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长江10年变迁: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

作者:田野 | 作者单位:

image.png

6300多千米的长江,串联11个省份,泽被南北两岸,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长江经济带,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但同时,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流域之一。其中,工业特别是化工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占了很大比例。

长江经济带聚集了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大量重化工企业,以“化工围江”为典型代表的生态破坏问题,成为长江之痛。

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飞溅、水质持续恶化。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近30%的重要湖库富营养化,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了“无鱼”等级。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就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此后每隔两三年,第2次、第3次,再到2023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期间于南昌第4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以贯之的关注,蕴含着党中央“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的治国之道。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回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颇为感慨:“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破除“重化工围江”

长江沿线重化工污染整治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环保意识和执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全流域重化工产业体量大,布局分散,环境污染负荷难以集中监管,治污资金缺口巨大;三是随重化工产业溯江而上、梯度转移,上游地区存在轻度污染产业转入,中游地区存在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但全流域缺乏跨区域联合治理机制;四是园区数量不足,入园难与园区建设标准化难两者并存,而且固废监督机制不健全,固废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五是治理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统一规划。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对整治重化工污染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致性认识不足。各地在上马重化工项目时,仅针对单个项目或园区进行规划与评估,没有统筹考虑整个长江水系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运输系统承载力。

据了解,长江沿岸共有几十万家化工企业,长江经济带以21%的土地承载着全国30%的石化产业,仅从重化工业产量看,长江沿岸占到全国46%,集聚了全国43%的废水。“化工企业有临海、临江、临湖等‘三临’布局的特点,这跟化工产业用水量大,排水量大,原材料及产品运输方便有关。”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技术专家组组长李天威表示,莱茵河、密西西比河也都是这样的化工布局。

“重化工围江”是笼罩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上空的阴霾,如果不能啃下沿江产业结构调整这块最硬的骨头,解决长江沿岸突出环境问题便无从谈起。 “自中央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我们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力度空前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以系统思维全面实施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以解决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说。2016年以来,长江沿线累计关改搬转各类化工企业、“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退出和压减钢铁、造船、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超过3亿吨,沿江1千米范围内落后化工产能全部淘汰。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省市相继启动了长江排污口的排查整治。截至2021年底,共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0292个,排污口监测工作基本完成。同时,按照“一口一策、一抓到底”的原则,推动长江试点地区全面完成排污口命名编码和树标立牌,全面实施排污口“户籍”管理,为科学整治夯实了基础。

长江沿岸城市人口密集,城市污水无序排放,曾是长江的一大污染来源。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长江沿线各省份必须要答好的一道考题。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江苏拥有400多千米长江岸线。2018年以来,江苏总计投资1754亿元,累计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72万吨/日,新建城镇污水管网约2524千米,力争不让污水入江。如今,长江经济带1064家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累计建成6.62万千米污水管网。长江干流沿线城市、县城集中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长江干流沿线码头实现船舶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从“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21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国控断面比例为97.1%,干流水质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沿江不少地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0年来,长江11个省(直辖市)累计腾退长江岸线457千米,既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10年来,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直辖市)生产总值已达到53.02万亿元,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万里长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新图景逐渐铺展。

“江豚逐浪”见证绿色蝶变

江豚、中华鲟、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从“涸泽而渔”到共护一江水,从黄金水道到新生态走廊,万里长江恢复波光潋滟,生态之美见证着绿色蝶变、发展之变。

昔日“化工围江”,如今“江豚逐浪”。江豚逐浪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也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据2022年全流域江豚科考数据显示,江豚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实现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此次放归将有助于江豚自然种群数量持续恢复,改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推动江豚野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10年精心擘画,“江豚逐浪”见证绿色蝶变。

10年来,4次座谈会牢牢扭住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经历了立规矩、讲方法,绘蓝图、划重点的演进脉络,体现出在思维方法上的一脉相承和工作方式上的一以贯之、层层递进。

—在重庆立规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了规矩,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在武汉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明确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5个关系,即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在南京绘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在南昌划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共饮一江水,共护长江美。行走长江两岸,看到的是长江沿线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体会到的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一江清水、百业兴旺,正是新时代的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的一条永续发展之路。

image.png

点击下载PDF

508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