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大力推进和积极落实,我国能源转型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汽车销售保持着稳定的持续增长,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汽油消费总需求将会继续保持着一定速度的增长。但是,为应对全球型的气候治理和环境问题,我国的碳双控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制政策日趋严格,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汽车等快速发展并迅速的普及,正在不断地替代我国的部分汽油需求,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肯定将对我国汽油的中长期需求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能源转型:汽油需求的“突变与预测”》一书,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出版基金资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孙仁金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李喆共同合作撰写的,是一本突出学术性、紧跟学科前沿、强调创新性的著作。
本书以中国汽油中长期需求为研究对象,针对中长期汽油需求预测面临的“外推法失效”问题,全方位地评估了碳减排、污染物排放限制、汽车清洁能源技术、新型能源体系以及数字化等诸多方面对汽油需求的影响,提出了中国汽油中长期需求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了2020年到2060年中国的汽油需求数量,从理论上充实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内涵及其情景,全面分析了汽油需求的影响因素,理清了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层次结构,构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中国汽油需求预测理论和模型框架,并进行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本书的研究证明,中国汽油需求突变有充分的现实基础:第一,中国汽油需求增长率持续下降,各省虽具有周期性特征但波峰随时间递减;第二,中国汽油需求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表明汽油需求出现了系统性下降的趋势;第三,汽油需求的人均GDP弹性和汽车保有量弹性均存在下降的趋势,表明汽油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平均油耗已经开始下降,且两个指标的变化说明了中国汽油需求系统内部发生了结构性的下降。本书的最终预测结果显示,最大突变情景下,2035年中国汽油需求为1.08亿吨,这一结果比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的预测低23%,比指数平滑法的预测低58%,比蒙特卡洛法的预测低46%,结果具有实践创新性,比较符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和汽油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综上,本书认为,中国的汽油需求增长率持续下降,汽油需求系统内部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即将对汽油需求产生更大的规模替代。在此形势下,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的汽油需求预测研究,迫切需求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提出的中国汽油需求突变理论、应用范式和预测方法,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我国能源、石油以及汽车行业的政策研究和制订,为相关企业实施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此外,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和严肃的学术著作,而且还包含了与化石能源消费和能源转型相关的科普知识性内容,对于能源、石油和汽车行业以外的读者,都同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可以为所有对能源转型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社会大众,提供了一本非常有益的科普读本。

548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每月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