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全球成品油市场再平衡进程加快

作者:田野 | 作者单位:

image.png

今年以来,美国大幅提升炼油产能,产能利用率超过90%;欧美需求缺乏亮点,并在一定程度冲销了中国需求恢复带来的利多作用;中东成品油价格走势疲弱,对国际油价形成反向压制。随着2月5日欧盟对俄罗斯石油产品禁令正式生效,东、西方之间成品油贸易流向将发生重大逆转。欧洲和远东国家将暂时性失去一个轻质和中质石油馏出产品重要货源,而供应缺口则由美国炼油商填补。实际上,2022年底美国柴油库存量已出现70年以来最低水平,部分炼油产能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就被迫永久性关闭,但随着俄乌冲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美国加大了对炼油装置改扩建力度,使其由多年成品油净进口国,变成一个中间馏分油净出口国。从2022年5月起,美国炼油厂加工量大幅度上升,每天增加46万桶,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欧洲和南美强劲的油品需求。以WTI计价,2022年5月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炼油企业平均利润率为41.23美元/桶,按月增长1.37美元/桶,按年增长27.23美元/桶。

2022年,全球炼油业利润明显好于化工。近两年西方关闭大量炼厂,而油品需求持续恢复,导致炼油能力区域性、阶段性不足,油品价格走高,大幅提振炼油毛利。美国墨西哥湾WTI原油炼油毛利年均达到创纪录的35.2美元/桶,西北欧鹿特丹布伦特原油炼油毛利和新加坡阿曼油炼油毛利分别达到19.2美元/桶和13.7美元/桶,同比分别上涨574%和368%。而化工产业受产能增长和需求疲软影响,原料价格难以向下游传导,利润显著压缩,陷入周期性低谷。美国乙烷基乙烯平均毛利为151.8美元/吨,同比下降73%;北美、西欧和东南亚聚乙烯毛利同比分别下降35%、98%和118.4%,聚丙烯毛利同比分别下降33%、63%和244%。

进入2023年,全球炼油毛利创纪录后高位回落,成品油库存维持低位,套利空间的存在使馏分油出口仍有利可图。目前看,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化、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化等因素,仍将给全球炼化行业发展和运行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与前些年相比,有明确规划的全球炼化项目建设数量正逐年减少,产能增速放缓,预计炼油、乙烯和对二甲苯产能将分别增长0.6%、4.6%和10.2%,主要新增产能仍来自东半球的亚洲和中东。预计全球成品油需求继续恢复性增长,石化产品需求维持低速增长;欧美地区炼油毛利将继续回落寻找支撑;石化行业最早在2024年开始逐步走出周期低谷。

在进行全球石油地缘供需平衡分析时,人们习惯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将全球石油市场划分为苏伊士以东和苏伊士以西两个大区市场。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将全球石油分为北美、中南美、欧洲、非洲、中东和亚太6个大区。其中,非洲处于东西地缘之间“悬摆”地区,其原油出口既有东向又有西向;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产油国也有部分原油东向出口到亚太地区。因此,可以近似把非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看作是苏伊士以东地区,把北美、中南美和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看作是苏伊士以西地区。全球石油市场按地缘格局划分,存在三大区域平衡:一是东西平衡,即苏伊士以东市场和苏伊士以西市场各自基本平衡。虽然BP统计数据显示西区供需缺口达到425.6万桶/日,但是区域内美国和巴西使用了相当数量的乙醇生物燃料,使得该区域整体上原油缺口并不严重。二是跨大西洋两岸平衡,即美洲地区和欧洲地区之间的基本平衡。三是中东–亚太平衡,即中东富集石油资源,是最大石油出口地区,而亚太地区石油资源严重匮乏,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区域。

全球石油市场地缘供需格局依靠全球范围内的跨区石油贸易进行平衡。区域间供需失衡推动着石油贸易开展,将资源从过剩地区输送到匮乏地区;而套利交易对跨区动态平衡起到调节和维持作用。在整体供需数量平衡格局下,还存在着局部供应侧油种结构和需求侧成品油结构不平衡,也需要通过原油和成品油跨区贸易进行再平衡。例如,巴西国内生产原油主要为重质、低硫原油,需要从区域外进口中轻质高硫原油,以满足炼厂加工要求;而美国和欧洲在成品油消费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汽油消费量高于柴油消费量,欧洲是则柴油消费量高于汽油消费量,这是跨大西洋两岸成品油贸易的根本动因。在现实市场中,几乎不存在需求量与供应量之间完全相等情况,库存普遍存在,因此“供应量=需求量”假设显然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合理的基本面模型应该建立在需求量、供应量和库存量的等式上,这也说明需求和供应之间是动态平衡关系。但基于全球石油市场存在地缘上的天然分区,则需要进一步将供、需、存三要素基本面分析框架向跨区延伸。

全球燃料油市场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品油市场再平衡。由于成品油裂解价差极高,欧美炼厂在朝产能极限方向在逼近,由此驱动燃料油产出不断上升,高硫油因此而承担着远高于低硫油供应压力。欧盟炼厂燃料油产出在2022年5月已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其装置负荷仍有进一步回升空间;美国炼厂产能利用率已升至95%,继续增长空间有限。当炼厂产能逼近极限时,意味着高硫供应压力也处于顶部位置,未来将会缓解。与此同时,俄罗斯燃料油出口量却在下降,因为制裁缘故,其炼厂负荷在下降,燃料油产出也在下降。在俄乌冲突之前,俄燃料油主要去向是欧美。但现在俄燃油东向流动更加显著,从而导致亚洲区域高硫燃料油承担着比以往更大压力,最终是贸易流重新平衡的过程。当然,更为重要的则是供应总量的边际变化。

点击下载PDF

43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3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5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