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香港举行的2025年度战略展望会上公布的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展现了其作为能源行业巨头的稳健发展态势和长远布局眼光。公司通过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运营管理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了资本支出预算总额的稳健,这对于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25年净产量预计达200万桶/天,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体现了公司对自身生产能力的信心,也反映了其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和高效运营。在当前全球能源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海油的这一战略展望和经营计划,无疑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彰显了其在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责任担当。
在2025年新春茶话会上,中国海油向媒体展示了公司在社会责任领域的积极作为,分享了“点亮希望 赋能未来”中国海油慈善公益实践。据2024年披露的ESG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海油纳税金额达到992亿元人民币,为全球各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1万个,在慈善公益项目投入超1.5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海油制定的“EMPOWER—赋能社区,善行无界”的社区共建方针,推动教育公平、保障医疗健康、保护自然生态、开放沟通交流、促进民生福祉、支持应急救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海油力量。
中国海油在慈善公益实践方面的积极作为,体现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担当。通过定期披露可持续发展举措,中国海油不仅增强了与市场的沟通和透明度,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纳税、创造就业、慈善公益项目投入等方面,中国海油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EMPOWER—赋能社区,善行无界”的社区共建方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海油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坚定决心。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中国海油的全球化足迹早已超越商业范畴:当乌干达少女手持油田奖学金走进清华园,世界看见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崛起,更是一种新文明范式的诞生—在这里,钻机与珊瑚共生,油管与文明共舞,能源巨轮航行的方向,始终朝着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在乌干达打造“绿色油田”,钻井不扰飞鸟
在非洲大陆的东部,乌干达的艾伯特湖畔,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中国海油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担当,在这片土地上打造出一座“绿色油田”。2024年,乌干达的翠鸟油田项目成为了中非能源合作的典范,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卓越技术实力,为乌干达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彰显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
乌干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但乌干达却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比如艾伯特湖区油田占地1518平方千米,探明地质储量超60亿桶。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为乌干达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如何在开发石油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海油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环保理念来到了这里,投资建设了翠鸟油田项目。
翠鸟油田项目位于乌干达的艾伯特湖地区,这里风景秀丽,生态多样。正因如此,翠鸟油田项目从一开始就秉持“不惊扰湖区飞禽走兽,不污染湖区一山一水”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座“绿色油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海油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为乌干达“量身定制”了8000米静音型自动化高端石油钻机,采用全井场降噪控制技术,使钻机噪声由常规的70分贝降低至45分贝以下。这种静音型钻机,不仅减少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干扰,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湖区的野生动物,让它们在宁静的环境中自由生活。
石油钻机装载了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系统,使钻杆能够由陆地向湖底深入,斜向取油。这一创新技术,确保了在抽取石油的同时,不污染湖水,保护了湖区的生态环境。翠鸟油田项目还实现了“伴生气体零排放”的目标。
白鹭、羚羊、安科拉长角牛等野生动物,在湖区自由栖息,水鸟在湖面上盘旋飞翔,翠鸟油田与环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中国海油在乌干达的跨国经营,不仅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也体现在对当地社区的责任担当。在翠鸟油田项目周边,中国海油修建了当地第一条跨崖公路。这条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村民以前只能走山间小道的状况,为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布胡卡地区设立临时医疗营地,开展义诊活动,共诊疗2000名患者。这一行动,不仅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海油的社会责任项目,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当地渔民谢里夫说:“中国企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路修好后,我们的孩子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上学,村民可以去更好的医院看病。”
中国海油通过“师带徒”等形式,无私地分享先进的石油勘探开发生产技术,帮助当地员工快速成长,为乌干达石油工业培养未来的“顶梁柱”。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也为乌干达的石油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油开采为乌干达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多次高度评价艾伯特湖区油田开发项目在建设本国石油工业体系与培养本土人才等方面所作贡献。他说,石油开采有望帮助乌干达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为实现社会和经济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在乌干达的“绿色油田”项目,只是中国海油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担当的一面。
2023年,中国海油国际海外社区投资总投资金额692.6万美元,覆盖50余个公益项目,涉及8个国家。例如,乌干达公司与在乌中资企业一同参与当地残障孤儿福利学校爱心捐助慰问活动,向学校捐赠50万美元用于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成为至今为止中资企业在乌金额最大的一笔教育捐赠;伊拉克公司与多方协作,建立了完善的排雷程序标准,开展排雷进社区、防雷校园行、防雷一课等系列活动,清雷成效显著,提高了社区居民防雷安全意识,并受到伊拉克政府表彰;英国公司支持环境教育项目,为当地河流周边社区的年轻人提供科学环境教育,以学习河流管理和自然保护相关知识,激励年轻人从事自然和科学相关职业,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圭亚那“中国海油奖学金”项目
在圭亚那以教育为笔,绘国际化绿色发展画卷
圭亚那,这个位于南美洲东北部的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之一,也是中国海油海外重要资产所在国。圭亚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长期面临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中国海油在圭亚那的业务拓展中,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中国海油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注重本地油气工程人才培养,在圭亚那长期开展社区投资,造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深化中圭两国油气合作贡献力量。
2023年7月21日,中国海油圭亚那公司与圭亚那自然资源部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举办—旨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油气行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彰显中国海油在圭亚那长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的“中国海油奖学金”项目签约仪式。
据了解,圭亚那公司将在四年内资助10名圭亚那优秀学生赴华学习石油工程、石油地质等专业。2023年首批4名圭亚那学生获得赞助,分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西南石油大学学习。这批获奖学生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面试程序,从全国的高中毕业生中遴选而出,在赴中国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石油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做中圭文化的传播使者。这一项目在为圭亚那培养石油人才,助力当地油气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发展,是中圭两国深化能源合作的重要举措。
中国海油圭亚那公司总经理刘晓祥表示,设立中国海油奖学金的初衷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油气行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是中国海油注重本地化发展、为圭亚那培养石油人才的实际行动。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获奖学生代表辛格表示:“获得中国海油奖学金,让我有了赴中国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这将改变我的一生,感谢中国海油,我将通过努力学习,回报中国海油和我的祖国。”
圭亚那自然资源部部长巴拉特表示,“这不是慈善,而是能源革命的播种机。”
中国海油在圭亚那的业务拓展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海油在石油开发过程中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中海油捐赠的移动实验室—由退役钻井设备改造而成,为当地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中国海油为圭亚那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圭两国的友好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追求环境、社会、治理协调发展的生动写照。
圭亚那“点亮夜空”项目(太阳能路灯)
以保护海洋为准,筑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通途
落笔传播中国海油践行ESG理念,在社会责任领域的积极作为,记者阅读了中国海油在这方面积极实践并取得成效的大量信息,其中被拍摄于2022年3月、记录一名海油员工在辽东湾寻找野生斑海豹故事的纪录片《中国海油:你好!斑海豹》,深深吸引,深深感动。
淡黄色的绒毛,萌萌哒的大眼睛,憨态可掬的小斑海豹,样子着实可爱。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冬季,都会洄游到渤海辽东湾海域的冰区繁殖。而位于渤海辽东湾北部的中国海油锦州9—3油田,是我国海上最北油田。这片海域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海冰厚度最厚时达到20厘米,是中国海油渤海油田“抗冰止损”工作的最前线,也是斑海豹繁殖的天然“产床”和庇护所。
作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者、海洋生态呵护者和海洋现代化建设推动者,中国海油严格遵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等文件的要求,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管理细则》等多项环境管理制度,在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保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管,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秉承着“环保至上”的基本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中国海油高度重视油田周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产运营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据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2022年度海洋人物侯静回忆,2009年,她在做一个辽东湾海上项目,设计即将完成时,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项目所在地附近是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唯一在我国海域内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目前数量不足2000只。得知此消息后,她说,中国海油各个专业立刻协同调整开发方案,克服众多困难,最终把海上采油平台整体移位,避开了生态保护区。
萌哒哒的斑海豹牵动着无数人的关爱。2013年至2017年底,中国海油累计资助950万元用于“辽宁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态保护项目”,加强对斑海豹巡护、救助工作,并协助在旅顺双岛规划建设了斑海豹监测站。“进景区、进社区、进渔区、进学区”等保护斑海豹科普宣传活动也在辽东湾沿线城市铺开,助力提升民众保护海洋生物意识。之后,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资助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用了两年的时间建成“数字保护区”有效提升斑海豹跟踪、救助和研究等工作水平。
如今,在辽东湾冰盖上,全球首个“工业—生态双生产区”正在改写北极圈的生存法则。中国海油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AI技术,为斑海豹打造了一个特殊的“育婴房”。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斑海豹的活动轨迹和行为习性,为它们提供精准的保护措施。
同斑海豹一样,被纳入渤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还有同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江豚。在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起“黄渤海江豚种群数量和洄游分布及其保护项目”。中国海油运用了创新的声学技术,在油气管道巡检中,无人机释放125kHz定向声波,形成动态安全屏障,使江豚误入率下降了89%。同时,声波强度严格控制在哺乳动物安全范围内,确保了江豚的安全。在珠江口盆地,中国海油采用光学伪装技术,为钻井平台涂装特殊光谱材料,在豚类视觉中呈现同类皮肤反射特征,使白海豚主动规避率提升了76%,幼豚碰撞风险归零。
为了修复海洋生态系统,中国海油制定了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方案,计划推动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生态系统修复研究与应用。中国海油积极参与退化生境修复、生态质量改善、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类工程,促进项目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南海的东方1—1气田,中国海油将退役的导管架改造为人工礁基,搭载纳米级珊瑚孢子喷射系统,模拟天然珊瑚生长基质,为绿海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栖息地。
在中国海油的努力下,海洋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中国海油制定的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方案,推动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生态系统修复研究与应用;积极参与退化生境修复、生态质量改善、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类工程,促进项目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023年,中国海油投入资金2000万元,资助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开展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同时组织开展海洋环保宣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多年的延续性品牌项目,实施海洋增殖放流、斑海豹保护、黄渤海鲸豚类监测与保护项目,实施秘境之眼、海洋生态保护公益宣传、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多个海洋环保宣传项目;“328中华鲟保护日”“斑海豹保护宣传日”“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世界海龟日”等,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环境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海油的足迹遍布大海的每一个角落,在追求环境、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其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坚守与探索,正为这片蓝色领域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海油在乡村振兴、海上应急救助、志愿服务等领域积极投入慈善公益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与发展共舞,未来与希望同行。”
中国海油,智慧的航海者,在ESG理念的指引下,以环保为帆,以责任为桨,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稳健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和谐乐章。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道路上,中国海油对海洋生态的呵护,对生物多样性的守护,对低碳转型的推动,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海洋的每一个角落,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安全的家园,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44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3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