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新时代油气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朱文君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维稳信访工作办公室

摘 要: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油气田企业而言,也是保障油气产业链畅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本文梳理了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源与发展,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和油气田企业实际,探讨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一体+两翼+三协同+四助力”,以期对油气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所助益。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油气田企业;新时代;协同

image.png

油气田企业具有易燃易爆和高温高压属性,生产区域通常位于戈壁、沙漠、偏远农村等地区,业务上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因此,对于油气田企业而言,亟需一套与之实际相匹配的应急管理体系,这也是油气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

1 应急管理研究回顾

1.1 应急管理研究在国外的起源与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应急管理研究发源于社会学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开篇之作系1917年加拿大博士研究生普林斯,以“哈利法克斯爆炸”为研究案例的博士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创立灾害研究中心,是世界上首个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灾害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在政治科学、公共行政等领域兴起了对灾害的研究,自此形成了“应急管理研究”的概念。1979年,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资助政治科学、公共行政等领域研究人员,借鉴社会学对灾害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应急管理研究,并促进了政治科学、公共行政、社会学等领域对灾害研究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1.2 国内的应急管理研究。国内应急管理研究起步比较晚。据高小平观点,最早的、比较系统的一篇文章是魏加宁的《危机与危机管理》(1994年),该文对现代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多数学者认为,2003年“非典”之后,国内对应急管理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几年的研究,在基本概念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阶段,对应着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环节。也有政府官网将应急管理解释为: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1.3 油气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现状。国内有关油气田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非常少,在中国知网以“油气田”“应急管理体系”为主题词搜索,仅有数篇文献。在近十年的文章中,有两篇以中国石油集团为研究对象,认为应急管理体系应当由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体系、救援保障体系、制度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五大子体系组成。以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则认为,针对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从构建一体化应急预案体系、一体化应急资源体系、一体化应急队伍体系、一体化应急演练四方面加以提升。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受第二代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影响较深,还没有充分吸收第三代应急管理体系的理念和思路。换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油气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在理念、制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成体系。

2 油气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的政治自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石油石化行业和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油气田企业作为能源供给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构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应急管理体系。

2.2 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群众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健康和环境等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国有企业的油气田企业而言,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将有力保障员工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感、获得感等需求。

2.3 是保障油气产业链畅通稳定的现实需要。油气田企业生产现场多处于戈壁、沙漠、农村等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行业属性,业务上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当突发事件导致油气田企业无法连续生产时,整个产业链的平衡将被打破。因此,作为油气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必须立足实际构建应急管理体系,保障自身乃至产业链平稳运行。

2.4 维护企业大局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重要油气设施一直是敌对分子伺机破坏的目标,安全防范责任重大。在维稳信访方面,因历史遗留原因,各类利益诉求群体较多,集体访、群体性事件风险也不可忽视。同时,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可能产生的新老矛盾交织影响,对企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维护企业大局和谐稳定。

3 油气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针对自身特点与实际,在新时代背景下,油气田企业宜构建“一体+两翼+三协同+四助力”的应急管理体系,“一体”即全天候应急指挥救援体系,“两翼”即全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全方位平稳生产保障机制,“三协同”即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协同、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的协同、安全生产与应急的协同,“四助力”即“应急+党建、宣传、执纪、关爱员工”四个助力模式,以此全面提升基础管理能力、核心救援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和协同治理能力。

image.png

3.1 构建全天候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两种能力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救援力量布局要更加合理,推进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油气田企业应当坚持以理念为先导,注重常态与应急的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功能全面、结构完整、反应灵敏的24小时全天候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和核心救援能力。

3.1.1 树立全员化应急管理理念。从创新发展理念入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构建以人为本的目标层面理念和人人有责、源头治理、平战结合、协同治理四大手段层面理念,并以应急常识教育、危害识别、应急演练等活动强化应急意识。

3.1.2 成立模式化应急组织机构。打破“条状化”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成立模式化的应急指挥部,统筹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将职能部门分至不同的专业组,对专业组进行赋权赋能赋责,相互协同执行应急指挥部指令。

3.1.3 建立立体化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三横四纵”的立体化应急指挥系统,即以视频实时调度+内部即时通讯+手机同步对讲+

其他指挥方式的“四纵”应急指挥方式,贯穿公司—二级单位—基层作业区的“三横”应急指挥层级。同时,实行常态化指挥调度制度,保证应急指挥系统可随时“激活”。

3.1.4 实行一体化应急值班模式。整合生产、安全、安保的应急值班资源,在三个层级(公司—二级单位—基层作业区)实行以“生产、安全、安保维稳”为主,兼顾公共卫生、舆情等职责的“3+n”一体化应急值班模式,并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

3.1.5 打造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坚持“服务油田、辐射社会”的定位,整合应急、消防、工程技术等优势资源,组建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并根据油区实际分设区域基地,提升救援时效。建立与国家、自治区、集团公司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的指挥调度中心,集成应急抢险救援信息化系统,提高应急指挥救援效能。

3.2 建立全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升源头治理能力

image.png

《规划》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油气田企业应当坚持应急关口前移,把“全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作为主体之一,强化风险源头治理,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成灾之前。

3.2.1 健全完善工作规范。对生产运行、安全环保、信访维稳、安保防恐、舆情、网络等业务全领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风险要素,以及风险隐患识别排查、分析研判、管控整治等过程,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强化制度保障。

3.2.2 建立多元信息渠道。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构建“全员识别+政府预警+媒体信息+上级通知+其他方式”的多元互补信息来源渠道,增强风险隐患的发现能力。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研判,分层级、分等级做好风险、隐患的处置工作。

3.2.3 识别排查风险隐患。培育全员人人有责理念,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信访、安保、舆情等领域的风险隐患识别。在全员风险识别的同时,安全监督、工程监督、监理、安保督导等专业机构对风险隐患进行专项排查,确保风险隐患识别到位。

3.2.4 强化工作闭环管理。对识别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运用LC、LS等方法进行分级,制定针对性消减措施,定期开展预警监测、督导检查,做到闭环管理,推动风险隐患化解在早在小。

3.3 建立全方位平稳生产保障机制,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对于油气田企业而言,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企业平稳生产,进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油气田企业应当坚持把“全方位平稳生产保障机制”作为主体之另一翼,从制度、物资、科技、队伍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增强综合保障能力。

3.3.1 强化应急制度保障。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法,明确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评估等环节要求。健全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机制,实现响应过程流程化。完善总预案+若干专项预案的预案体系,企业二、三级单位及班组分别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及应急操作卡。

3.3.2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根据自身实际,分区域建立综合应急物资装备库,优化应急资源配置,辐射若干二级单位。动态掌握物资需求,考虑应急物资的库存周转率、保供能力等方面因素,加强物资采购、储备、调配等环节管控。在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的站点,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的应急物资储备点。

3.3.3 强化科技信息保障。紧跟大数据时代要求,加强数智油田建设,支撑在应急状态下的通信指挥、智能化生产、远程办公等基本需求,适度开展远程监督、远程巡护、智能分析、监测报警等功能,以保障连续安全平稳生产。

3.3.4 强化人员队伍保障。在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成立民兵应急救援、安全保卫、门岗执勤、应急备勤等队伍,通过培训、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从一定程度讲,油气田企业与承包商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发挥承包商应急队伍、资源的作用,加强常用应急物资配备,强化对生产和应急的保障作用。

3.4 建立应急管理全过程协同模式,提升协同应对能力

“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是《规划》部署的重点任务。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协同治理的过程,需要全过程、各方面主体实现协同治理。油气田企业应当加强协同治理,从内部与外部、防范与应急、生产与应急三方面形成协同模式,以此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3.4.1 强化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协同。通过构建的全天候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应急指令能够快速到达基层、调动资源,实现上下协同。通过应急专业组,明确职责、权限和责任人,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实现横向协同。与同地区其他企业组建联防区,成立应急处置专家组,并制定应急增援预案,以实现企企协同。建立对外联络机制,在气象预报、信息共享、风险预警、事件处置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企地协同。

3.4.2 强化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的协同。一味重风险防范可能导致应急处置能力降低,一味重应急处置可能导致风险防范力度不够,进而导致突发事件概率升高,要实现两者之间协同,不能顾此失彼。防范方面,通过全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风险源头治理。处置方面,通过全天候应急指挥救援体系,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和核心救援能力。

3.4.3 强化生产经营与应急工作的协同。应急状态下,应急资源和力量需保障生产经营平稳运行,生产经营也需要与应急相协同。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影响程度,动态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形成生产与应急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模式,避免因突发事件、上下游不畅通而产生次生事件。

3.5 建立“应急+”助力模式,充分发挥各项优势

油气田企业应当始终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等转化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3.5.1 建立“应急+党建”助力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应急状态下,各级党组织成立“党员突击队”和以党员为主的应急备勤力量等,在应急工作中发挥模范示范效应。

3.5.2 建立“应急+宣传”助力模式。构建自媒体+网页+报纸+短信“四位一体”宣传机制,做好应急状态下的宣传工作,加强舆情引导,做到内鼓士气、外树形象。

3.5.3 建立“应急+执纪”助力模式。发挥监督执纪的利剑作用,充分运用“四种形态”,对不作为、乱作为、影响应急工作开展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批评、追责问责,督促党员干部在应急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

3.5.4 建立“应急+关爱员工”助力模式。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应急工作全过程,加强员工关心关爱,应急状态下以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关爱小组,了解员工身心健康状况,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密切联系员工群众,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做到群防群控、群防群治。

4 结论与探讨

综上所述,油气田企业应当立足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油气行业特性、自身业务特点等,宜构建“一体+两翼+三协同+四助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基础管理能力、核心救援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和协同治理能力,通过提升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可以为油气产业链平稳和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油气田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有着自身天然的局限性。相比政府而言,在应急资源配置、风险监测预警预报、航空应急救援等方面有较大弱势。因此,油气田企业应当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以协同治理、合作治理为手段,与属地政府、社会组织、其他企业加强协同合作、联防联治,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

点击下载PDF

460

点击量

3

下载量

202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