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多维逻辑及时代意义

作者:本刊评论员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延续与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多维逻辑及时代意义,对石油石化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极为重要。

从理论逻辑视域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从历史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指具体社会形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生产力所呈现的发达质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由“落后”改为“不平衡不充分”就反映了这一变化;从空间角度看,在特定时期,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通常存在着显著落差;从动力变革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同一性,即实现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升,新的生产函数摆脱了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限制,更加突出技术进步等内生性因素的贡献。

从创新逻辑视域看,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的生产力。中国石油围绕“数智中国石油”建设目标,奋力打造全价值链业务的数字化和主要作业场景的智能化、中国石化依托“数据+平台+应用”模式,构建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管理新体系、中国海油加快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智能贸销建设速度等,都是“以新促质”在企业层面的投射与实践。

从产业逻辑视域看,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使其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标准,最终实现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近年来,我国石油央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潜在发展势能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从生态逻辑视域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之一。着眼未来清洁能源可持续供应,我国石油央企在“稳油增气”的同时,加快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转型,积极推动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建设,走出了一条奉献多元化清洁能源的绿色转型之路。

从国际合作逻辑视域看,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优生产要素汇合聚变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是指在国内范围,更是指在国际范围。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历史使命,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牢记社会公众的期待重托,我国石油央企将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促进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书写无愧于历史的时代华章。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厚植创新沃土,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着力将“补链”“延链”和“强链”作为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石油产业向更多元、更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跃升。 

点击下载PDF

418

点击量

2

下载量

2024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