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新型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最强动力。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石油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少领域加快追赶西方国家,处于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并跑、比肩竞争的水平,相继在催化裂解制烃、高碳α—烯烃共聚聚乙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深地勘探与深海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中国石油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战略,立足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超深超高压天然气勘探开发、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等一批前沿技术,取得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我国两口万米科探井开钻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关键技术及装备替代率达到85%,打破了相关技术“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从跟跑为主、局部领先向部分领跑、整体提升的深刻转变,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化工新材料两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快推进,授权专利数量位居央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不断转化成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最大增量,“三个1亿吨”的生产格局持续巩固发展。
—中国石化坚持把端牢能源饭碗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海相油气、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积极引领非常规油气技术创新进程,突破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有力支撑涪陵页岩气田的建设稳产,使我国成为北美以外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目前该气田日产气约2000万立方米,可满足约4000万户家庭每日用气需求。创新形成8000米—9000米特深层勘探开发及工程关键技术,支撑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建设上产,目前9口井完钻井深超过珠峰高度,已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带,西部大油区增储上产势头更加强劲。面对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打造形成国内领先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2022年8月,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成投产,将齐鲁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输送至胜利油田注入地层封存并驱油,既降碳减排又驱油增产,一举多得。
—从浅水到深水,从300米到600米再到1500米,每一次下潜背后都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难度。海洋石油人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将钻头一次次扎进更深更远的蔚蓝大海,用海油速度探索中国深度。“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围绕海洋油气产业进行一系列技术攻关,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成功交付我国首艘全新智能FPSO、成功实施海上稠油注热新模式、国内首次掌握进口透平国产化大修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第二代智能注水工具入井成功试验、全球首创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实现百万吨级成套应用等,有效支撑集团公司增储上产战略目标的实现;打造“海龙”“擎海运维”“海精灵”“中海智安”“海澄”“天舒”“阿沃德”等覆盖人工举升、钻采工具、机械设备、油田化学品等25大类超过100种产品的自主化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为我国中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开拓新路径;国内首个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智能仓储、国内首套井控智能情景培训系统、国内首套北斗高精度船舶姿态监测系统等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加速推动海上油气数字化转型。
油田生产管理走上“云端”,世界级炼厂装上“智慧大脑”,综合能源站迎来“智电运营”,原油跨境结算进入“数字人民币时代”……产业不断迭代升级,映照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数智化蝶变。
以新引质,向新而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油气版图,在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空间技术等颠覆性、战略性技术上占据制高点,需要下好“先手棋”,争夺新赛道。智能钻井、纳米驱油、原位改质等新一代勘探开发智能化技术体系正在形成,只有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最大程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一些核心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才可能站在未来制高点上,提升企业在全球油气版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能在新一轮油气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470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3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