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蓝领要懂“国际话”
新中国石油工业从50年代起步,随着大庆、胜利等油田的相继发现,海洋石油勘探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1978年11月,“胜利一号”钻井平台下水,标志着胜利油田海上大勘探大开发时代的到来。海洋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具有起点较高、风险较大的特点,因此对相关装备的要求标准更高。
1993年,刘东章从技校毕业,分配到海洋钻井公司,当时正是胜利油田海上实现年产油10万吨之际,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为他们这些刚入职的技能“新兵”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爱琢磨、爱动手,加上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刚刚走出校门的刘东章在心中暗暗发誓。
没想到一到钻井平台就遇到了“拦路虎”。学校学的是国产190柴油机,钻井平台上用的是美国的CAT系列柴油机,两者有许多差别,而且大部分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这让他明白,作为新时代蓝领,必须要懂“国际话”。
不懂就学,困难没有难倒他,反而成了他面对挑战前行的动力。为了能看懂这些技术资料,他开始自学英语。工作之余,刘东章便“躲”进宿舍自学英语,倒班回家,就开始“闭关修炼”,朋友聚会也都推掉了。3年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英语书本几乎没有离开过手,学习用的稿纸摞起来比他还高,终于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拿到了山东大学英语本科文凭。
有了英语这个“敲门砖”,干起活来就事半功倍。为了尽快掌握进口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要领,刘东章现场向师傅们请教,对照设备查资料。在业余时间,他更是一头扎进石油大学图书馆,还旁听专业英语课程,请教专业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边学边干边摸索,翻译完成了平台所有柴油机的英文资料,快速有效掌握了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和排除故障要领,也为革新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所在的胜利二号钻井平台,是顾心怿院士设计的,这座平台能在海中步行,解决了极浅海石油勘探难题,还获过全国金奖。”当时刘东章暗下决心,要以顾院士为榜样,也干出个样子来。
“他不仅爱学习、爱琢磨,更喜欢‘捣鼓’。”在同事们眼里,这名年轻人跟别人还真不一样,有一股子使不完的钻劲儿。
他所负责的柴油机,原冷却方式为风冷,噪音大、冷却效果差。为了改进这一现状,刘东章白天扎进机房观察琢磨,晚上熬夜查资料、画图纸、写方案,最终设计出一套新的冷却方案,即利用海水作为中间冷却介质,将原来的强制风冷模式,改为海水冷却防冻液的水冷方式。
这套冷却方案的实施,让钻井平台一年节省燃油150吨,噪音降低50分贝,保证了柴油机可靠冷却,减少噪音污染,降低了能源消耗,刘东章也因此晋升为钻井平台司机长。
从那以后,刘东章的创新之路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先后完成了柴油机进气道关闭装置设计、CAT3500柴油国产空滤技术改进和机滤国产化研制应用、海水淡化装置技术改进、挠性落鱼打捞工具设计等设计发明与技术改造121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海上生产的CAT柴油机操作维护保养方法,提出并解决现场装备技术难题6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6项,山东省职工创新成果3项,累计增效达7000多万元,逐步成长为海洋钻井装备领域的行家里手。
把现场“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有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海洋钻井公司积极扛起央企担当,从渤海湾到波斯湾、再到几内亚湾,吹响进军国际石油工程市场的“冲锋号”。
2011年,凭着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设备操作管理技术,刘东章获得随“胜利十号”钻井平台远赴波斯湾勘探打井的机会。这次,他从司机长走上机械工程师、操船工程师岗位。
钻井平台远离祖国,远离基地,独自作战,后勤供给和技术支持相对匮乏。“必须把现场‘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刘东章深知,提升装备保障能力成为项目制胜的关键。
一次,钻井平台正在施工,顶驱突发故障。钻具在井中每停一分钟,就增加一分风险,况且是在“世界油阀”的波斯湾勘探打井。
“B电机绝缘为零!”电气师杨工迅速作出判断。
“换A电机。”刘东章果断指挥。
“需要改装长电缆,我去拿,你们先拆着。”
很快,顶驱恢复了工作。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更加棘手。没有备件,电机要自己拆下来修。顶驱是进口设备,在国内更换电机都是请专业厂家的员工来操作,国外没这个条件,只能自己干。
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能找到有限资料的网站也是英文的,这时,靠着日积月累练就的英文功底又派上了用场。刘东章反复研究,还咨询多位国内专家同行,终于设计加工出一套顶驱电机齿轮拆卸工具。更换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麻烦,顶驱齿轮与轴是过盈配合,拆好拆,装上可就难了。
“用烤箱控温加热,进行顶驱齿轮热装。”
刘东章的一个“金点子”使问题迎刃而解。在不具备进厂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生活用的烤箱,先将顶驱齿轮精确加热到预定温度,再进行热装,解决了安装难题。后来有人说,这一操作,达到了“工匠级”的安装水平。
此后,刘东章同设备维修小组一起加强对钻井平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钻井平台主机燃油漏入油底壳,十分钟就找到故障点;钻井平台主机抖震严重,设计弹性联轴器取出装置,5分钟完成拆除;进口铁钻工液压系统故障,国产化改造后恢复正常使用;柴油机进口滤芯缺货,研制国产滤芯替代,使用更换周期由168小时延长到2160小时;等等。波斯湾打井7年时间,除了船检要求的设备外,设备全部实现了海外自修,保障了钻井平台全额日费的获取。
身为操船工程师,拖航移位中插拔桩作业是刘东章的主要工作职责。BS—14H井移位拔桩,平台桩腿入泥25米深,超出正常入泥深度15米。为了避免发生滑桩、憋桩等风险,刘东章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计划,采用高压水加压缩空气举升的方式,依次将三条桩腿拔活,平台各岗默契配合,一厘米一厘米地精细操作,拔桩、移位、插桩、预压、压载作业,经过53个小时连续奋战,完成了平台在波斯湾的第一次移位,比该海域最快记录提前4天,平台多拿日费14.4万美元。
在波斯湾打井期间,刘东章与英国、伊朗、委内瑞拉和亚美尼亚四国的5位船长紧密配合,安全完成了18次平台拖航移位作业,接来送往船舶、直升机3000余次,接送外方人员5000余人次,指挥吊装货物数万吨;提出平台在波斯湾水下特检代替坞检方案并实施,节省成本1500余万元,在打造“一带一路”的中国石化“新锚点”上彰显着新时代蓝领力量。
波斯湾项目结束后,刘东章调入海洋钻井公司装备管理监造中心,负责海洋钻井平台设备管理工作。这一次,他接到前往“胜利十号”钻井平台现场更换顶驱的任务,这也是在海上第一次自主更换顶驱。
为确保更换顶驱工作的稳妥,他与相关人员反复论证完善操作方案,方案改了又改,操作中需要的扭矩梁改造、原顶驱运移架都是他设计监造的。
百密一疏,现场还是出现了调节背板和电缆密封卡板不匹配问题。他现场测绘加工,最终完成顶驱首次自主更换。
之后,他陆续完成了钻井自动化设备推广改进、平台吊机等进口设备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套管阻挡器等研发应用、泥浆导流装置优化设计、柴油机等设备故障排除等多项工作。
最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是“新胜利二号”钻井平台的勘验工作。
近年来,海上老龄钻井平台密集退役,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通过租赁方式,引进了“新胜利二号”钻井平台。刘东章再一次领命出征,踏上了钻井平台勘验改造的征途。
这一干,在大连船厂就是102天。其间,攻克了多项技术“拦路虎”。然而,最大的拦路虎—钻台NOV泥浆分流器问题解决方案却迟迟没有得到国外厂家明确答复。
眼看着130天的工期就要到了,钻井平台每耽误一天,就损失近70万元,怎么办?
“我来设计,让船厂加工。”
在国外厂家配件交付遥遥无期和钻井平台改造交付日期步步临近的双重压力下,刘东章立下“军令状”,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时间紧,任务重,晚上也睡不好觉,做梦都在画图纸。
“导流装置安装到位。”
“密封胶囊打压,保持0.2兆帕。”
“泥浆供液注入,开始导流装置密封测试。”
“报告密封正常,无渗漏迹象。”
“报告测试十分钟,压力正常。”
“报告测试二十分钟,压力正常,导流装置密封正常、无渗漏。”“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后来有人担心地问他,“要失败了咋办?”
“扛着呗。”刘东章想,国家把这么高的荣誉给了咱,就得多干事儿啊!老外的设备难搞,就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把卡脖子技术掌握在咱们自己手里。
让蓝领汇成“蓝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早已成为国家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行业带头人,刘东章也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创新实践,让蓝领汇成“蓝海”,催生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应用于海上高效勘探开发,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15年9月,在海洋钻井公司党委的支持下,“刘东章工作室”成立。2018年8月,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授牌;2021年9月,入选中国石化第一批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刘东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秉承“精诚团结、精研细钻、精益求精”的室训,现在已成为中国石化卡特彼勒(CAT)柴油机实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独具海洋石油装备专业英语培训能力,是集技术创新、生产攻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创新型团队。“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代表,更应该体现职责担当,要在提升海洋石油勘探装备功能和适用性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石油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刘东章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他大国工匠的信念信心。
泥浆泵是钻井的“心脏”,活塞、缸套是易损件,需要经常更换。过去都是人工装配,靠人抬肩扛、撬杠撬、榔头敲。刘东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现场集智攻关、就地取材,设计加工了一种泥浆泵辅助维修装置,简单说就是把千斤顶装在了小推车上,实现活塞缸套平稳安装,又省力又安全。后来,这套装置被优化做成产品,并获山东省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
自2018年成立以来,刘东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海上一线创效、提升员工岗位技能水平为目标,持续开展技能训练、技术革新、成果推广等活动。在刘东章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集智攻关,共同把脉解决,先后完成70余项创新成果,50余项获奖,发表15篇论文,取得70余项国家专利,并完成了4座海上平台的勘验工作,节支增收达500万元,成为技师发挥专业特长的“催化器”、员工创新创效的“推进器”、建议成果转化应用的“孵化器”。
“刘东章工作室”挂牌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卡特彼勒(CAT)柴油机实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编写的《柴油机技师轮训》《IADC钻井日报表的填写》中国石化远程培训课件成为员工培训的经典教材,翻译各类设备操作规程以及审定相关标准,承接工程公司高端海外设备管理培训班,完成海洋钻井平台设备维修步骤课件和视频教学片,开展岗位技能拉力赛、技术交流、送教上平台、参观石油装备展等活动,共计培训3000余人次。
“刘东章工作室”还独具海洋石油装备专业英语培训能力。出国打井,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语言关是第一道“拦路虎”。刘东章主动请缨,翻译了柴油机、顶驱、离心机、海水淡化装置等30余万字的英文技术资料,参与HSE岗位作业指导书的英文翻译与校订工作,编写了吊车司机、司钻、泥浆工、直升机指挥和船舶对话常用英语学习资料,成为员工学习实用英语、掌握岗位应知应会的工具书和必备资料,助力平台队伍顺利“通关”。
刘东章还利用休班时间,收集现场第一手资料文字达20余万字,整理视频、音频资料,参与编写出版《涉外录井英语》,成为长江大学相关专业英语的培训教材;为胜利职业学院编写《百思通达系列涉外英语》,并经常应邀授课,为石油工程队伍走出国门闯市场传授国外工作经验。
近年来,刘东章先后21次担任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等各类业务技能竞赛裁判和教练,作为客座教授,经常应邀授课,传授专业知识和国外工作经验。刘东章所带徒弟中,36人次在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106人实现了技能等级晋升—黄勇去了沙特项目,丁香春现在海洋钻井,现在均已是“铁军名匠”“中国石化技术能手”。日前,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教程《钻井柴油机工》及试题库编写完成,还录制了标准化操作教学视频。
“端住技术饭碗才能端牢能源饭碗。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更应该体现职责担当,在提升海洋装备保障水平、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方面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刘东章表示,当好新时代蓝领的信念信心十足。

24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8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