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风险及化险攻略

作者:徐东 冯敬轩 丁世强 崔宝琛 罗占刚 宋镇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全球油气市场经历了2021的跌宕起伏后,2022年则进入到了冲突之中。北约持续东扩导致俄乌冲突,美西方全方位制裁与俄罗斯反制裁以及对俄实施的煤炭禁运、石油禁运、海运禁令及潜在的天然气禁运引发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美国联合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拉拢东盟、建立印太合作框架;美国迫于国内能源价格高企和欧洲能源供应危机有序放松对委内瑞拉制裁;随着塞内加尔、肯尼亚、安哥拉等多个非洲国家大选,非洲多国政局可能出现动荡……这些冲突和事件本身及其外溢效应将会成为影响当前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量,造成全球及各地区油气供需和油气价格非线性变化,油气资源流向出现了一些非典型逻辑,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全球各地开展国际油气合作所面临的风险呈非均质变化。

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所在区域和国家风险评价

在“走出去”发展政策指引下,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额度和业务区域不断扩大。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逆全球化、差异化发展格局和局部地缘政治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剧,影响海外油气资源获取的安全因素日益复杂,海外业务投资和经营风险和机遇并存。同时,在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和自身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需要持续开展产业布局、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优化,需要持续提升合作项目和资产的盈利能力,迫切需要对“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的外部风险予以识别和评价,本文按照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构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模型予以风险排序,对各资源国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合作主要区域的风险进行再识别和再评价。

1729239654340464.png

一、构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在已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中,风险评价指标大都聚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资源等因素,但是对于可以反映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和指标考虑较少。在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商贸环境、资源基础、政治外交四个维度和十六项评价指标(见表)。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按照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资源国所在区域分为中亚—俄罗斯地区、美洲地区、中东地区、亚太地区和非洲地区,共有42个国家。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的油气产量当量在全球油气产量当量总量中占比88%。

1729239715243526.png

二、确立指标权重并开展风险排序

本文基于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客观确立指标权重并进行风险排序和分析。

世界格局风云诡谲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是首要因素。与其他相关文献中注重资源风险或资源国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相比,对于政治外交维度的风险的忽视会产生风险偏好的偏差,导致过度重视显性风险而忽略政治外交方面的隐性风险,其评价结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例如,美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各个方面指标排名较为靠前,往往在投资风险评价排序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排名,但忽视了国家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影响容易导致投资环境发生颠覆性逆转。本文研究涉及国家的风险评价结果详见图2。

1729239747524806.png

在资源国综合得分指数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加总,得出五大区域的综合得分指数排序(图3)。结果表明,五个区域风险评价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中东(低风险0.64)、中亚—俄罗斯(较低风险0.57)、亚太(中风险0.51)、美洲(中高风险0.5)和非洲(高风险0.42)。

1729239805807042.png

可以看出,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投资首选地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可采资源,产量远大于消费量,具有较高的油气资源对外供应能力。同时与中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外交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开发潜力;中亚—俄罗斯地区属于较低风险地区,主要受益于丰富的可采储量、较强的对外能源供应能力和与中国长期密切的外交关系;与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区域虽然商务和贸易环境相对宽松、与中国外交往来频繁,但是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美洲地区的资源国虽然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油气对外供应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与北美地区国家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存在诸多壁垒和障碍,因此属于中高风险地区;非洲地区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动荡,内战和恐怖主义活动频发,加之美西方为了扰乱我国既有合作基础和成果,加强了新的投资计划和对抗性部署,给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业务带来较大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经营策略优化实施路径

按照本文风险评价结果,结合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在全球各区域业务和项目分布情况和业务进展状况,按照风险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提出五大油气合作区业务经营策略的优化实施路径。

在中东地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应该定位于打造国际化经营和“一带一路”高端油气合作区。按照这个发展定位,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结合该区域能源权力上升的趋势和特点,采取积极扩张战略,按照以下三个路径具体实施:

一是发挥我国石油企业综合一体化优势,稳定发展并巩固好在伊拉克、阿联酋等国家的现有业务和项目合作,适度扩大或增加在伊拉克、阿曼、卡塔尔、阿联酋的新项目获取或合资合作项目;

二是关注伊核协议谈判进展和伊朗地区政治宗教局势变化,安全稳妥参与伊朗油气合作项目;

三是关注中东国家能源转型需求和能源转型计划,发挥我国石油企业在新能源和低碳业务方面的制造、技术和先发优势,通过与现有油气合作项目形成协同效应的方式,积极参与中东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总之,在该区域部分油气资源丰富国家战后重建之时,有效发挥我国及石油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在油气合作中争当作业者,发挥综合一体化优势,建成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最主要的产量贡献区和稳定效益贡献区。

在中亚—俄罗斯地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应定位于建成“稳定资源、可靠供应、优质、效益、合作品牌”一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油气合作核心区,其中,把中亚地区建成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现金流和利润贡献的核心区,把俄罗斯建成海外油气业务重要的优质资源接替区,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油气合作示范。建议采取适度扩张战略,按照四类路径实施油气合作开发。

第一,持续推进项目和资产优化,提高项目创效能力。密切关注我国石油企业在这些国家到期和即将到期的油气合作项目,适应中亚国家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积极、主动、有序参与中亚国家油气勘探开发规划,着力推动业务本地化,优化项目和资产布局和结构。

第二,稳定并适度扩大油气管道运营能力,保障油气合作成果回国和国家能源安全。科学研判形势,处理好在中亚—俄罗斯地区与中亚国家、美西方国家、俄罗斯的四方博弈关系,发挥乌克兰危机为我国和中亚国家油气合作带来的正向溢出效应,抓住地区危机及制裁与反制裁造成的中亚油气西向受阻和俄罗斯油气出口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在中俄油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亚油气现有管线运行和未来管线规划建设以及中俄之间新的陆上油气管道、新的铁路运输线路及海上运输线路规划论证等方面取得工作主动和新成果。

第三,要关注ESG领域并开展协作,积极参与这些国家的新能源和低碳业务合作。最后,要加大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有效互动。推进中俄、中国—中亚能源金融一体化合作模式创新,完善本币结算机制,探索人民币结算试点并扩大推广实施。

在亚太地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应定位于油气新能源一体化和天然气开发利用综合一体化的油气合作区。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结合业务开展情况,建议采取稳中求进战略,实施以下优化路径:一是关注印太战略实施走向和缅甸、巴基斯坦安全形势,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利用RCEP协议签订并推动实施的契机,加大与东盟贸易合作基础下的油气合作新篇章;二是抓好中缅油气合作和中缅油气管道平稳运行,论证在东南亚地区建设LNG接收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三是挖掘与南太平洋国家油气合作的机遇和可能性,为未来南海油气开发打造新支点;四是积极开展资本运作,有序退出“五眼联盟”国家的油气合作项目,暂时不能退出的则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收益捆绑和利益扭抱。

在美洲地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应定位于建成海外非常规和深海油气开发的油气合作区。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结合海外业务开展情况,建议采取稳定+收缩战略,并实施以下优化路径:一是关注美国放松对委内瑞拉制裁,以及美国与部分拉美国家矛盾有所扩大带来的机会,考虑部分拉美国家左翼色彩政党的崛起,关注油气资源国有化及国际油气合作的态度,稳妥运行现有合作项目,谨慎开展新项目规划部署;二是积极介入巴西等油气资源国的深度合作,推进地区非常规和深海油气开发,弥补国内石油企业深水和超深水能力的短板;三是采取资本运营方式适度收缩,有序退出“五眼联盟”国家的油气合作项目,暂时不能退出的则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收益捆绑和利益扭抱。

在非洲地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应定位于建成“深度合作、综合影响和全面效益”的油气合作区和“有效益、有深度、有影响”的重要常规油气合作区。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非洲国家大选不确定性和区域地缘政治演进形势,结合海外业务开展情况,建议采取稳中求进+适度收缩战略,既保持在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开放基础引领下的业务发展战略定力,持续做优、做强、做大存量业务,同时也按照新形势、新变化和新局面,沿着以下优化路径开展相关工作。第一,高质量推进现有油气重点项目的深耕勘探和精细开发,关注非洲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新项目,探索陆上常规一体化合作区和海域油气开发试验区建设。第二,关注国际石油公司在非洲LNG项目的最终投资决策,寻找机会、适宜参股,与欧美国际石油公司形成利益协同,构建中—非油气合作新支点。第三,关注欧美国际石油公司加大开发非洲天然气业务进展,积极与其现有和规划的天然气管道联通协同,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最后,充分利用非洲地区风、光资源优势,利用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油气低碳负碳技术等优势,发展新能源并注重于现有油气项目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在尼日尔开发光伏项目试点、在肯尼亚开展地热开发试点、在莫桑比克开展天然气综合利用,以及利用尼贝管道项目开展新能源试点等项目和工程。

(参考文献略)

点击下载PDF

356

点击量

2

下载量

2024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