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工业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证物,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见证工业发展的“活化石”。活化利用工业文化遗产,挖掘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简称玉门油田)开发于1939年,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这里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是铁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石油精神的重要源头。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解放,标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起点。9月25日,这一特殊日子被中国石油集团确立为“中国石油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前的10年里,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以上,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门建成;1959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自规模开发以来,玉门油田始终担负着“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向全国各油田和炼化、销售企业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铸就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的历史丰碑。经过几代石油人的不懈努力,玉门油田将实现油气产量重上百万(吨),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向着决胜本质扭亏,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定迈进。
在86年的开发建设历程中,玉门油田积淀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三大四出为特征、无私奉献为精髓、自强不息为实质的玉门精神和丰富的石油工业遗产资源。其中,老君庙油矿旧址获得了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十大“工业旅游创新之星”等殊荣。这些镌刻着石油工业波澜壮阔发展历史的共和国印记,是石油文化地标,更是新时代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玉门油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完善“保护+研究+教育+旅游+传播”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持续提升石油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让石油工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成为高质量建设基业长青百年油田的精神源泉。
坚持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与利用好工业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民族工业精神、增强对中国工业和中华优秀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然要求。玉门油田坚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的原则,着力构建“多维互动”大保护格局,推进工业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玉门油田工业文化遗产(遗存)管理办法》《玉门油田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工业文化遗产(遗存)保护利用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委主导、职能部门牵头、基层单位负责、队站属地维护的保护运行机制。建立工业遗产和历史展览馆藏分级保护制度,深入普查老遗迹、老建筑、老设备、老景观等四大类的近百项工业文化遗产,形成普查清单,摸清工业遗产底数,进一步明确保护范围、说明标志、档案记录和属地管理的具体要求。二是持续加大保护力度。牢固树立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理念,对老君庙老一井、“铁人”窑洞、王进喜首创钻机整体搬家及大战白杨河遗址等50多处工业遗产进行勒石立碑、修缮保养、制作标牌、环境整治等,保留遗产原有肌理和风貌,留存时代信息与印记。同时,定期对所属工业遗产保护情况进行督查,严格管控涉及工业遗产建设工程以及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三是积极探索立法保护。加强与地方人大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全力推进石油摇篮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建立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刚性约束机制,促进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坚持开展工业文化研究阐释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工业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工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有力地推进文化引领战略举措。玉门油田紧紧围绕老君庙油矿旧址群保护利用,持续加强工业文化研究阐释,深挖工业遗产价值内涵,不断揭示工业文化遗产蕴藏的历史谜底和文化奥秘,系统展示工业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更好发挥工业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一是厚植文化底蕴。以档案文献为依据,以历史史料为佐证,以党报党刊为参考,出版发行《数说玉门》《图说玉门》《石油摇篮·印迹》《石油摇篮·讲述》《石油摇篮·跨越》等图书30多部,发布《石油摇篮文化手册》,全景式再现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创业历程和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铁人王进喜大战白杨河时用过的老式抽油机,作为红色文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成为传承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生动教材。二是加强协同联系。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甘肃省委党校、石油院校等的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度挖掘和开发石油摇篮文化内涵。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工业遗产价值学术研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绿色能源工程师技术研发等工作,拓展石油工业文化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路径。三是文艺赋能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中国有玉门》《我们从玉门走来》《我们是新时代的铁人》等石油歌曲20余首,策划拍摄《戈壁亮剑》《祁连油魂》等电视专题片,协助参与拍摄《激情的岁月》《共和国血脉》等多部影视剧。报告文学《春风再度玉门关》在《地火》杂志刊发,深情讲述玉门油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新气象。组织员工自编自演的话剧《永远的铁人》,先后在北京、大庆、西安、兰州等地演出38场次,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过“100万+”,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坚持推进工业文化研学实践
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承载着物质财富创造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玉门油田充分发挥全国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学术研讨、现场训练等教育培训项目,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红色工业文化育人新模式新路径。一是研发教育培训新课程。立足工业文化研学和教育培训,突出石油特色,以“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的开发建设历程为主线,设计开发“玉门石油”“玉门精神”“玉门榜样”为主题的3个单元9个模块的研学实践课程及“党建+”红色研学项目,编制完成了适应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需求的研学课程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7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劳动教育栏目。策划将老君庙、老一井、“铁人”窑洞等9个红色教育基地串联成线,形成了以“重走铁人路”“触摸石油摇篮文化”“石油工业探源”“弘扬铁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研学路线。二是开辟教学新课堂。有机整合生产现场实景观摩、模拟仿真演示操作、专业教具直观表述,围绕石油产生、原油特点、科学开采、产品用途、新能源特性等多维度,摄制了“探—‘小油滴’的前世今生、采—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炼—看我72变、修—当好油井医生、造—抽油机的诞生记、新—无限‘风光’”6部系列专题片,以“剧本”带入式教学,使研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更好地相互交融、平衡互补。通过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的史实资料挖掘整理、现场教学科学设计,还原再现石油工业真实故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方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石油工业的独特魅力。三是构建产教融合新通道。常态化开展工业文化研学实践,通过与清华、北大、浙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联姻”,让高校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刻体悟石油精神的磅礴伟力。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团中央在老君庙老一井前举办“云上学铁人”纪念铁人诞辰100周年公益活动、玉门油田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暨工业文化研学启动仪式,700多名中小学生研学团体现场参加了工业研学活动。中国石油报社携手玉门油田共同成功主办“探访石油工业遗产”暨石油摇篮文化研学专项活动,推动石油精神穿越时空,激励新时代百万石油人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坚持开发红色工业旅游资源
石油工业文化遗产是石油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发挥其综合功能,深化石油工业遗产价值传播,让沉睡的工业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探索石油工业遗产红色基因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玉门油田聚焦繁荣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一是打造文旅特色品牌。以建设“红色旅游示范点”为目标,将“国家4A景区、红色工业旅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三级保护规划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深度开发老遗迹、老建筑、老装备等工业遗产红色旅游项目,一体推进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景区建设。2024年11月,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获得全国十大“工业旅游创新之星”。二是推动工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景区道路、停车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提升服务质量,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参观,每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瞻仰的社会各界群众超过10万人次。油田历史展览馆、老君庙展览室等一大批文化教育场所自开放以来,吸引了5万多人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工业旅游的热门景区。
坚持拓展工业文化传播平台
传承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塑造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是工业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玉门油田积极推进工业遗产价值普及和传播推广,推动石油工业文化“走出去”,多渠道提升石油工业文化传播能力,讲好石油故事、传播好石油声音,全面生动展现石油工业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一是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玉门精神。丰富完善石油精神研究教育体系,深挖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玉门精神的时代内涵,培育践行“高严细实、追求卓越”“五心兴企”的新时代玉门精神和企业文化。依托石油精神论坛、中国石油开放日等,加大典型选树宣传力度,壮大英模群体,树立标杆旗帜,激发干部员工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广泛开展成就宣传。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经济日报》以《工业遗产活起来》为题,报道老君庙油矿旧址日益成为旅游、研学打卡地。《中国石油石化》以封面故事刊发《石油摇篮新征程》《拼出油气电氢新格局》《石油摇篮新底气》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玉门油田发展的辉煌成就,全网点击量超过“100万+”。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落实“2023年中非领导人对话会”精神,率先加入每年为非洲培养1万名“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程。来自非洲乍得的4批共118名员工走进玉门油田参加技能培训,老君庙油矿旧址成为海外员工走近中国文化、走近石油文化的桥梁,成为中非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载体。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保护石油工业文化遗产,更好传承石油工业历史根脉,是玉门油田的使命担当,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站位新时代新征程,玉门油田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推动石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稳致远,传承发扬光荣传统,全力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让石油工业文化遗产展现时代价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的力量。

41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5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