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有着150多年工业发展史、世界著名老工业区—德国鲁尔区,用50多年的时间涅槃重生。
鲁尔区曾是著名的“铁锈地带”(意为某些工业衰退地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伦敦工业区等)。历史上,鲁尔区曾以煤炭、钢铁、化学工业发达声名远播,也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民生活质量差而广为人知。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曾这样形容鲁尔区:“沿岸化工厂林立的莱茵河,犹如一种由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制成的鸡尾酒。”如今的鲁尔工业区被绿树包裹,碧水环绕。最鲜明的变化在生态,最深刻的变化则是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格局中占比下降,以及全球钢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鲁尔区先后陷入“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经济一落千丈,失业率迅速攀升,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转型迫在眉睫。1968年,当地政府出台了《鲁尔发展纲要》。自此,鲁尔区经历了再工业化、新兴工业化、区域改造一体化和产业结构多元化四个阶段。其间,州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来支持区域转型。
老工业基地如何转型振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探究德国鲁尔区转型成功案例,有助于我国找到开启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密码。
走进历史
鲁尔区真正的黄金时代始于18世纪后期,临近的贝尔吉什地区进行了早期工业化。到了1820年左右,鲁尔区已经兴建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水力磨坊,这些磨坊为当地各种工业提供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延伸,人们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鲁尔区开始大量开采煤矿、冶炼钢铁,并通过逐渐扩张的铁路网将各种工业成品运往各地。到了1850年,当地有将近300座煤矿在运营,是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区,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工业产值曾占欧洲的11%,被称为“欧洲工业心脏”。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进入鲁尔区,仿佛走入了工厂的海洋一样,公路两旁煤矿林立,炼焦厂、钢铁厂、电厂、化工厂和其他说不清的工厂一个接着一个,目不暇给。当时鲁尔区工业年产量达到了煤1亿吨、焦炭100万吨、钢1000万吨和发电量1亿度的水平,跻身为世界知名大工业区。二战结束后,由于石油逐渐成为主要能源,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电气、电子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鲁尔区的工业成为西德战后经济重建的重要基础,这里生产了德国80%的煤炭、2/3的钢铁,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全国的40%。
一个多世纪以来,鲁尔区煤炭工业和钢铁制造业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产业,其技术及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令人感慨的是,鲁尔区工业时代的辉煌场景,最终输给了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科技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等原因,鲁尔区许多煤矿和钢铁厂开始倒闭。同时,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使得德国许多企业向南部转移。原有的采煤、钢铁、机械、化工产业结构弊端日显。除此之外,鲁尔区的传统工业模式还存在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1958年后煤炭需求的下降,以及1973年的石油危机,对鲁尔区造成了巨大冲击。鲁尔区的煤炭业和钢铁行业急剧衰落,大量工人失业。同时大量工厂聚集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和交通堵塞问题,迫使当地众多企业向外转移,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发展已经无法继续。
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鲁尔区,曾经出现在我们地理、历史课本里的“欧洲工业心脏”走入了历史,也许以后还会像它的命运一样走出课本,不再被人提起,直至被人忘记。
破茧重生
面对经济衰退、环境污染、失业率攀升的窘境,州政府从上个世纪下半叶相继出台了《鲁尔发展纲要》《鲁尔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决定对鲁尔区进行了工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鲁尔区的变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来对传统工业进行清理改造,并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交通,兴建高校和科研机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来发展当地的新兴产业;第三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逐步实现鲁尔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新产业崛起伴随着旧产业的退出,在此消彼长中推动着整个区域转型再造。鲁尔区没有死守传统产业窠臼,而是寻找与时代同行的新兴产业。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轻松。多特蒙德是鲁尔区工业时代孕育的明星城市之一。煤炭和钢铁,是著名的工业城市多特蒙德曾经的两大支柱。本世纪初,多特蒙德先是被迫关闭了硬煤煤矿,随后又因钢铁行业巨头蒂森克虏伯将旗下钢铁产能集中转移,使得叱咤几个世纪的钢铁产业在多特蒙德画上了休止符。
为确保鲁尔工业区在未来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鲁尔区州政府和市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此,州政府确立了12个优先发展领域,其中生物医疗技术为重点。此外,计算机、软件、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两年在这里召开一次的世界高新技术大会则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又不割断与历史的联系,这是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的一个突出特征。鲁尔工业区的文化旅游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在废弃的矿场浇灌冰场,在庞大的铸铁车间演绎芭蕾舞,在钢架高炉旁演奏交响乐。工业化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结合让游人感到时空错位,遐思悠远。“修旧如初”是鲁尔工业区改造的灵魂所在。区内的一切均被规划者列入保护范围,大至桥梁、水坝、高炉、厂房,小如一个斜坡、一个小丘、一丛杂草和一棵小树,都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如今的鲁尔区已经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改造后的鲁尔新区包括8个主题公园,有艾姆舍尔公园、杜伊斯堡公园、科学公园、水上公园、文娱体育公园、雕塑公园等。
没有黑尘滚滚,没有浓烟蔽日,到处山清水秀,一派宁静但又充满生机的景象。今天,当你驱车穿行在由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埃森、多特蒙德组成的鲁尔工业区特大城市群中的时候,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工业区之一。短短20年时间,这里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1年12月,鲁尔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后,还荣膺“欧洲2010年文化首都”称号。
鲁尔区转型启示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算起,鲁尔地区的转型已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即使从实施系统的转型战略和政策开始,鲁尔地区的转型也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直至目前,也还不能说鲁尔地区转型任务已经彻底完成了:一些传统产业还需要进一步调整重组,这必然会造成新的就业压力。
实现产业多元化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外嵌式新产业发展路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式新产业发展路径;另外一条是内源式新产业发展路径,也就是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发展新产业,或者利用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培育发展新产业。从鲁尔地区经验来看,与第一条路径相比,第二条路径是更容易通达“转型彼岸”的道路。这是因为,新产业的萌生通常与过去时期的“发展遗产”有关;孵化新产业的机构一般难以独立地运作,需要许多方面的支持,需要与企业或其他创新机构在人才和知识方面形成相互支持的格局。走第一条路径,虽然也可以发展出一些新的产业,但这些产业所雇佣的人员往往来自“外地”,对于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作用不大。
鲁尔地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主要采取了三大方略:一是增进规模经济性,尽可能采取最有效率的技术降低成本。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对位于鲁尔地区最大的杜伊斯堡钢铁生产联合体进行了根本性技术改造投资,其中包括2007年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顶吹炉、升级热带连轧系统、提高相关设备的环境友好度等举措。二是从投资于扩大产能到投资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生产设备,延展生产经营的产业领域。三是聚焦于生产专业性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包括产业链下游客户需要的产品。比如,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的杜伊斯堡钢铁厂现在只生产优质平板钢,这家工厂与国内、国际的汽车生产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转型需要政府,但是单靠政府并不能取得转型的成功。鲁尔地区转型成功的另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在区域规划和北威州主要机构的指导下,由地方相关团体设计和实施相关计划和项目。这使得计划和项目的实施,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力、智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
工业遗产的内容相对复杂,对其进行保护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说把厂房简单地清理一下就可以冠之以遗产称谓,也不是说纳入了文物体系就一定会阻碍开发再利用。如果转换思路,剥离旧厂房、旧机器的生产属性,将工业遗产视之为历史人文的一种景观和环境,那么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一方面,德国鲁尔和北京798等城市将老工业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催生出新产业,无疑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优秀示范。但工业遗产的物质形体与文化内涵众多,创意产业园也只是通向罗马的道路之一。

816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3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