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机遇,继而在全球竞争中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当务之急。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并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呢?在《新质生产力》一书中,林毅夫、黄奇帆、张宇燕、徐晋涛等专家学者基于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研究,从战略、产业、金融、基础等方面就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多维阐述和深度解读,诠释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为合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助推经济持续回升提供了参考路径。
“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新环境与全球竞争发展的新趋势,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书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必争的战略着力点。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势必会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而这种变化有双重影响:对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升级,直至迭代到价值链的高端水平;对外,随着“大象难以藏身于树后”,正在引起并将持续引发一系列衍生反应,譬如美国面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即将短兵相接的技术和产业竞争,一定会严防死守,而这正是贸易摩擦、“小院高墙”的起因。
该书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由三个“新”构成,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但创新的关键又是什么?”书中提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原则。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中,通常是以市场化创新为主,只有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才需要政府干预。“现在至少要加上一点,那就是市场失灵已经不限于国内市场,还要考虑地缘政治带来的国际市场失灵问题。”譬如高端芯片是战略型产业,一旦断供,不仅高科技产业链容易瘫痪,还可能错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窗口期。因此,在面临“卡脖子”风险的情况下,政府就必须下场干预,比如加强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我们一定要记得铁塔原理,不建基座和塔身而只建塔尖,不过是痴人说梦。”目前,房地产、建筑、交通、钢铁、煤炭等“旧质生产力”以及“次新生产力”,仍是我国生产力的基本盘,为推动经济增长、保障民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新质生产力与“次新生产力”“旧质生产力”并非争锋相对的对立关系,而更像是一座铁塔的塔尖与塔身、基座。塔身稳固、基座坚实,是塔尖高耸入云的前提。
新质生产力成为热门高频词的背后,是我国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培育和持续增长,将不断汇聚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394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6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