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 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 议》,要求欧盟27个成员国自2035年起禁止生产与销售 燃油车。业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欧洲燃油车时代即将 落幕,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欧洲即将 “禁燃”对具有先发优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利好 消息,将给我国新能源车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汽车报》对此进行了撰文分析。东方证券分 析师覃筱鹏认为,践行“双碳”目标和“禁燃”是包括 欧洲汽车产业在内的全球产业发展大趋势,且如今汽 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像奔驰、 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在电动化时代与中国车企、电池 企业、零部件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尤其是,来自中国 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开始在欧洲填补了一些市场空白, 中欧企业之间的合作用“礼尚往来”来形容,似乎更符 合实际情况。
“欧洲‘禁燃’给中国车企、动力电池等零部件企业 带来难得的机遇。”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 陆安程表示,到2035年“禁燃”之时,欧洲公路上将会 有1.3亿辆电动汽车。但从欧洲车企的计划来看,即使将 欧洲所有车企的电动汽车产量都算上,也存在很大的 缺口,而欧洲进口电动汽车的一大来源地就是中国。近 年来,多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相继登陆欧洲市 场,在满足欧洲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填补了欧洲车企产 能的空缺,这既是中国车企的机遇,也是在为欧洲汽车 业“解围”。最近,比亚迪等中国品牌车企宣布将在欧洲 选址建厂,更表明了中国车企技术优势的“底气”和长远 眼光。 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在欧盟“禁燃”带来的机遇 面前,风险也同步出现。
“欧盟的‘绿色协议’等政策,正成为实质上的非关 税贸易壁垒。”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表示,按照《欧洲绿色协议》,今年1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碳边境调 节机制(CBAM)并征收包括汽车整车、零部件等产品 在内的碳关税,这对有意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整车及零 部件企业而言,无疑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尽管设有3年 过渡期,但国内从事欧洲业务的新能源整车及相关供应 链企业已经开始行动,加快降低电池、原材料、生产制 造等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为欧洲这一更高的准入 门槛做好准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到欧洲按照相 关要求在当地建厂。
“除了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到欧洲建厂还会面临全球通胀、能源供应紧张、原材料 价格高昂等现实难题。”覃筱鹏表示,这需要多方协同 来破解难题,如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外经贸谈判,签订相 关的互认协议;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采用低碳甚至零 碳生产方式来生产产品;企业还要认真研究当地法规政 策,把握好“禁燃”的机遇。只有做好了这些基础性工 作,“出海”欧洲才能更加“海阔天空”。

523
点击量
2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3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