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企纪检监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刘俊峰 | 作者单位: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企纪检监察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策略与创新实践路径。通过“强化政治监督引领效能、完善监督制度体系、创新监督技术与模式、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五大路径,推动国企纪检监察与新质生产力深度协同,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筑牢纪律保障,助力国有经济提质增效与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

关键字:国企纪检监察;新质生产力;适配性;协同发展;监督体系;监督模式创新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中肩负重大使命。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国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有企业沿着正确方向稳健前行的坚实保障,既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又能防范廉洁风险、规范运营流程,是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相关业务的快速拓展,传统纪检监察模式面临技术复杂性与业态多重性等挑战,亟须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优化,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纪检监察工作体系。

一、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关联

1. 纪检监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保障政策落地与决策科学。国家创新政策是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引,纪检监察通过监督政策执行全流程,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业务一线;同时,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作出涉新技术、新产业的重大决策,此类决策复杂度高、风险大,纪检监察机构通过参与决策监督,避免盲目投资。其次,守护创新要素安全与激发创新活力。创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纪检监察通过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知识产权保护,防止资金挪用、成果侵占;同时,对创新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及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为创新营造廉洁环境。第三,维护内部公平与稳定环境。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企业资源分配涉及多方利益,易滋生利益输送。纪检监察通过监督资源分配与使用,确保公平合理,增强员工凝聚力。

2. 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纪检监察工作“升级”

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业务的技术复杂性、业态创新性,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新要求。传统的“事后执纪”模式难以应对实时风险,必将推动国企纪检监督方式向“全程预警”转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广泛应用,要求纪检监察队伍提升素养能力,构建智能化监督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3. 二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而创新活力与廉洁风险并存,缺乏监督易导致“创新项目成腐败温床”,监督过度僵化则会束缚人员积极性,抑制创新动能。因此,二者协同发展是平衡“廉洁”与“创新”的关键。协同发展是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协同,纪检监察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合规有序,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升级、效益提升。

二、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

1. 制度建设基础情况。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纪检监察制度建设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主动适配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纪检监察制度体系,有效覆盖监督、执纪、问责等关键环节,为企业规范运行筑牢制度基础。并且,国企纪检监察制度正持续优化完善,目前已形成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有效覆盖监督流程、执纪标准、责任追究等关键领域。

2. 监督执行实践情况

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嵌入式监督”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工作,如在决策环节列席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重大项目评审等会议,提出合规性意见;在实施环节开展研发项目、并购重组等专项监督,核查资金使用与项目进度;在成果转化环节跟踪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授权等流程,确保合规性。同时,通过日常检查、内部审计等方式,规范新质生产力相关业务的财务管理、流程管控,推动企业运营效率提升。

3. 纪检监察工作的优化方向

在新质生产力推动国企业务形态、技术模式深度变革的背景下,纪检监察工作需进一步提升与国企变革进程的动态适配水平,在监督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强化、队伍素养提升及融合深度拓展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需通过针对性改进,更好释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与赋能效能。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效能提升路径

1. 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指向

(1)政策执行保障作用

政策解读与传导:组织开展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的解读培训,确保企业内部准确理解政策导向与要求,推动政策落地。执行过程监督:跟踪国企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政策落实情况,对执行不力、偏差走样等问题督促整改,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违规行为查处:针对虚报冒领扶持资金、虚假申报科创项目等违规行为开展调查与问责,维护政策权威性与严肃性,保障政策资源精准投放。

(2)企业发展稳定作用

廉洁风险防控:监督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的招投标、资金使用、合同管理等环节,查处利益输送、贪污腐败等行为,维护企业经济利益与市场声誉。内部矛盾化解:监督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薪酬分配、岗位调整、成果奖励等事项,确保公平公正,协调解决员工与企业间的利益争议,增强企业凝聚力。可持续发展保障:监督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合规性要求,推动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创新动能激发作用

创新流程规范:审查科创项目立项依据的科学性、研发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成果验收的真实性,保障创新质量。创新成果保护:协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监督技术专利申请、授权、转让等流程,维护企业创新权益。创新氛围培育:通过廉洁教育倡导“创新光荣、廉洁从业”的理念,杜绝学术不端、利益交换等破坏创新环境的行为,激发全员创新积极性。

(4)资源配置优化作用

资源分配监督:审核企业新质生产力相关资源的分配方案,确保资源向核心领域、关键项目倾斜,避免资源错配或违规占用。资源使用管控:跟踪监督资源使用过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整合推动: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共享新质生产力相关资源,推动资源集约化利用。

2. 纪检监察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

(1)强化政治监督引领

强化决策监督:聚焦国企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决策等“关键少数”与“关键环节”,监督决策程序合规性、内容科学性,确保决策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与企业发展实际。

强化战略落地监督:跟踪国企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分解与执行,监督各部门、各层级的目标落实情况,推动战略从“规划”向“实践”转化,避免战略空转。

强化社会责任监督:监督国企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的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公益参与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推动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与“社会责任”协同推进。

(2)完善监督制度体系

制定专项制度:针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如数据安全、数字化转型)制定专项监督细则,明确监督重点、流程与标准,填补新兴领域监督空白。

构建协同机制:建立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事会、业务部门“四位一体”的监督协同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共享数据、联合开展督查,形成监督合力。

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风险变化与监督制度适配性,根据技术迭代、业态创新、政策调整等情况,及时修订完善监督制度,确保制度时效性。

(3)创新监督技术与模式

建设数字化监督平台:构建覆盖新质生产力相关业务的大数据监督平台,对接财务、项目管理、科研管理等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问题线索互通,避免信息孤岛。

全流程嵌入式监督:将纪检监察人员纳入新质生产力项目团队,参与项目论证、实施、验收等全流程,通过“事前介入、事中跟踪、事后复盘”,实现监督与业务深度融合。

实施风险导向型监督:基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风险特征,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按风险等级开展差异化监督,聚焦高风险领域,提升监督精准度。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遵循“三个区分开来”,区分改革探索中的失误与违纪违法、无明确规定时的探索与明令禁止后的违规、推动发展中的过失与谋取私利的行为,为创新留足空间。

(4)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

优化培训体系:涵盖新质生产力领域知识、纪检监察业务技能、数字化工具应用三大模块,填补队伍知识短板。组织人员调研新质生产力标杆企业、参与新兴项目监督实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人才配置:优先引进“新兴技术专业(计算机、新能源、人工智能)+纪检/风控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吸纳具有科研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背景的人员,优化队伍知识结构。

(5)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分层分类教育:针对企业管理层、科研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展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廉洁教育,提升不同群体的廉洁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

创新文化载体:通过企业官网、内部期刊、文化展厅等载体,传播“廉洁创新”理念;组织廉洁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人人守廉、人人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立长效机制:将廉洁要求纳入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的绩效考核、人员晋升标准,建立“廉洁与创新”双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廉洁文化从“思想引领”向“实践落地”转化。

四、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实践路径,达到预期效果:一是聚焦相关决策部署加强政治监督,确保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围绕新兴业务场景,建立健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监督制度,加强协同监督;三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监督方式,提升风险预警与识别的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助推新质生产力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略)

点击下载PDF

110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5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