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合作共寻“三难处境”平衡点

作者: | 作者单位: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破解我国能源“三元悖论”,需要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立足于国内开发与加强国际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能源安全、能源公平、能源生态的协同发展。

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中,以“此起彼伏的大海”比喻人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没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种力量的沟通和影响中产生。今天,世界秩序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在各种力量激荡交汇下,变局正在发生。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三大石油央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国际油气合作加快“走进去”“走上去”,当好世界优秀企业公民,为构建国际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石油力量。 

自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积极响应国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号召,成为“走出去”的第一批央企,连续在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重大合作突破,奠定了国际化市场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石油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国际化步伐,阿联酋陆海、莫桑比克4区等一批新项目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支点。历经30年扬帆出海、开疆拓土,公司形成了五大油气合作区、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和四大油气通道的国际化布局,即建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以新加坡、伦敦和休斯敦为中心的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油气运营中心,横跨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海上的四大油气通道。2022年,公司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连续第4年突破1亿吨。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油气权益产量占海外权益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海外核心油气合作区。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在32个国家参与管理运作88个石油石化合作项目,在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营销网络,拥有海外工程服务队伍1200支,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国际化指数达25%。与此同时,公司累计为东道国公益事业投入超过7亿美元,惠及当地1200万人,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5万个,海外员工本土化率平均接近90%。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石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利长远、惠民众、可持续的合作模式。目前,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执行石油工程项目合同314个,每年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口原油1.8亿吨,开展成品油贸易2000多万吨、LNG贸易近700万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过去10年,中国海油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坚持将资产布局向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在海外22个国家拥有43项资产,“一带一路”地区油气产量占海外油气总量比例提升至31%;连续五年参加进博会,累计签约金额突破500亿美元。

image.png

我国石油央企是全球化受益者,同时也是贡献者。30年来,中国石油累计为资源国贡献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石化在海外发展中,积极聘用外籍员工,在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机构,境外用工总数达3.4万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先后帮助苏丹、乍得、尼日尔等多个资源国建立了一体化石油工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资源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石油是平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这样一个地球村中,逆全球化思潮只会给全球化狂澜溅起点泡沫、增加些不确定性而已。而我们要做的是,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开阔的心态、更宏大的布局、更积极的姿态、更灵活的策略、更有力的措施,深度融入全球油气产业体系中,推动建立一个以互惠互利为核心、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能源合作共同体,以合作共赢寻找“三难处境”平衡点。

点击下载PDF

431

点击量

1

下载量

2023年,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