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工作,要求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资委启动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明确到2025年,中央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总体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深入融合,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建设实践方案,创建一批管理科学、贡献突出、价值领先的卓著品牌。为此,中国海油提出:树立“赋能美好、探源未来”的品牌形象,到2025年拥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力争进入“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前50%的目标。
加强品牌建设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目标。中国海油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强品牌战略研究,将民族品格、优秀传统、品牌理念充分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大力培育发展知名自主品牌,以“深海一号”、盐城“绿能港”“璇玑”—中国海油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系统等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打造具有海油特色的产品品牌和市场形象。
品牌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同步 发挥品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承载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让明天充满希望、让未来更加辉煌。”“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成为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艺术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大工程由于具有意义重大、投资巨大、场景壮观、科技创新等亮点,不仅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热议的话题,而且还是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海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确立“赋能美好?探源未来”一语双关的品牌理念,既契合其“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的行业地位,突出以海为家、与海共舞的业务场景,又寓意公司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探索科技前沿,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对外传递公司坚持以贡献优质能源为己任,通过面向未来的技术变革和能源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海油立志当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海洋技术攻关的“先锋队”、国产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的“领军者”、海洋油气开发人本化管理的“示范区”,不断将海洋石油事业推向前进的同时,强化重大工程的品牌建设和管理,让品牌建设搭上重大工程建设的东风,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中国海油实施重大工程品牌建设“四同步”管理创新,强调:品牌规划与项目建设同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品牌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强化品牌识别;品牌宣传与项目建设同步,增强品牌影响力;品牌文化塑造与项目建设同步,增强内驱力。
通过创建重大工程品牌培育遴选标准,建立“扁平化、矩阵化、一体化”组织机构,建立了由“品牌关联度”“战略意义”“项目规模及可持续性”“传播价值”“利益相关方合力”五个维度组成的品牌价值潜力评估模型。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的品牌打造,提级管理,由集团公司统筹领导,发挥集团的站位优势、资源优势,同时建立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的“上中下协同、覆盖品牌文化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品牌管理机制。
品牌推进与重大工程建设同步 强化品牌识别力
“重大工程”的运筹与建造过程是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不仅对企业的品牌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好的品牌也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附加价值。
中国海油将品牌建设理念充分融入重大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品牌文化的提炼在项目中同步开展,形成文化和工程建设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根据项目建设的重要节点,制定品牌宣传计划,形成重点新闻登上中央主流媒体,日常每月都在媒体亮相的工作节奏,同步加强新闻素材的积累。尤其是,品牌形象识别在项目推进初期就加以规划,较早起好品牌名字,预先开展视觉形象的设计工作,品牌展厅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
以盐城“绿能港”重大工程项目为例,中国海油在项目开工伊始,就将品牌文化的提炼在项目中同步开展,形成文化和工程建设的良性互动。根据项目建设的重要节点,推出品牌宣传计划,让建设中的盐城“绿能港”重点新闻登上中央主流媒体,日常每月都在媒体亮相品牌与工程建设节奏。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项目征名,向广大员工和相关专家发出邀请,最终确定项目名称为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通过使用“绿能港”凸显品牌命名的智慧:第一级标识为“中国海油”,代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强化品牌关联;第二级标识为“盐城”,代表接收站项目所在地级市江苏盐城,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第三级标识为“绿能港”三字拼音首字母为LNG,与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的英文简称对应,意指清洁能源属性。
通过利用“绿能港”代替“接收站”三字,一是解决了目前行业外受众对液化天然气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的问题;二是代表该项目不仅具有接收功能,而且是供应绿色清洁能源的重要枢纽,即集LNG接收、外输、冷能利用、燃气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是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三是表意更直接,记忆更方便,体现了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发展理念,且从宣传角度易于吸引公众关注,规避了与外部其他接收站项目宣传的同质化,具有更好的传播性。2022年2月16日该项目确定命名为“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后,同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便对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宣传,打响“绿能港”品牌。
一个重大工程的新闻影响力可能超过企业本身,反过来成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绿能港”品牌打响后,为进一步扩大品牌价值,统筹规划新建(扩建)接收站、LNG运输船等命名,加强品牌合力,中国海油计划借鉴“绿能港”品牌建设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中国海油“绿能港”品牌效应,推进了“绿能”系列建设。
2022年1月和4月,中国海油牵头签订国内最大规模液化天然气船舶建造项目,将计划建造的12艘LNG运输船舶命名纳入“绿能”系列,进一步打响“绿能港”品牌。
2023年2月,中国海油珠海LNG以金湾“绿能港”亮相中央电视台。“绿能港”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也为中国海油的品牌打造注入了新的绿色“元素”,更好地体现中国海油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良好形象。
品牌宣传与重大工程建设同步 提升品牌推动力
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本来就是品牌传播的黄金时段,在此阶段打造品牌将产生显著的管理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海油在统筹重大工程建设与品牌建设中深学细悟,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宣传节点、重点、角度、意义、节奏等,发挥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作用,采用全生命周期品牌宣传工作法,由中国海油党组宣传部牵头,提前一年制定宣传方案,根据工程建设节点的新闻价值、宣传时势等把握宣传节奏,制定“预热、高潮、延伸”全过程宣传计划。
以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品牌宣传为例,在预热阶段,重点围绕一期工程投产进行宣传造势,除了对承台浇筑、拱顶吊装等工程建设里程碑节点进行分级分类宣传之外,还策划了储罐征名、外立面涂装等品牌文化互动活动,吸引公众对项目的关注度。
在高潮阶段,重点围绕“全球最大储罐同步升顶”央视直播和一期项目投产向党的二十大献礼进行宣传,除了电视、网络、报纸、新媒体等全媒体宣传,同步组织开展了投产仪式、展厅投用、媒体采访等线下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互为烘托,打造了新闻宣传“爆款”强势。
在延伸阶段,主要从一期工程投产至项目整体完工,通过持续对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外输、保供以及中国海油多地应用自主研发LNG全容储罐核心技术开展大型LNG接收站建设项目的延伸宣传,如金湾“绿能港”二期、宁波“绿能港”三期的接续宣传,保持了公众对中国海油的持续关注热度,推动中国海油中国LNG行业领军者形象的“再深化”。
据统计,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从项目开工到完成浇筑、从拱顶吊装到首船接卸,长达一年多的宣传造势实现了零空档。累计在央视首发报道新闻18条、其中《新闻联播》2次,登上《人民日报》4次;在省级媒体平台首次刊发50余次。成功开展“全球最大储罐同步升顶”央视大、小屏直播,浏览量破亿,当天在《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高频播出30次,形成全网全媒的宣传舆论强势。
目前,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成为国内LNG行业及中国海油中下游业务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同行多次前来调研学习。在由“国资小新”联合国资委网站、《国资报告》杂志推出的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评选中,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成功入选,目前正全力冲刺“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高站位厚植品牌成长 彰显品牌影响力
重大工程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向海而生,因海而兴。中国海油争当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队”,争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争当海洋技术攻关的“先锋队”,中国海油在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厚植品牌成长土壤。无论是完成钻井的“海洋石油981”,还是实现生产的“深海一号”“绿能港”“璇玑”,凡是被冠以“第一”之称的工程、项目,往往扮演着“开拓者”“引领者”的独特角色,中国海油聚焦“国之所需”,构筑品牌之基,有效探索重大工程品牌培育机制,形成了系统性、可移植的重大工程品牌建设管理模式,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贡献了积极价值。
事实上,一项宣传能到多高,能走多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这个项目背后的意义,它处在什么背景下,于国家于全球大局有何影响。
以“深海一号”带来的品牌效应为例,2021年6月25日,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顺利投产。
“深海一号”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自营超深水大气田,也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实践。它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巨型深水项目”,采用了3项世界级创新,工程规模位居世界第四。
都说下海和上天一样难。“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自主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油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向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拉开了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序幕,为在南海开展油气合作,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奠定了基础。
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上,世界见证了中国海油锐意创新的智慧、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魄力。中国海油对于“深海一号”的宣传不止于新闻宣传层面,而是进一步向企业文化和品牌延伸。
中国海油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通过中央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等持续刊发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深度报道,树立“深海一号”的意义高度。抓好气田投产宣传节点,组织拍摄的央视《超级装备》《新闻1+1》、东方卫视《未来邀请函》、海南卫视《潮起海之南》等多个纪录片和专题节目,不仅挖掘了投产背后的故事,让宣传更具深度和力度。通过关注气田投产背后的典型人物,对“水下飞行员”“深海一姐”、安全员等人物进行采访报道,以小见大,引发公众共鸣,让宣传更有温度。通过创新话语方式,设置“3项世界创”“30年不回坞”等通俗易懂的传播标签,使用“机器岛”、7座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等形象生动的类比,将原本专业晦涩的术语进行转换,对“深海一号”所应用的多项“黑科技”进行趣味科普,摆脱了生硬说教,收获了广泛关注。
“深海一号”投产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2021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深海一号”能源站获评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期间,视频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做出的重要指示,更加彰显了该重大工程的影响力。
从2012年,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开钻,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挺进深海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中国海油建成“深水舰队”,拥有各类深水平台船舶66艘,其中1500米及以上作业水深的平台船舶30艘,相继攻克深水、高温、高压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技术体系,具备了从深水到超深水、从南海到极地的全方位作业能力,使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跃居世界前列,为未来参与世界公海和极地深海海域勘探开发争取主动权。
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国海油通过“航拍海油”“印象海油”“身边的美好”等主题宣传,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化、图文化、视频化表达形式,展现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磅礴气势,锐意创新的智慧、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魄力,捕捉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讲述中外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美好故事等,围绕品牌定位和目标塑造特色海油形象,特别是平均每年一部的频率对外发布系列企业国际形象宣传片,面向国际受众传递介绍公司的文化理念、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和技术实力等,充分展示了中国海油品牌“赋能美好,探源未来”的国际化风采。

383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6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