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之重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勘探院)作为油气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将人才作为强院之基、创新之源,以人才优势筑牢油气科技攻关的坚实根基。
首席技术专家是勘探院科研梯队的中坚力量和优秀代表。他们长期扎根科研生产一线,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是科研攻关、战略咨询、技术把关的重要担当。他们的成长之路,生动诠释了勘探院“大气谦和、儒雅深沉、坚守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内涵。
当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已成为科技领域的重要课题。勘探院在充分支持首席技术专家发挥作用的同时,积极挖掘和讲述首席技术专家群体的奋斗故事,系统提炼出他们身上“爱国敬业、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鲜明成长特质,旨在树立可感可学的榜样力量,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定报国理想、勇攀科技高峰,为勘探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讲好创新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宣传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指明了根本方向。
勘探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2018年起系统组织首席技术专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与故事讲述工作,在《中国科学报》《中国石油报》等主流行业媒体,及“梦溪笔坛”“科学石油人”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首席技术专家人物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其“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学术成长历程,在勘探院及石油战线科技领域,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
一、讲好故事的核心:锚定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的统一。讲好首席技术专家的故事,关键在于深刻揭示其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的融合,始终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贯穿叙事全程。
首席技术专家田昌炳,近四十年扎根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足迹遍及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主持编制国内外重大开发方案50余个。从青年时攻克冀东油田油层识别难题,到远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中国石油技术实力,诠释了“爱国敬业、攻坚克难”的担当。
首席技术专家常毓文,从新疆戈壁稠油开发起步,到领衔油气开发战略规划、海外战略研究,始终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双碳”目标下前瞻谋划油气与新能源融合路径,彰显“追求真理、服务国家”的可贵品质……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科学家精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案例,已经通过他们的行动融入到每一次技术攻关、每一份战略建议、每一滴为国家开采的油气之中。
二、故事动人的关键:还原创新实践,讲透成长逻辑。首席技术专家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实事求是,真实还原科技创新的实际过程,更在于说透其中的内在规律。在讲述故事时,重点呈现了首席科学家身上闪光的三大环节:即如何从一线实践中精准发现问题、如何在持续探索中执着求索真知、如何在关键节点上奋力实现突破。
首席技术专家魏国齐,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储气库方面研究工作,从塔里木石油会战起步,长期深耕四川盆地,提出“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建立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油藏“原位”裂解形成特大型气田成藏模式,突破传统认识局限,推动安岳特大型气田的勘探发现,使之成为我国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储产量增长作出突出贡献。
首席技术专家范子菲,早期在水平井产能公式推演中取得开创性成果,后在中亚俄罗斯地区油气田开发中创新 “四个一体化”工作方法,主持完成“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50余个油气藏开发方案,实现海外油气开发从技术集成到特色研发的跨越。他用数十年深耕实践的历程,生动诠释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技创新真谛。
在宣传过程中,这些鲜活立体的首席技术专家的形象更为可亲可敬,他们的成功经历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三、精神弘扬的支撑:突出团队传承,凝聚人才合力。科学家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团队支撑与代际传承。勘探院首席技术专家故事,不仅聚焦个人成就,更着重展现了“传帮带”薪火相传的团队文化与人才梯队的发展合力。
首席技术专家沈江安,面对三次重大人生选择均坚守科研一线,带领团队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深耕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培养出一批青年专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研梯队。
储层改造首席技术专家王欣,三十年奋战在科研与生产一线,知天命之年揭榜牵头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rSmart压裂软件,带领跨学科年轻团队攻克11项卡点技术。她在团队管理中,注重发挥成员特长,营造“不计得失、全情投入”的创新生态……
这些实践生动证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必须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四、讲好故事的目的:强化价值引领,服务立德树人。系统宣传首席技术专家的成长轨迹与精神风貌,可以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领未来,为干部员工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鲜活的学习榜样。
战略选区首席技术专家汪泽成,潜心研究四川盆地安岳特大气田成藏规律,创新提出“古裂陷”控藏模式,带领团队推动万亿方级气田重大发现;同时致力于青年人才培养,推行职业生涯设计,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敢于当‘预言家’”,勇探未知领域。
地球物理首席技术专家雍学善,以三个“12年”坚守,在三维波阻抗反演、裂缝预测、智能物探等领域实现系列突破,创新“五个一”人才培养机制,带出物探“青年铁军”。
首席技术专家的经历昭示,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是科技工作者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他们的故事,也是勘探院精神文化的生动写照。勘探院将继续深化专家故事挖掘与讲述,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更多“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创新故事,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为奋力谱写世界一流研究院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聚焦学术成就,彰显科技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勘探院的首席技术专家们,正是这一重要论断的践行者。他们长期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重大需求,在油气勘探开发主战场取得了支撑重大发现、突破基础理论、解决现场难题、研发核心软件等关键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为夯实国内油气供给“压舱石”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充分彰显了勘探院作为油气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首要在于获取规模优质储量。首席技术专家团队凭借扎实的地质理论功底与精准的靶区预测能力,从创新油气成藏理论、破解复杂地质建库难题等关键方向发力,有力支撑多个大油气田勘探突破与储气库工业化建设,既为国家探明规模优质油气储量,也搭建起油气稳定供应的“能源粮仓”,为能源安全筑牢根基。
基础理论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首席技术专家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关键基础理论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油气勘探首席技术专家朱如凯深耕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20 年,带领团队创建浅水三角洲等沉积新模式,提出大型地层油气藏富集新认识,创新坳陷湖盆大油区成藏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到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油区的勘探进程中,推动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持续快速发展。
攻克现场技术难题、驱动生产提质增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首席技术专家们主动直面油田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针对性研发出一系列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在储层改造领域,首席技术专家熊春明凭借深厚积累,引领技术完成从“经验摸索”到“精准靶向”的变革。主导研发的“深层油气藏靶向暂堵高导流多缝改造增产技术”,在塔里木超深井项目工程中应用并实现增产,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经济有效开发打开了新局面。
在数字经济时代,自主工业软件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和控制力的关键。首席技术专家们勇担使命,奋力攻关,自主研发核心软件,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首席专家龚仁彬,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PaaS平台,建成覆盖中国石油16个油气田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A11),并前瞻性布局认知计算平台(E8),推动人工智能在勘探开发领域应用,清晰勾勒出“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路径……
纵观首席技术专家的学术成就,其根本在于始终坚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重要战略导向,将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将生产难题作为科研课题。他们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科技创新的根深深扎在国家和行业的沃土之中,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才能真正担当起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出更多标志性与引领性重大成果,勘探院将继续强化首席技术专家领军作用,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更高水平的学术突破和技术创新,充分彰显科技支撑效能。
凝练成长特质,映照精神内核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勘探院首席技术专家的卓越成就,源于他们长期扎根科研一线的埋头奋斗,更源于他们敢闯敢试、永不止步的开拓精神。回望这些专家的学术成长之路,能清晰发现他们身上有着共通的优秀特质。这些特质始终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璀璨光芒,与勘探院“大气谦和、儒雅深沉、坚守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内核高度契合、相互印证,共同构筑起支撑勘探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精神体系。
爱国敬业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首席技术专家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担当。储库工程首席技术专家郑得文,在几十年的储气库研究过程中,面对我国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世界级建库难题,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创立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理论技术体系,让选址评价从静态变成了动态,为结束我国“有气无库”的历史、筑牢国家能源“粮仓”立下汗马功劳。他那种“干一件事,就长期坚持干下去”的执着,彰显了“为国担责、为民守气”的大格局。
首席技术专家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们以不断的知识更新,从容应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油田化学首席技术专家管保山,30多年深耕储层改造领域。从攻克长庆油田压裂液难题、研发小分子环保压裂液技术,到突破超低浓度胍尔胶交联瓶颈、缓解稠化剂进口依赖,再到主导分段压裂工艺升级、推动中国油气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在管保山扎根一线、持续创新的奋斗中,充分展现了勘探院人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坚定的能源报国情怀。
坚守真理、追求真理,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务实作风。首席技术专家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只尊重事实,把论文写在油田现场,让成果用到生产实践中。首席技术专家李剑,在30多年天然气勘探领域跋涉中,带着团队上高原、闯沙漠,足迹遍布塔里木、鄂尔多斯等国内重点含油气区,攻克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实验技术等世界难题,研究成果指导油气勘探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
有远大梦想并为之不懈追求,是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强大动力。在首席技术专家累累的科技硕果中,闪烁的是他们志存高远,以打造国之重器、解决核心难题为己任,“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高尚追求。
毋庸置疑,首席技术专家的成长特质和勘探院精神文化内核,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敬业决定了价值方向,终身学习夯实了能力基础,刻苦钻研筑牢了作风保障,追求卓越明确了目标方向。这四大特质共同发力,最终凝聚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人才是勘探院冲刺“世界一流”的核心支撑。为了让这支难能可贵的科技力量能薪火相传、持续壮大,勘探院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为其注入长久生命力,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在“培引结合”方面,勘探院既注重内部培养,通过“梦溪高端学术讲坛”、双序列选聘、青年科技人才托举等机制,搭建金字塔型人才体系;又做好外部引进,适应科研新范式需求,精准引进数学、物理、人工智能等基础与前沿学科的高精尖缺人才,建好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蓄水池”。
在“内外打通”方面,勘探院积极响应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以海外研究中心为平台,推动国内和海外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靠项目打通人才协同链条,充分发挥全院多学科、全链条的集成优势。
在发挥专家、老同志“传帮带”作用方面,勘探院坚持“新老统筹”,通过系统的入职培训、现场实习和“师带徒”等机制,给新员工配业务导师和思想导师,帮非石油专业背景的青年科研人员快速融入、找准方向,实现从“新人”到“主力”的转变。
面对新时代能源事业发展宏图和科技创新重任,为了让这支高科技人才队伍扎根成长、迸发活力,勘探院提炼形成“大气谦和、儒雅深沉、坚守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着力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追求卓越的浓厚科研氛围。通过文化引领与制度保障双轮驱动,不仅为人才成长提供精神滋养与制度支撑,更有效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人才,在传承石油精神、重塑勘探院历史荣光中主动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向未来,勘探院将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首席技术专家支持服务团队,继续深挖首席技术专家群体的精神富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石油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骨干,以实际行动传承石油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勘探院创新文化,向科技广度拓界、向技术深度进军,为勘探院冲刺“世界一流”、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凝聚起科研人同心同向、磅礴如炬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略)
117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