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油企转型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作者:中国石油企业 | 作者单位:

高端制造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使创新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充沛的动能。

3月4日,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传来喜讯:我国首口设计超万米的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突破1万米,成为亚洲第一深井。

“深地塔科1井突破万米大关,对抢占深地油气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涛表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深入实施万米深地钻探工程,以技术突破挑战深地极限。

在塔里木油田推动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同时,新疆油田正向非常规—页岩油、砾岩油等发起攻势。其中,10亿吨级的世界最大致密砾岩油田—玛湖油田和10亿吨级的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正加快产能建设。大漠戈壁,钻机轰鸣。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原油产量达3270.1万吨、增长1.6%,天然气产量417.3亿立方米、增长2.5%。新疆油气产量当量已连续3年稳居全国首位。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是石油石化领域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油气潜力最大的盆地之一,埋深在6000米—10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到塔里木盆地总储量的83.2%和63.9%。塔科1井预计钻探深度11100米,穿透白垩系等10多个地层,成为探索地球深部的“望远镜”。

与国外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在地震勘探技术应用领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地震勘探技术创新领域,物探技术进步主要以集成创新为主,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转换波勘探中处理解释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多波勘探处理解释技术仍在试验阶段,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也在试验阶段。因此,应跟踪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而要发展地震解释新技术,提升计算机运算能力、图形处理和相应软件升级是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各大探区面临地面与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差异大、勘探难度系数大等难题,而在有利凹陷区,大多已完成三维地震二次覆盖和多轮次处理。如渤海湾盆地,近年来已完成二次三维地震采集,今后可否借鉴国外小面元、高密度、宽频带、宽方位地震采集和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处理技术,来提高复杂断块和小断裂成像精度;针对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可否借鉴国外小面元、高密度、宽频带、全方位地震采集技术、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和全波形反演处理解释技术,来提高缝洞型储层定量雕刻精度。这就要求在技术配套上,向高精端疾进:在地震装备上,陆地装备应向10万道以上带道能力发展,海上地震装备应向20缆以上能力发展,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在采集技术上,陆上、海上采集应向宽方位、高密度、宽频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在地震处理上,应向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先进技术发展;在地震解释方面,应该向多波处理解释、四维地震、岩石物理等解释技术发展。

当前,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成为产业体系重构的核心动力之一,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体系对化工发展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和取向。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需求已从生存型阶段进入生活型阶段,下一步将要进入到生态型阶段,需求层次、需求内容、产业映射和核心价值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正在努力,尽快进入生态型阶段,这需要更多高端技术和清洁资源的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石油注重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蓝海新材料公司筹备组组长李贵合介绍,2023年,中国石油新材料提速工程成效显著,成立中国石油日本东京研究院、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三家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积极布局长三角炼化新材料业务;聚烯烃弹性体装置产出合格产品,新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迈出了坚实步伐。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快重点领域新材料产业布局,运用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坚持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按照“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减油增材”思路,推动“基础+高端”“化工+材料”协同发展,围绕“专精特新”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全力补链延链强链,推进数字技术、工业技术和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力争用较短时间实现新材料快速突破,一体化推进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示范区,跻身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企业行列。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马永生委员强调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高端制造业的“命门”新材料产业为例,中国石化正奋力攻占高端新材料这个竞争制高点,持续加大创新投入,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与弹性体等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原材料支撑。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石化取得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碳纤维的重大突破,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跻身世界前列。

点击下载PDF

429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