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文简单阐述新质生产力内涵,结合当前面临的“两个大局”实际需求,从解放思想、把握产业大势、人才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措施。
关键字: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落实好新质生产力关键举措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是一日之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盲目跟风,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解放思想。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而最重要的“新”,应该是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新理念。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四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谱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深刻领悟“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作用,摒弃陈旧的封闭思维,勇于创新,在全国范围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当前,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在能源方面,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存在很大安全风险。中国石油作为能源行业的“顶梁柱”,各单位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提出的“两个突出矛盾”,着眼全球能源产业发展和变革大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意见》,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在“新型油气资源开发”、CCUS、新材料等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建设。新质生产力侧重于在“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三方面全面发力,这“三新”必须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支撑,而且必须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进步,是颠覆性科技创新。中国石油全业务链条覆盖制造、服务、多业态,开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强化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加快数字化石油业态布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近年来,中国石油牢记使命,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转型所急,强化科技自强自立,出台《中国格式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确定新能源、新材料、数智中国石油等7项战新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布局3项未来产业,初步打造完成涵盖“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聚合体,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在推动石油石化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要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须建立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对当前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建成催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环境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石油着眼国家和市场需求,根据产业布局在相关知识优势地域建立研究院,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加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项目投入,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人才。在新业态领域,要以油气产业链为核心,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特别是在战略新兴展业和未来产业方面,采取与科研院联合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储备;加强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人才,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在关键领域的引领和人才培养带动作用。在新制造领域,除了培养“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还要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功能,加大培养和储备一批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在新服务领域,要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等实际需求,采取与高校联合培养、定向招录等方式储备人才,特别是数字人才方面,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十分突出,要尽快补齐短板。同时,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突出创新成果物质奖励和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交流培训、评先选优中的价值导向,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
(参考文献略)

340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9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