时,环保产业便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者,蜕变为驱动绿色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最终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立体转化,这正是中央部署“培育绿色增长点”的战略深意所在。
面向生态、走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前期投入大、收益周期较长。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是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驱动的演进史,可分为五个关键阶段,其核心脉络如下:
第一阶段:行政主导的萌芽期(1973—1978年)
起点标志:1973年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确立“32字方针”,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等原则,标志着国家层面环保意识制度化觉醒。
早期实践:以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为核心,颁布首部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3年),环保产业雏形初现,集中于末端治理设备生产。
第二阶段:法制化与产业框架构建(1979—1999年)
法律基石: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后续《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等专项法规相继出台。
政策升级:1983年环境保护被列为基本国策,确立“谁污染谁治理”原则;1990年国务院推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如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保产业向规范化发展。
产业形态:乡镇企业涌入环保设备制造领域,但技术仍以模仿进口设备为主,规模较小。
第三阶段:市场化转型与规模扩张(2000—2011年)
战略升级:2000年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国家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
市场机制引入:排污权交易试点启动,环保产业逐步脱离纯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提升。
产业扩张:服务领域从设备制造延伸至工程运营,2009年首次污染源普查推动行业数据标准化,营收规模突破万亿。
第四阶段: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今)
制度突破: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强化监管力度,“双碳”目标(2020年)驱动产业绿色转型。
技术升级: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资源循环跃迁,如固废资源化利用率提升、智慧监测(PM2.5实时预警)普及;数字化与新能源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智能光伏、生物降解材料)。
规模质变:2022年产业营收达2.22万亿元(2016—2022年CAGR为11.6%),形成全球最大环保市场,细分领域水处理(占比56.29%)、固废处理主导全球格局。
回顾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史,上半场环保行业的重心是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上,比如大量建设脱硫脱硝工程,污水厂以及其他环保设施。而目前来看,前半场的环保工作已经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水、气、固领域的环境指标都有所好转。到了下半场,在叠加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政策和产业的重心也发生了转变,对于环保行业的要求也从“量变”过渡到“质变”。比如环境监测行业,2022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就提出,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需求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环保技术的升级迭代,朝着更低碳,以及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降碳效能重构产业逻辑,比如在海上风电项目中,每减少1吨碳排放可创造约800元的绿色溢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回收业务使原材料利用率提升40%同时降低15%生产成本。这种“降碳即增值”的闭环,正是新质生产力在环保领域的生动体现。
传统认知将环保投入视为“合规成本”,而绿色溢价揭示其已成为“增值资产”。绿色溢价与“双碳”战略紧密相连,是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它不仅衡量了减少碳排放的成本,还代表了行业在碳减排方面的进展。
绿色溢价的影响因素:一技术创新:创新和技术进步是降低绿色溢价的基础。二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对绿色溢价有重要影响。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影响绿色溢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公众意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需求也是影响绿色溢价的重要因素。
绿色溢价越低,说明行业在零碳道路上的进步越大。如何降低绿色溢价?业内专家认为有四点:一是鼓励企业投资环保技术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保成本;二是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支持体系,促进清洁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三是优化和完善碳交易和碳税机制,也是降低绿色溢价的有效措施;四是引导消费者向绿色低碳转变,消费者的意愿和市场需求是决定绿色溢价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降碳、零碳、负碳,三个“碳”的关系已经形成环境治理技术的大赛道,其底层逻辑的变化引出的深刻变革,不同于传统的政府主导或市场放任模式,而是强调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绿色金融、碳交易等市场工具则为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下,我国环保产业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力量,通过技术—模式—制度的协同创新,将生态价值链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创造”,其意义不仅在于环境改善,更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其中,中国企业的“逆向创新”表明,突破产业边界、挖掘隐性价值是重构生态系统的关键。
生态价值链与环保产业优质化的内涵
生态价值链(Ecological Value Chain)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覆盖“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回收—再生”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网络。其核心特征包括:循环性,打破线性经济模式,形成物质闭环(如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外部性内化,通过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定价体系;多主体协同,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价值分配。
2月28日,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24)》现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燕中凯介绍:“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范畴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减污降碳延伸,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利用、节能降碳全链条全覆盖,服务业向‘双碳’领域拓宽,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市场快速扩容。”
在生态价值链中,环保产业是连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桥梁和纽带,其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产业表现。
在生产链条方面,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环保产业从生产的末端控制转向生产的全链条绿色化改造,为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例,中国石化通过分子炼油技术重构原油加工流程,在源头设计阶段就将碳原子利用率从82%提升至91%,相当于每加工1亿吨原油减少300万吨碳排放。在生产过程中,镇海炼化采用智能化脱硫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使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稳定控制在15mg/m3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当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中国石油搭建的“智慧油站”系统通过优化配送路径和库存管理,使每吨成品油运输碳排放降低12%。在消费端,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让传统石化产品在废弃阶段实现自然降解,燕山石化开发的聚乳酸材料已在快递包装领域替代20万吨传统塑料。而在回收环节,上海石化建立的废催化剂贵金属回收线,每年从2万吨废催化剂中提取铂族金属价值超10亿元,真正实现“废料变原料”的闭环。这种贯穿勘探开发、炼化生产、储运销售、消费回收的全链条绿色化实践表明,当环保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基因时,降碳已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成为价值创造的新源泉,这正是高质量发展在重化工领域的最佳注脚。
环保产业优质化的起点是价值维度的拓展。“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降碳、减污、绿色、增长协同增效。在这一进程中,石油石化行业展现出惊人的转型活力:中国石化建设的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每年封存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900万棵,这种将碳排放转化为地质资源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环保产业的降碳边界。在减污领域,茂名石化采用“废气治理岛”模式,通过数字化管控将VOCs排放浓度从120mg/m3降至10mg/m3以下,其研发的“石化尾气分子筛吸附”技术更在行业内形成技术输出能力。
当视角转向扩绿维度,我们看到,独山子石化在戈壁滩上建起的3万亩碳汇林,不仅固碳释氧,更培育出林下经济新业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而镇海炼化将污水处理厂升级为生态湿地公园的实践则更具象征意义—昔日的工业废水经过生态化处理后,竟成为白鹭栖息的景观水体,这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奇妙融合,正是环保产业价值升维的最佳写照。
从传统污染治理到碳资产运营,从末端处理到全流程增值,石油石化行业的转型案例深刻表明,当环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时,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共荣就不再是理论构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发展现实,这正是新时代环保产业优质化的核心要义。
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优质化的核心动力
中国环保产业从最初的解决“三废”治理,到如今的一体化系统化治理、全面发展,成为保障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境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企业共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约340万人。近10年来,全社会环保投资年均增长10%,带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说:“环保产业未来出路应该是一个‘大’字,我们要做‘大环保科技、大环保产业’。将来环保产业要走出去,要走向深处,探索没有人做的领域。”他表示,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发展要立足生态、走入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面向生态、走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就不仅是环境本身,也会涉及AI、材料、信息、生物等领域,包括其他通用机械等新发展方向。
环保产业的优质化正在重新定义环保的价值内涵和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效能提升和发展模式创新,环保产业正在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创造、从成本负担到价值源泉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型不仅关乎产业自身的发展,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环保产业优质化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末端治理技术不断突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快速发展,使污染物转化为可用资源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为环保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大大提升了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更值得关注的是,环保产业正在与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智能光伏电站、生物降解材料等跨界创新产品,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环保产业的外延,也提升了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产业效能层面,环保产业优质化表现为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传统的环保服务往往局限于工程建设,而现代环保产业则向高附加值的定制化服务延伸,如生态修复规划、碳资产管理等专业化领域。通过标准引领和品牌建设,环保产品和服务正在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同时,资源利用效率的持续优化,如水循环利用、能源回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环保产业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收益增长点。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环保产业自身绿色化及数智化转型正在加速。如低碳污水厂、低碳垃圾发电厂建设,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产品和技术更绿色化,污水厂普遍使用的曝气设备更高效节能,TOC等绿色检测技术不断发展。数智化技术正在改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方式。环境监测技术整体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DNA监测、微塑料监测等新兴领域成为发展新趋势。
展开来说,从波特假说到循环经济理论,环保产业的演进始终遵循着“技术创新驱动价值重构”的基本规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施密特和科恩提出的“数字孪生”理论为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范式—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一趋势在石油石化行业表现得尤为显著。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环保产业优质化的核心动力,其作用机制呈现出多维特征:在技术突破维度,根据物质代谢理论,镇海炼化开发的“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将重油转化率提升至92%,每年减少危废产生量25万吨,印证了清洁生产技术如何实现污染物向资源的转化;在数字化转型维度,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理论,燕山石化构建的“五位一体”环保智能管控系统,通过10万个监测点位的数据闭环,使VOCs排放预警准确率达到98%,完美诠释了数字技术提升环境治理精度的内在逻辑。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融合带来的乘数效应,依据创新扩散理论,上海石化开发的聚烯烃弹性体光伏边框材料,不仅使组件重量减轻30%,更开创了石化材料与新能源装备的跨界融合范式,这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创新,正在重塑环保产业的价值链结构。
在产业效能层面,科斯定理揭示的环境产权明晰化路径,正在通过中国海油的碳资产管理系统得到验证—其开发的“碳画像”数字工具已为20家炼厂建立碳足迹模型,使每吨原油加工的碳成本降低8美元,这种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实践,标志着环保服务已从工程建设迈向价值创造。当大庆石化将污水厂升级为“水生态综合体”,实现中水回用率85%并衍生出湿地观光收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更是产业生态位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质变,这正是环保产业优质化最生动的注脚。
综上所述,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环保产业的优质化发展正在为世界环境治理贡献独特智慧。中国制造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种技术输出与标准引领,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为破解全球性环境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石油石化行业所展现的,从CCUS技术到智能环保系统,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重工业的绿色发展路径。当燕山石化的生物降解材料走向东南亚市场,当镇海炼化的数字孪生技术在中东炼厂落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设备出口,更是一套融合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产业协同的完整解决方案。这种既解决本土环境问题又具全球推广价值的中国模式,正在形成环境治理的“中国范式”—它既包含对传统工业的绿色改造智慧,又蕴含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创新,更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平衡的现实路径。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行动中,中国环保产业的这种立体化贡献,正在书写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新篇章

23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5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