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和人才强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库建设是我国油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本文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输气作业区为对象,通过分析对其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探索构建“113”人才动态管理模式,实现人才结构优化、管理效能提升。该模式为解决输气作业区人才难题提供了实践范式。
关键字:劳动组织;输气作业区;人才库建设;动态管理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输气作业区(简称成都输气作业区)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天然气输送枢纽,2023年前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培训成效低、激励单一等突出问题,通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简称双理论),按照“战略需求—管理痛点—模式创新”研究思路,探索构建起了适配输气作业区“113”人才动态管理模式,有效化解了发展难题,为输气行业基层组织人才建设、高效运行管理提供了实践参考。
一、现状诊断
西南油气田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累计产天然气超7000亿立方米,为西南清洁能源供应与绿色发展筑牢根基。成都输气作业区作为其关键输送枢纽,管理长输管线750余公里,年输气量占公司总量19.8%,是连接气田与终端的重要纽带。
通过案例研究法,整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档案分析,遵循“现状诊断—模式构建—效果验证”闭环路线,成都输气作业区在人才管理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失衡与战略需求脱节。技能操作人员占比82.2%,而经营管理人才(4%)与专业技术人才(9.2%)严重不足,高级职称仅2.7%,青年晋升率6.3%,复合型人才短缺。二是培养低效与能力开发滞后。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匹配度<40%,满意度仅61分;师带徒覆盖率不足20%,高级技师技艺传承未系统化。三是激励单一与动力机制缺失。复合型人才岗位薪酬竞争力指数<0.8(行业基准1.0),流失率18%;安全记录未纳入考核,高风险作业引导失效。四是数据割裂与动态管理缺位。人才库信息更新周期>6个月,37%晋升决策无数据支撑,技能认证通过率仅56%。
二、构建“113”人才动态管理模式
针对人才结构失衡、培养低效、信息滞后与激励不足等问题,以双理论“投资—开发—增值”逻辑和“数据驱动—敏捷调整”逻辑为支撑,按照“要素精准定位—多维协同联动—数据闭环优化”技术思路,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积极构建以“1库+1室+3激励”为主要内容的“113”人才动态管理模式。
1. “1库”:构建人才库
一是分类全员建档。按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分类入库;其中35岁以下员工强制入库。二是实时动态调整。利用数字平台,职称晋升、技能认证等数据更新周期从>6个月调整为实时。连续2个季度考评不达标者出库,年度述职优秀者破格晋级。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复合型人才胜任力拆解为12项量化指标,匹配人才与业务需求;17%技能操作人员实现跨岗轮岗。四是实施闭环管理。人才库采取三级联动机制:日预警监控异常(如证书到期)、月校准分析短板(如技能培训)、季推送资源匹配(如跨行轮岗),实现“采集—评估—指引”闭环管理。
2. “1室”:成立专家工作室
专家工作室是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核心枢纽,建立双导师制(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项目引领与孵化及高端智力人才资源整合机制。一是双导师制技艺传承。工作室主动识别岗位能力缺口,引导有学习主动性的员工参与岗位人才计划,为其配备技术导师(高级工程师)传授专业技能,职业导师(高级技师以上)指导职业规划,形成“技能+发展”双轨培养路径,动态生成定制化课程,制定标准化带教流程。二是科研项目实战引领。聚焦输气管道腐蚀与安全等痛点设立攻关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组建跨专业团队,实施“立项—中期—结题”全流程管控。三是高端智力资源整合。引入高校管道安全专家及博士团队驻场,建立校企双向需求匹配机制,每季度开展技术沙龙与联合实验。四是量化考核与动态调整。专家工作室设置技能等级、创新成果、团队贡献、安全记录的“四维赋能”考核指标,实行“基础级—骨干级—专家级”分级管理,连续2次考核不达标者降级。
3. “3激励”:实施绩效激励、工作激励和精准激励
三维激励体系重点解决人员参与度和主动性。一是绩效激励。将技能等级提升与技术创新成果作为核心考核项,权重分别为40%与30%。实施月度对标、季度排名、年度兑现的滚动考核。考核绩效连续3次排名前20%者开放破格晋升通道,后10%启动强制培训。二是工作激励。按工作量与质量加权计分,跨岗轮岗额外20%积分。引入多维评价,重点考核团队协作。三是精准激励。综合绩效激励(技能+创新)、工作激励(任务+贡献)、岗位价值(引领性+权威性),考核成绩在前30%获专项资源倾斜。设置安全一票否决条款,高风险岗位附加5%安全津贴。
三、管理成效
“113”人才动态管理模式通过日预警实现人才状态与赋能进度的实时监控,月校准分析能力短板,及时调整工作室赋能重点,季推送完成能力与资源的精准匹配,实现人才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在人才优化方面。经营管理人才从4%提升至7.6%,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占比达32%,技能操作人员持证率达100%,35岁以下青年晋升率从6.3%提升至22%,“底座庞大、塔尖匮乏”的结构性矛盾显著缓解。
在能力创新方面。技能认证得到跃升,通过率从56%提升至90%,跨岗轮岗人员平均岗位胜任力提升2.3个等级,管道应急抢修时长缩短18%;专利申请量翻倍,“新型注脂嘴”等4项成果获行业奖项,创新成果转化率提升40%,解决企业级技术难题3项。
在管理效能方面。人均输气量明显提高,管理成本降低15%,岗位吸引力指数提升27%。创新创效奖励人次增长182%,核心人才流失率从18%降至6%,轮岗意愿达91%,高潜人才识别准确率85%。
在激励价值方面。2024年复合型人才薪酬较同岗位平均水平高出18%,高风险岗位安全违规率下降42%,管线泄漏风险降低23%;三维人才库建设等3项成果入选油田公司示范案例,多人次获公司级“十佳班组长”。
(参考文献略)
78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