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屋脊帕米尔的西缘,在塔吉克斯坦这片被誉为“高山之国”的土地上,潜藏着一个令全球物探界望而生畏的名字—博格达。它虽是塔吉克境内为数不多海拔低于3000米的“洼地”,地表被亿万年的地质活动撕裂,沟壑纵横如巨兽獠牙,砾石遍布的冲积扇下暗藏着松软的流沙陷阱;地下,岩层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陡然屹立,并被无数断层切割得支离破碎,如同一个被打碎后又被强行挤压在一起的巨大陶罐。这里,被国际同行长期视为地震勘探的“终极壁垒”,一块“不可能获得有效信号”的绝对禁区。
然而,地球资源的密码往往就封存于这类极险之地。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海外规模最大的风险勘探区块,博格达不仅关乎两国能源安全、能源合作的战略布局,更关系着中国石油人迈向深地的技术自信与使命担当。2025年,当时针拨入最炎热的季节,一支由东方物探公司(BGP)派出的专业化队伍,逆向而行,毅然开进了“一带一路”沿线上的沉寂而滚烫的荒原。
当正午62摄氏度的热浪炙烤着嶙峋岩壁,空气在灼烧中变得扭曲,岩石烫得可以煎熟鸡蛋。然而,比物理环境更灼人的,是弥漫在国际物探圈里那份无声的质疑与观望。西方同行们难以相信,有人能在这片“勘探坟墓”中,叩开地球之门。
但物探人骨子里,从不缺少“为国找油”的豪情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项目启动会上,项目经理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是为了证明,‘不可能’这三个字,在中国技术、中国管理和中国队伍面前,需要重新定义!这是我们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亚能源合作的实际行动,更是我们能源报国使命的海外延伸!”这番话语,如同惊雷,在博格达的上空炸响,宣告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的开始。
远征海外,根基为要。项目伊始,东方物探便将以“三基建设”深植于博格达的灼热土壤之中。
强基层,凝聚协同合力
针对跨文化、跨地域的协作难点,项目部创新构建了“项目管理团队+一线施工班组+属地员工”的三级联动架构。这并非简单的层级叠加,而是一条双向畅通、责任共担的“生命线”。以副经理为首的技术攻关团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所”,而是全员背上行囊,下沉到最前沿的钻井旁、检波器阵列边。他们与来自塔吉克当地的员工们同吃一锅“抓饭”,同住一顶帐篷,在同劳动中实时掌握施工动态。那“双周推进会”上的每一项决策,都源于“每日田间沟通”里获取的第一手信息。这种“零距离”管理,让指令不再悬浮,让问题无处遁形,更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塔双方员工拧成了一股绳。
在这里,先锋骨干作用,是冲在最前方、插上最高地的旗帜。项目围绕钻井、质检、爆炸等核心环节,精准设立了5个“先锋岗”和3个“责任区”。爆炸组骨干面对下药效率低的瓶颈,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牵头扎进班组,一遍遍梳理资源调配流程。他发现,原有的“大锅饭”式薪酬,难以激发大家的极限潜能。于是,他顶住压力,推动建立了“按效分配、多劳多得”的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仅用10天,下药作业效率便飙升45%,解决了制约全线进度的最关键瓶颈。
这种强大的基层战斗力,并非无源之水。它源自东方物探公司在全球化征程中的不断积淀。例如,在阿联酋8615队高精度三维项目中,团队面对的是密集如蛛网的油田管道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当时所打造的“预防为主、系统防控”安全防护网,以及针对不同风险场景的专项演练,其成熟经验在博格达得到了完美的应用与升级。而创新的“1+N”项目管理模式(以项目核心团队为“1”,联动15个参战单位及属地技术团队为“N”),则像一支联合舰队,组建起8支专项攻关队,在砾石区攻坚、环保示范等战场上所向披靡,累计解决23项属地协调难题,为项目推进扫清了外围障碍。
夯基础,构建标准体系
项目组织专家团队编制《博格达区块先导性物探技术研究》,形成覆盖勘探全流程的技术标准体系。项目创新性地将无人机正射影像与激光雷达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精度高达0.1米的“真地表”模型,大地之上的每一道褶皱、每一处悬崖都被精准复刻,如同为博格达做了一次纤毫毕现的“CT扫描”。结合微测井数据和详尽的露头岩性分析,工程师们实现了“逐点设计”最佳激发井深,这不仅让单井施工成本降低了20%,更巧妙地规避了复杂地层带来的坍塌风险,将安全性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份技术自信,同样源自全球经验的支撑。在印尼9721队项目,团队曾面对工农关系复杂、地形破碎和雨季施工的叠加挑战。当时制定的涵盖资料分析、风险评估等6步标准化流程,以及通过精准分析气象数据实现精细踏勘全覆盖的做法,为博格达应对极端复杂地形提供了宝贵的“作战策略”。
如果说技术是利刃,那么管理就是挥动利刃的臂膀。针对海外设备调度“老大难”问题,项目部激活了覆盖12个国家的全球资源调度系统,精心制定了“空运+海运+陆运”多式联运方案。2025年合同墨迹未干,一场横跨六国的装备大迁徙便已启动。东方物探国际部协同阿联酋、泰国等多国项目部同步行动,45批次设备如同听从统一号令的士兵,跨越千山万水,仅用36天,400余台套大型机械设备、上万道电子采集设备便奇迹般地在博格达工区集结完毕,创造了海外项目设备调度的“东方物探速度”,为项目赢得了宝贵的先机。
同步构建的HSE管理体系,细化了327项操作规程,将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化;交通、跌落等风险区域被清晰地划分为红、绿、蓝管控区,一目了然;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着每位员工的心率、体温,成为生命的“守护符”;药箱里,从藿香正气水到季德胜蛇药片,应急物资一应俱全。这套体系,是BGP二十多年国际化经营的结晶。早在开拓海外市场初期,公司就将国际HSE标准视为“敲门砖”和“准入证”。在阿曼,与PDO(阿曼国家石油公司)携手二十一年,累计实现连续作业20年3900万安全工时的辉煌纪录,正是对“生命至上”理念最郑重的承诺。在博格达,这份承诺被完美兑现—项目全程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员工中暑率被牢牢控制在0.5%以下。
质量,是勘探项目的尊严。项目部推行“一炮一档”数据追溯机制,建立了从采集、校验到存储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台账。每一炮、每一道工序的责任人、施工参数、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都被完整记录,实现了问题可倒查、责任可追溯。塔吉克籍工程师沙里夫所负责的320道检波器,在高温的环境下,硬是保持了99.8%的数据合格率,他一丝不苟的神情,是对“BGP质量”的最好诠释。搭建技术支持专网平台,让时空不再成为障碍。万里之外的中国专家可以实时标注地震剖面、指导数据处理,中塔技术人员协同采集的地震数据成像质量最终提升了40%,为后续的储层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育人才,锻造勘探铁军
项目部实施了创新的“双导师制”,为每一名属地员工配备一名中方技术骨干和一名资深员工作为导师。通过虚拟调度沙盘演示层析反演流程,通过实景模拟系统操作节点采集设备,“手把手”地传授,心贴心地交流。针对涉爆操作、设备维护等核心技能,项目部组织了12期专项培训,累计培训属地员工150人次。最终,17人成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多名塔吉克老员工熟练掌握了先进涉爆操作技术,实现了从“学员”到“技术骨干”的惊人蜕变。一位名叫阿里的当地员工激动地说:“BGP不仅给了我工作,更给了我值得一生奋斗的职业和技能。
项目每月开展的“技术之星”评选,从技术创新、工作效率、质量管控等多个维度,发掘和表彰优秀的属地员工,给予他们荣誉与物质的双重肯定,累计评选出18颗闪亮的“星”。同时,“多维”量化考核与“班组+个人”业绩综合评定机制,每月公示结果,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在团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让团队的战斗力始终高昂饱满。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项目部开设双语课堂,编写的汉塔双语技术手册成了最受欢迎的工具书。中塔员工组成的混编班组,在共同的劳动与攻关中结下深厚友谊,其中一个钻井班组更是创下了单日放线1200道的项目纪录,这份荣耀属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工作之余,“美食文化节”上,中式糕点的香甜与塔国烤馕的麦香交织弥漫;“文体联谊赛”中,加油声与欢笑声汇成一片;共饮一壶醇厚砖茶的时光里,理解与尊重在静静流淌。在五一、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项目部组织的“云端家书”活动,帮助57个中外员工家庭实现了跨洋“团聚”,小小的屏幕传递着浓浓的亲情,让远在异国的每一位成员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组织的牵挂。
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融合策略,是BGP海外合金文化的成功实践。如同在沙特S85项目、阿曼8622队、阿联酋8615队等,汇聚17国员工打造跨越国界的“海外家园”一样,在博格达,诚信、尚和合、仁爱的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与当地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奏响了和谐奋进的乐章。
八十二个日夜的轮回,八十二天的艰苦卓绝。当最后一道检波器被收回,当最终的试验数据报告经过反复验证被确认有效,整个博格达项目都沸腾了!他们用行动兑现了誓言,首次在这个被称为“勘探禁区”的地方,成功获取了高质量的地震数据,成像质量显著提升,为中亚地区的能源勘探开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项目高效推进与技术突破,向世界展现中国物探技术实力,树立BGP品牌形象,助力国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践行了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137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