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动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和中国新能源企业,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最大增长来源,其增量将超过欧盟与美国之和。
在总结过去5年所取得的成绩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数据背后,就是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过去5年得到了大发展,可再生能源整体装机规模实现了翻倍增长。
从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今年两会,关于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议案提案、相关建议,聚焦新能源领域的尤为集中,这些声音来自油田、炼化、光伏乃至电器、智能制造等不同领域。从两会代表委员相关建议,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围绕中国光伏产业良性发展、支撑“双碳”目标落地、优化储能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宁波镇海炼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莫鼎革认为,推广应用生物航煤是实现航空运输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他建议,出台产业支持政策,构建生物航煤全产业链,推动我国生物航煤规模化商业应用。
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对能源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代表委员聚焦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间的互补和优化组合建言献策。姜耀东认为,应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新能源发电与煤电的供电组合。鼓励煤企布局新能源发电,比如与风电项目、光伏项目的融合开发。“走好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之路,推进煤电与风、光、水、氢等能源的多能互补、协同增效,促进可再生
能源安全消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指出,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处在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代表委员认为,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过程中,加强能源消费和生产协同转型意义重大。
“十四五”是我国推动新能源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但目前还存在源网荷储规划建设不协调、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系统成本疏导机制不完善、消纳权重指标分配模式不均衡等问题,电力系统与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表示,为促进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政府、行业、用户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共同发力。建议一是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建设,提高新能源发展质效。建立能源电力行业协同工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源网荷储各方参与的能源电力规划体系,促进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储能各环节协同联动、有效衔接;推动新能源、常规电源、调节资源一体化协同滚动规划,统筹好不同电源类型与电网建设周期的差异,力争实现源网荷储一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二是优化完善系统成本疏导机制,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新能源渗透率上升带来的系]统成本压力,加快建立完善容量补偿、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利用市场价格信号反映系统安全、备用、绿色等各类资源价值,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向受益用户科学分摊电网容量成本,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合理承担系统消纳新能源成本。
当下,我国新能源行业正迎来新一轮颠覆性变革期,两会代表提案议案也与时俱进,不仅反映出目前新能源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也聚焦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新时代十年,我国着力推动能源空间布局转变,能源结构优化与城市绿色发展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了能源“从身边来”与“从远方来”并重,已经构建起区域发展新优势。
在华北—利用风光资源优势,新能源逐渐成为冀北电网的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冀北电网新能源总装机占统调装机比例达71.1%,新能源交易电量不断攀升。
在西北—新能源跃升成为西北地区装机最大电源。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甘肃酒泉风电基地青海海西光伏发电集群纷纷建成,拉开了我国新能源大规模、集群化发展的序幕。
在东南—一批批煤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示范工程相继投产,让我国的煤电清洁高效水平大幅提升;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趋势愈加分明;分布式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促进新能源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
在西南—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协同开发,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绿色动能。
从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到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再到2022年5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我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愿望一年比一年强烈,一年比一年迫切。
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格局将呈现什么样的新特征?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可再生能源发展边界条件、发展逻辑,以及发展机制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大规模”,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
—“高比例”,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达到2/3,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主体。
—“市场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2022年开始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平价阶段,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实现市场化和竞争化发展。
—“高质量”,“十四五”将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也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
俯瞰华夏大地,从沙漠戈壁到蔚蓝大海,从世界屋脊到广袤平原,可再生能源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在金沙江上,世界第二大的白鹤滩水电站累计生产清洁电能突破300亿千瓦时,不断提升我国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在浙江温岭,全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已投入运行。我国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也已拉开大幕,目前第一批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开工超过9500万千瓦。“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风电、光伏发电和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提速,产业协同和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石油央企出台的能源“十四五”规划,均将新能源与氢能作为发展重点,并提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要求。种种迹象表明,风、光、氢、储同行的时代正在来临,并将在创新中重塑能源发展格局。

432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3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