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以能源安全为己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作者:冯保国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资金部

6.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为油气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具体落实和实施上,应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将坚持能源安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构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体系,切实实现绿色发展。

一、坚持能源安全是油气企业首要任务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大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和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将实现能源转型建立在能源安全基础之上。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到2060年,达到80%以上。如果考虑到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碳排放水平明显低于煤炭,这说明至少在未来20到30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品种。如果再考虑到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基础性化工原料属性,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更是难以完全替代。

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看,多表述为富煤、贫油、少气。按照BP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生产原煤41.26亿吨,增长4.7%,进口3.23亿吨,对外依存度7%左右;生产石油1.99亿吨,增长2.4%,2016年以来一直未能达到2亿吨,对外依存度73%;生产天然气2092亿立方米,增长8.1%,对外依存度45%。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占比54.66%、石油18.41%、天然气8.65%、水电7.77%、可再生能源7.18%。二氧化碳排放105.23亿吨,增长5.8%。从单位热值含碳量看,每兆焦碳含量煤炭为26.38吨;石油为20.1吨,是煤炭的76%;天然气为15.3吨,是煤炭的58%、石油的76%。因此,按照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要求,那么,立什么,破什么,以及如何立、如何破值得深入思考和做出科学安排。

首先,应着重发挥好石油和天然气的平衡作用。从处理好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可负担的能源需求与碳达峰的整体关系考虑,碳排放量最高的煤炭应成为“破”的重点,零碳排放的水电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应成为“立”重点,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的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在“立”与“破”之间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不断强化夯实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基础,保持产量稳定增长潜力和能力,不仅有利于加速对煤炭的替代,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而且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赢得更多的时间。

其次,应着重提升石油和天然气的增产能力。油气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转型和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紧紧围绕增储上产,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力度,增强储量的“刚性”和产量的“韧性”,确保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具备稳定增长的能力。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亦应在处理“立”与“破”的关系时,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平衡作用给予足够重视,在确定“双碳”目标、布置工作任务、制定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和容忍度,从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目标整体贡献的角度,科学确定油气企业碳达峰的目标和时间要求。

再次,应着重平衡好发展油气业务和新能源业务的关系。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将稳定的国内产量作为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压舱石”。为此,我国油气企业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应科学平衡好发展油气业务和新能源业务的关系,坚定将增油增气和发展新材料作为主营业务的核心,围绕核心业务高效高质量发展布局新能源业务。同时,将新能源业务作为优化企业业务结构和提升降低碳排放,以及碳中和能力的重要措施,按照与主营核心业务统筹协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充分发挥新能源业务低碳、零碳的特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7.png

二、坚持绿色发展是油气企业的生存理念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

实现绿色发展是企业的基本义务。从企业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实施,各国普遍发布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着手制定推出碳排放行动方案,欧盟、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建立了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在国际信用评级层面,国际评级机构已经建立ESG评级指标体系和方法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合并发布企业评级结果,影响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因此,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业绩,而且将影响企业公众形象和发展环境。油气企业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所肩负的降低碳排放的责任,将做好碳达峰作为企业的基本义务,而不是或多或少的社会责任。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对油气企业而言,推动和实现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革命,更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必须将绿色发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行动转化为具体措施,从具体措施转化为工作实践,使绿色发展贯穿到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生产单元、每一个工艺流程、每一个工作人员。应合理处理好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增长与实现“双碳”目标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碳达峰目标和时间安排,以及分步骤、分阶段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形成具体工作措施,持续加大资本投入,加强工作进度监督考核,将碳达峰工作落到实处。 

实现绿色发展务求取得实效。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战略层面做好碳达峰规划,为推动实现碳中和打好坚实基础,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纳入每一个新建项目、新投资业务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对企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在战术层面,对现有全部业务建立碳排放动态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纳入经营业绩指标考核体系,从整体上充分激发推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活力;在实施层面,建立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客观评估评价每一个业务单元、每一套生产工艺、每一项资产的碳排放水平及其对企业整体的影响,切实沿着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路径做好每一个投资决策和生产运营决策。

三、坚持优化业务结构是油气企业的重要路径

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做好“双碳”工作,核心是要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降低依赖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将绿色低碳由发展理念转变为企业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措施。

一是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油气企业必须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战略制定、投资经营决策、业务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运营安排,直至生产流程优化、工艺参数优化、生产岗位操作优化等企业运行的全过程,科学评估每一项经营发展决策、每一个业务单元调整、每一套工艺流程完善等的碳排放水平及其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推动实施碳中和油气田示范区建设。

二是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经营业绩考核。按照油气业务特点,持续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和方法体系,科学客观统计核算不同企业、不同业务、不同工艺流程的碳排放总量,制定碳排放指标考核体系,纳入经营业绩考核。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企业碳减排工作,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碳减排工作的关系,实施碳减排预算管理,与业务预算、财务预算、投资预算等预算管理工作同步开展,提升碳减排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协同性、系统性。

三是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优化。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需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优化,降低油气生产的平均碳排放强度。目前,国际石油公司普遍采取了收缩油气作业范围,集中到优势作业区,并加快进入风电、光电、生物质能等零碳或低碳新能源业务,以及CCUS等碳收集与处理业务的步伐,特别是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石油公司,更是提出了从石油公司转变为能源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甚至更新了公司标识(logo),在新的公司标识中添加了绿色或新能源的要素。在以履行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的我国油气企业,如何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同时,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做到油气增储上产与风光电等新能源业务开疆拓土协同融合发展,坚决防止出现“因噎废食”现象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上,应在增强“油气能源饭碗”的“刚性”和“韧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和能力提升,提高找油、找气的效率效果,增加油气储量资源的厚度,切实体现出“刚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油气开发开采低碳技术和工艺路线研究,探索建立油气开发开采低碳生产运营模式,特别是加快生产设施的电气化改造升级,提高与风光电等新能源协同融合能力,将新能源业务纳入油气产业链,重塑油气生产作业流程,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将储量快速转化为产量和有效供应量,切实体现出“韧性”。

四是充分激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活力。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做好统筹规划,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制定参与碳市场交易制度和决策流程、风险控制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做好碳减排与经营业绩的平衡,激活企业开展碳减排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力。

四、坚持科技创新是油气企业的动力源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科技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催化剂和驱动力。只有持续的科技发展才能打开新型能源的应用之门,也只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才能拓展能源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以与经济社会发展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成本形成现实供应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无论是当前的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还是油气增储上产,更应凸显科技创新的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和转变生产与发展方式的根本支撑。

因此,应举全公司之力,大力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和保持适当的科技资本资金投入必不可少,但如何实施好科技创新管理,打造高效运行、相互衔接、有机协作的科技创新链,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系统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为重要。
首先,应处理好“要我创新”与“我要创新”的关系。应从创新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约束等入手,针对科技创新和科研机构运行管理的特点,围绕激发科技人员活力、搞活科研项目管理,制定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将科技成果转让和产业化应用实际效果与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业绩及直接收益挂钩,强化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我要创新”动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

其次,应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基础较为牢靠的优势。油气企业应充分发挥资金、人才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在油气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创新放在关乎企业生存的优先位置,立足油气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与新能源协同融合发展,降低油气产品最终消耗的碳排放强度,以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圆点,与高校、外部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广泛开展合作,建立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合作开发模式,切实发挥大型油气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提升油气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能力,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让、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机制、新模式。

9.png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油气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了方向和蓝图,提出了纲领和指引,将对今后一个相对长时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深刻领会,理清主要矛盾和重点发展方向、工作措施。因此,油气企业应将保障能源安全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基本义务,放在企业发展的全局确定好未来发展战略,在宏观层面上处理好实现“双碳”目标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企业发展、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统筹协调处理好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大背景下油气业务与新能源、新材料业务的关系,将绿色低碳发展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沿着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路径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新老业务协同融合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着眼长远,切实发挥好大型油气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结点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利用好科技体系健全、人才丰富、资金实力深厚等方面的优势,处理好“要我创新”与“我要创新”的关系,将传统上以内部研发为主的独立自主模式转变到以合作协同研发为主的生态圈模式,提升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和用科技解决问题的整体性,将绿色低碳发展由理念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行动,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的全过程,从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运营战术,以及企业运行实战层面,提升绿色油气发展能力。


点击下载PDF

665

点击量

2

下载量

202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3上旬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