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但仍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李贵合表示,面对部分重点材料对外依存度高、产能布局比较分散、研发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需要集中力量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李贵合建议,由工信部牵头统一组织部署重点材料研发项目,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由科技部牵头,国内骨干企业为主体,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练就“独门绝技”;由工信部牵头、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制定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和实施措施,为加快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提供遵循,更好地指导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下游加工应用企业开展合作攻关;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协同、高效、开放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供应能力仍有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表示,建议加快实施化工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国产化工新材料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全球石化产业布局。
我国是化学工业大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我国化学工业产值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化学工业销售额的40%以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化工新材料在供应保障能力上有差距。”戴和根介绍,2021年,我国化工新材料进口额约为500亿美元,占化工产品总进口额的15%,自给率为74%。在他看来,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和技术水平关系到高端制造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战略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水平和竞争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是我国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戴和根建议,针对各类化工新材料“卡脖子”问题,组织生产企业、应用企业、科研单位进行系统攻关,在各细分领域建立创新联合体和攻关平台,特别要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在相关领域建立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与此同时,支持国产新材料的首批次应用、市场推广。
当前,全球石化产业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主要石化产业大国都在大力发展化工园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竞争优势。“对标世界一流化工园区,国内的园区在规模、效益、集约化和产能结构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化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杨华称,“以集约化程度为例,荷兰鹿特丹临港工业区在上游集聚了5家世界级大型炼油厂,在下游化学品领域共有45家化工企业,形成了从原油炼制到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覆盖几乎所有化工领域,同时注重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由企业、科研院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联动,搭建了从‘想法-验证-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我国石化行业还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着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他建议,重点围绕环渤海湾区、杭州湾区、泛大亚湾区,以及海峡西岸区等四大沿海区域,打造一批世界级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而对已具备产业基础、资源丰富、配套齐全,有助于实现区域产业共享、共建、共发展的化工园区,赋予国家级石化基地政策支持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为实现化工强国创造条件,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及综合自给率得以显著提升,但我国在高端产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亟须突破。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党委书记王百森建议,加强化工新材料创新领域资金统筹规划,整合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各级各类政府资金、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建立社会化工新材料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对战略性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以及示范应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升化工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化工新材料创新领域的平台和联盟建设,依托各央企主业优势,引领、带动石化行业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联盟的组建,通过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研发质量及效率,推动化工新材料关键技术成果转化。
当前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实施多项政策文件及发展规划,全面部署全力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化分布特征初步呈现,逐渐形成“东部沿海聚集、中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建议,加强科学统筹,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在国家和行业层面统一组织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有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骨干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专精特新”企业要发挥灵活高效优势,加快攻克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练就“独门绝技”。优化创新生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下游加工应用企业合作攻关,着力打造协同、高效、开放的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研人员敢于挑战技术难题、探索科学前沿,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动力。

458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3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