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领导干部、基层员工、社会大众三类群体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认知和传播状况进行大样本的调研分析,发现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呈现出迥异的分布,不同政治面貌和职级岗位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以及部分单位学习实践路径不够多样化不够深入实际、传播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增强等问题。建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价值认同一致、内容有机协同、宣传对象精准、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国际传播等针对性举措,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话语权。
关键字:新时代;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认知状况;传播模式;话语权
延安精神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都是2021年9月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者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本研究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认知与传播状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并开展原因分析,不断探索提升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话语权的举措,凝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调研样本描述
2023年10月—12月,对新时代新征程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与传播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分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领导干部”“基层员工”以及“社会大众”三个群体。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2280份。其中,“领导干部”问卷2768份,“基层员工”问卷66078份,主要调研对象包括石油石化单位的员工。“社会大众”问卷14769份,主要包括石油类高校教师、石油类高校学生、地方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对113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领导干部、基层员工和社会大众进行了重点访谈。
二、模型构建
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认知和传播状况的研究,主要按照美国学者H·Lasswell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948)中提出的5w模式(Lasswell’s Communication Model “5Ws” of Communication),进行了数学建模,对搜集到的问卷进行了归类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大样本特征,使用多元回归模型(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拟合三类样本点的数学特征,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认知状况的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其传播存在问题和原因。
三、传播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发现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认为领导干部、基层员工、社会大众三类群体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认知状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
问题1: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在领导干部、企业员工、社会大众三个群体中的传播呈现出迥异的分布。
从领导干部得分分布散点图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在三个模块得分均较高,散点分层式集中分布在左上角的高分区域,数据画像具有“聚合”特征。基层员工得分分布,呈现在z轴三段式均匀分布,XOY平面中x在(80,100)区段密集,而y值分布较广,数据画像具有“分层”特征。社会大众得分分布的散点图,发现y值、z值主要分布在(50,100)、(33,100),x分布较均匀,数据画像具有“分散”特征(见图1)。
基于传播模型的随机分数的表现,根据不同社会属性的传播者与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和受众的四维关系得出,传播效果随x、y分值增加呈正相关,与z分值呈弱负相关关系。传播效果的峰值在领导干部、基层员工和社会大众中依次递增。基于以上事实,可以判断出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媒介对效果的提升具有较大贡献度,且社会大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潜力最大。
通过对领导干部、基层员工以及社会大众的传播效果进行赋分,可得到领导干部为90.94,基层员工为92.16,社会大众为86.56。结果可以看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体现的传播效果中基层员工最高,其次是领导干部,最后是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大众的总体认知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笔者认为,出现领导干部、企业员工、社会大众三个群体中的传播呈现出迥异的分布,主要是因为:领导干部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水平总体相对较高,显示了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企业员工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呈现差异化,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宣传效果呈现衰减性;社会大众群体的多样化,导致认知的多样化,也说明社会大众提升传播效果的潜力最大。
问题2:不同政治面貌、职级岗位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社会大众的认知效果最低。
从不同政治面貌、职级岗位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影响看:(1)通过对政治面貌的传播效果赋分,可得到中共党员为92.98,中共预备党员为89.77,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为89.73,共青团员为87.29,其他为89.99。从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政治面貌的提升,传播效果的赋分基本呈现递增趋势,说明问卷分析结果与调研对象的政治面貌基本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2)社会大众对于石油精神认知普遍低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领导干部和基层员工。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看,“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领导干部”对传播效果问题认知的正确率(37.20%)>“基层员工”(36.80%)>“社会大众”(26.00%)。
笔者认为,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1)从政治面貌认知的结果反映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部分被调研者的自身认知方面存在局限性;(3)企业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发挥总体较好,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增强;(4)对基层员工的宣传教育还不足;(5)对社会大众的传播程度不一,存在较大差距。
问题3:部分单位学习实践路径多样化不够,为了完成任务的“表面化”学习存在,深入实际还不够到位。
从传播效果看,学习实践的效果存在不足,并且在不同受众之间存在差异。比如,学习实践的路径,主要集中在领导人的批示以及中央和行业媒体的报道,与其它认知途径的差异度在10%~15%;“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领导干部”对传播渠道的认知正确率(36.95%)>“基层员工”(36.92%)>“社会大众”(26.13%)。学习实践的方式主要是“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对其他方式认识不够到位,认知差异度在10%~12%。访谈结果显示,对学习实践的形式化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的反映相对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1)虽然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但是在学习平台的利用效率,工作与学习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培训学习的阐释力不够;虽然许多单位开展了以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多种学习实践活动,但是延安精神的学习内容没有显性呈现,并且主要在相关理论学习中偶尔涉及;(3)学习实践与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的结合还不够。
问题4: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传播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增强,适应新形势的外宣内容与传播方式有待优化。
调研数据显示,不同群体在“宣传教育要与企业品牌形象和发展水平形成‘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领导干部的认知度83.63%、基层员工的认知度83.98%,社会大众的认知度76.72%,总体认知度都较低。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传播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笔者认为,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1)内宣与外宣有效协同不够;(2)有效利用“国际契机”增强话语权的力度不够;(3)中方叙事体系与西方叙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四、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话语权的相关建议
“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巩固传播基础、传播渠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等话语权条件,建议采取价值认同一致、内容有机协同、宣传对象精准、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国际传播等针对性举措,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话语权,从而促进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促进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为推动构建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见图2)。
(一)价值认同一致:进一步增强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共同价值的认知、把握和践行。
一是进一步加强延安精神的学习实践频次,进一步加强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融合的学习实践,加强社会大众的传播和辐射。二是基于“两个结合”,进一步把握好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的价值动力,以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价值追求。三是进一步把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学习实践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放在职工发展、企业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上去谋划和落实。
(二)内容有机协同:进一步推进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阐释、融合和升华。
一是根据不同受众的认知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做好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在不同群体、区域、企业的阐释工作。二是加强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多维度的融合学习实践,加强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历史逻辑、有机融合研究,加大延安精神、石油精神与其它精神的交流互鉴,加强与其它央企、民企的沟通宣传,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结合“两个大局”,在石油精神学习实践和国际传播中有机融合延安精神;进一步在践行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中形成新理念,“制出不同的宣传和鼓动口号”。
(三)宣传对象精准:进一步增强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传播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一是针对领导干部、基层员工和社会大众的认知差异问题,加强对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对外宣传,不断突破延安精神 的地域性与石油精神的行业性宣传。二是开展“精准思政”工作,克服“大水漫灌”,不断实现“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教育策略、不同学习实践方式。三是对于领导干部的不同级别开展宣传教育,在重要岗位上的“关键少数”干部,要突出教育的政治性、前沿性、示范性;对于基层员工,要突出教育的大众性、辐射性、根基性;对于社会大众,要突出区域性、行业性、群体性。
(四)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弘扬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活动的多样化、信息化和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线上与线下结合,以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多样化传播。二是进一步增强多媒介融合的“话语载体力量”,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微传播”的力量;加强语料分析、大数据和语言模型等研究,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增强管理、监测和应对能力。三是在企业、学校、社会、国际等不同阵地,采用不同方式方法;不断通过智慧媒体赋能,进一步深度融入央地联动、各方参与、全民共享的国家传播新矩阵。
(五)增强国际传播:以延安精神为出发点,不断提升石油精神的国际传播力,推动石油精神传播的本土化、故事化和网络化。
一是进一步挖掘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海外传承的时代内涵;注重因地制宜,遵循海外形象的传播规律;统筹内外力量,发挥东道国及主流话语平台的作用。二是当好世界优秀企业公民,进一步讲好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哲学故事、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中国实现快速工业化的故事、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30年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故事、中国企业为“全球南方”东道国建设全产业链现代石油工业体系的故事、中国能源企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石油故事。三是注重顶层设计,在海外各合作区开展好特色化、差异化、一体化的传播格局;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以及其它中国跨国公司有机协同,协同推进“网络化”传播;进一步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有机结合,形成深度融合的传播格局,继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书写构建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的石油故事。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不断努力提升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传播和认知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话语权,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构建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略)
(本文得到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课题项目《新时代延安精神与石油精神的认知状况、传播模式及话语权研究》(课题编号:2023-ZL-21)的支持。)

312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9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