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石能源仍然为主体能源条件下,能源“三元悖论”确实存在,因为化石能源有两个特点:一是化石能源是空间分布极不平衡的自然资源,保障资源消费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稳定性不仅需要较高代价,还会面临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自然会与注重可及性、普惠性和经济可负担性的能源公平有冲突。二是化石能源的化学属性天然不生态。化石能源基本上都是“碳”基,使用化石能源不可避免地增加碳排放,这与能源绿色生态天然相对立、背道而驰。
但在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体的新能源主导下,则基本不存在能源“三元悖论”。新能源与化石能源不同之处是其资源分布的广谱性,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拥有一种或几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其公平性在于为全人类提供清洁、可负担与无歧视的能源服务。
“新能源”一词最早于1978年联合国第33届代表大会上提出。此次会议决议将其外延界定为14种具体类别的能源,分别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火炭、生物质转化、油页岩、焦油砂及水能等。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概念内涵由1981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给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表述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来取代数量有限、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化石能源”。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的报告,2022年,全球低碳能源的投资总额为1.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大幅增长31%。其中,中国投资金额为5460亿美元,几乎为全球总投资的一半。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作为能源转型关键支撑,从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到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再到2022年5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愿望一年比一年强烈,一年比一年迫切。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可再生能源发展边界条件、发展逻辑,以及发展机制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作为中国石油披露履责业绩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中国石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可持续管理和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中国石油在“稳油增气”、综合性能源开发、绿色行动计划三方面部署路线图: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总油气当量产量比重达55%;2035年实现新能源新业务与油和气“三分天下”;2050年国内能源总产量达4亿吨,其中新能源达到2亿吨油当量。加快构建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2022年,中国石油在新能源新业务方面投资76.7亿元,同比增幅为252%,建成投产39个新能源项目,新增地热供暖面积960万平方米;新获风光发电资源和上网指标1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24万千瓦;完成“四大六小”CCUS工程方案论证,松辽盆地200万吨二氧化碳注入规模进入工程实施前期阶段,全年注入二氧化碳56万吨,产油20万吨……一个个数字述说着油气田企业加快转型的实干作为,也见证着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中国石化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绿色变革,多管齐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8000万平方米,地热业务遍布全国10个省的60余个城市,成为国内最大的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化已在燕山石化、广州石化、高桥石化等建成1.4万吨/年的燃料电池氢供应中心,建设油氢合建站,规划“十四五”加氢能力12万吨/年。在高速公路氢走廊方面,适度超前落地城市间氢能走廊,构建跨区域连通的氢能高速公路示范线,培育更多的货运车、重卡车等加氢车辆。今年2月15日,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大连盛港加氢站正式投用,站内设置甲醇橇装制氢系统,相比加氢站传统用氢方式,成本可降低20%以上。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全国已建成加氢站数量超过35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国内“氢能走廊”初见雏形,油氢混合站网络初具规模。
随着“岸电入海”稳步推进,为“绿电”引入搭建了桥梁,也为上游油气开发领域最终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海油加快步伐,能源绿色转型再提速,从冀北购买绿电供应渤海油气田生产,助力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首次率先实现“绿电入海”。截至目前,渤海油田秦皇岛32—6油田和曹妃甸11—1油田群的29个海上生产平台全部接通绿色电力。“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岸电工程全部投用后,随着可再生能源上网比例的不断提升,绿电替代规模将大幅提升,减碳效果将更加明显。
勃勃绿意向海而生,深耕“蓝色国土”的海油人永葆绿色情怀,编织绿色梦想,一份走在前列的绿色低碳“海油答卷”正徐徐展开。“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投资将占中国海油资本性支出比例达5%—10%;“十五五”新能源投资占公司资本性支出比例达10%—15%。至此,公司将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到2050年,公司国内能源产品产量中,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将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近年来,一个又一个拐点事件密集地在能源领域发生,一次又一次创新和突破,让破解能源“三难处境”呈现清晰的轮廓,也让三大石油央企更坚定地相信,新能源赛道就在眼前。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越来越紧迫和强烈地冲击着世界。基于能源转型规律,预计这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在2027年之前完成“破旧”主体任务。尽管新能源替代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复杂的过程,且伴随着能源体系转换、消费结构调整及主体能源替代等重大变革,但时下我们已经处于能源选择的“十字路口”,转型趋势是条单行线,迫在眉睫、不可逆转。

443
点击量
2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11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