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双碳”事业需要引导中国公民参与进来

作者:王金南 |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当前,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先进技术、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场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就是以大数据和绿色低碳消费来引导中国公众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来。“碳账户”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消费端碳减排的“G—B—C”模式 

“碳账户”的提出者卢乐书在新书《碳账户》中,立足于消费端碳减排,深入分析了由消费所带动的碳信息与价值链循环,提出了促进消费端碳减排的“G—B—C”(政府—企业—消费者)模式。

在国际碳中和进程和“双碳”目标的引导下,我国在消费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碳普惠平台,通过建立个人碳账户记录居民的碳减排行为并量化为碳减排资产。碳账户通过设置相应的商业激励、交易激励和信用激励多层次激励框架,构建有效的居民碳减排机制。不同于生产端政府直接作用于企业的“G—B”路径,消费端碳减排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全民参与的“G—B—C”模式。

消费端个人碳交易机制类似于生产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二者都是对碳排放对象设置相应的碳配额,并允许不同的碳排放主体间可以进行碳排放权配额的交易,但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碳配额发放对象为生产端企业,而个人碳交易机制的碳配额发放对象为消费端个人。

因此,二者的碳减排传导机制可以分别简化为,生产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碳减排传导机制为“G—B”模式,即政府通过碳配额、碳市场等政策规制直接作用于B端企业;消费端个人碳交易机制的碳减排传导机制为“G—C”模式,即政府通过碳配额和个人碳交易机制直接作用于个人。

二、完善碳账户体系:“X+碳账户” 

在书中,卢乐书同时构想了碳账户在不同主体、不同市场、不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碳资产的货币化趋势等,从完善碳账户体系的角度,分析展望了碳核算、碳信用、碳审计、碳保险等“X”因素的发展和趋势。

碳核算是一整套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如何被界定、统计并核算的具体规则,覆盖大到国家、行业,小到企业、产品乃至个人的各个层面。离开碳核算规则,所有围绕碳资产的交易活动都无从谈起。

碳信用是基于主体碳减排活动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碳资产类型,明确碳信用的形成路径、资产标准、市场需求及利用场景等,有助于提高我国碳信用资产的开发能力,对于激发碳市场活力并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该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碳信用机制的发展情况,讨论了企业与个人碳信用资产形成的关键环节,最后从碳账户角度提出了推动碳信用资产互联互通的创新方向。

碳审计是对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以及相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的活动。该书分别从生产端及消费端整理了碳审计的具体内容、执行要点及技术需求等,明确了碳审计对碳账户体系建设重要的保障作用。

碳保险作为绿色保险范畴内的一种创新产品类型,特指与碳配额交易、碳信用直接相关的保险产品。

三、“碳账户”为我国探索碳市场制度提供重要参考 

“碳账户”的提出,为我国探索碳市场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实现“双碳”目标带给我们的很多重要课题,比如消费端碳减排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可以发挥的价值,碳资产背后的货币特征及对现有货币体系可能造成的冲击,如何利用助推等行为经济学手段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等。

二是从实践层面出发,系统整理了国内外不同机构在碳账户方面的实践创新,归纳总结了碳账户建设的方法论,并延伸思考了引入碳资产对征信体系带来的变化,以及推动不同主体间碳账户互联互通的制度路径。

三是在建设绿色低碳社会、碳循环经济、碳账户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和有益的建议。

在本书中,个人碳减排行为的碳核算方法、促进碳市场交易互通、绿色金融与绿色零售、企业ESG等很多内容,十分契合“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全面转型,引导公众绿色低碳消费,期待在全面碳账户下建立世界级的碳市场体系,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王金南)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本刊有删改)

点击下载PDF

414

点击量

1

下载量

2024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