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好的工具,不仅用起来省时省力,还能助力人们在建设美好家园的进程中,发挥出攻城拔寨的作用。尤其是像工程机械类的大型设备,在造福人们、服务社会的基建中,更是发挥着排头兵的重任。《重器:崛起背后》(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以记实的笔触,力透纸背地讲述了中国工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中国大型设备从无到有、不断创新,直至登顶工程机械高峰的壮阔历程。
本书作者龚江辉,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被誉为“都市硬派工业类作品第一人”, 曾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届天马文学奖,以善于创作工业文学作品著称。
书中,龚江辉开宗明义,简要回顾了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炎黄子孙与天斗、与地斗,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灵巧运用各种利器及设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书写出一部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重器”篇章。智慧的中国古人相继创造了秦直道、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大运河等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彰显出超凡脱俗的创新能力。回望震古烁今的中华“重器”史,一代代民族工匠们,在以秦直道为代表的这些浩大工程中,接连发明创造出了用来挖土、凿石、提运土石用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工效,也催生出一系列世纪工程的接连涌现。
然而,到了近代,大国“重器”的创新步履,却在飘摇的时局中迈得分外沉重。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洋设备”开始陆续登临国门,对依旧使用传统工具的旧中国制造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也激励着中国工业人蓄势待发,秉持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探求精神,去再次攀登“重器”发明和使用的新高峰。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高潮,中国的工程机械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突破西方的重重技术封锁,在一无图纸、二无相关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程机械制造和研发体系。改革开放后,锐意创新的中国工业人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力度,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接连攻克了西方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壁垒。从2008年开始,中国自主研发的一些工程机械类设备,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2010年前后,中国工程机械的产量和销量双双达到世界第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强势崛起,使我国在一些重大工程机械制造和研发领域,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盾构机、风驰电掣的高铁、各种品类的挖掘机、用于深海探测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众多大国“重器”,不仅在国内的基础建设和科研领域担岗主角,而且还飘洋过海,在异国的土地上尽情奉献着超拔的中国智慧。
作为一本记录中国工程机械铿锵前行的纪实类传记,本书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制造厚积薄发,一路向中国“智”造风雨蝶变的历史性过程。见人、见物、见精神,这是一本厚重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深蕴着家国情怀的爱国读物;中国工业人忠贞爱国、勇攀科技高峰的高尚品质,随着作者的潜心用笔,也一并跃然纸端,每每读来,感人肺腑,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638
点击量
2
下载量

刊出日期:每月上旬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