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智汇丝路 “能”见未来

作者:本刊记者 牟雪江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企业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与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8月13日盛大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从深井超深井开采技术到前沿油气装备,从绿色炼化工艺到碳中和解决方案,从原油勘探的源头突破到油田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集中呈现行业前沿成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不仅成为全球石化装备产业的聚焦点,更是展现新疆能源产业成就、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国际舞台。

为期3天的展会以“新驱动新制造新效能”为主题,规模超过了往届,来自国内19个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德国、新加坡、意大利等7个国家的416家企业代表,聚焦石化装备绿色化、国际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呈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转型实践成果,在寻找新的商机并深化国际合作的同时,通过开放共享的“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落地的中国方案。

3.3万平方米的展馆内,不仅精心设置了油气及化工、新能源及新材料、智能算力及科技创新等六大特色展区,而且同步举办了中亚能源新技术首发及推广大会、新疆油田信息技术交流会、石油石化行业上下游产业交流会、新能源及氢能产业学术交流会等重要活动,展示了行业对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的探索。

克拉玛依石油装备展的“老朋友”—卡塔尔王室成员、阿尔贾博尔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穆罕默德·本·贾博尔·阿勒萨尼感慨:“与两年前的第六届展会相比,本届展会的变化令人惊叹。现场涌现的新企业、新技术让人印象深刻。”

尼日利亚继承者能源公司总务处副总裁助理菲德利斯·阿克波吉兰表示:“展会现场,一系列高精尖设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以及优化能源生产效率的创新方案集中亮相。这些前沿成果展示让我看到了尼日利亚与中国在能源领域深度合作的广阔空间。”

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展会既是展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重要窗口,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我们希望通过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着力将展会打造为服务全球行业企业的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产品展示平台、技术发布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国际贸易平台,为克拉玛依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注入新动能。”

当共和国石油长子与氢能时代相遇,当数字孪生技术深入地下数千米……当深化产业链合作到推动区域协同,当技术对接至新能源融合,克拉玛依展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技术突破,这场融汇科技、产业与战略视野的盛会,更悄然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缩影,揭示出一个能源转型发展的深刻命题:碳中和目标与智能化浪潮正在重构能源装备的基因序列。

尖端汇聚:破壁前沿技术

开幕式的当天,与会者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智能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人让浓浓的科技感和未来感扑面而来。

“各位请看,”它用合成音调介绍自己,“我的五指能精准拧开0.01毫米的阀门,比人类工程师多坚持72小时巡检。”说着突然单膝跪地,流畅完成标准检修姿势—这个优雅的鞠躬赢得一片掌声。

1758265850249.png

另一边传来欢快的“嗒嗒”声,“四足机器人”正用蹄状足垫敲击地面,仿佛在跳踢踏舞。它调皮地晃了晃脑袋仿佛在说“别看我这小短腿灵巧着呢”,在工作人员操作下,做出握手、摆手、俯身下蹲、加速,在人群中灵巧地绕出个8字,惊起一片闪光灯。

展会上,新疆羽林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无人巡检机器人、固定值守机器人、消防应急用的机器人等,面向全球油气企业客户展示着国内领先的油气田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而与机器人“亲密接触”,让人深切感受到“科技催生新质生产力”这句话的分量。

不仅是机器人吸人眼球,本届展会国际阵容更是格外亮眼,美国卡特彼勒、德国耐驰泵业等19家外资及合资企业带来前沿技术,华为、特变电工等11家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同台竞技。尤为瞩目的是253家专精特新与高新技术企业,连同36家上市公司,共同勾勒出覆盖油气全产业链的“中国智造”图景。

我们看到,在油气及化工装备展区内,大型压裂车组模型如钢铁巨兽般矗立,混合钻头、金刚石钻头在展柜中折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新能源与新材料展区里,风光电沙盘上的“绿电”流动模型吸引观众驻足;智能算力展区内,数字孪生平台的屏幕闪烁着数据流,将远在千里之外的油田作业场景实时投射……

其中,中国石油展团的位置尤为醒目:展区面积达1620平方米,共有昆仑制造、宝石机械、济柴动力、西部钻探、新疆油田等14家企业参展,展品数量达168个,参展内容涵盖钻井完井、非常规油藏开采、物探炼化、CCS/CCUS、动力及新能源等多领域的工程技术及特色产品。面对一字排开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开井装置、制氢设备与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这套制氢装置可实现绿电与制氢的高效耦合,而热电联供系统能将氢能转化为电与热,为油田生产提供‘零碳’动力。”

作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的业务管理、协调指导的专业公司,昆仑制造的展台堪称“国之重器”的集中展示区。超深井自动化钻机模型旁,观众可通过交互屏幕“操作”一键式起下钻系统;地面防喷器控制装置的核心部件被放大投影,每一处精密设计都清晰可见。“我们覆盖油气产业链全环节,从勘探开采到运输加工,200余种产品中,大部分实现了进口替代。”昆仑制造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其35项产品被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评为重大装备首台(套),彻底解决了超深层钻井、非常规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作为国内物探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国石油东方物探盛“装”参展,集中亮相了多项核心技术装备。eSeis系列陆地节点仪器数据采集系统融合GPS/北斗定位与无线通信技术,为智能化地震作业的实时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SN高灵敏度,SN6—4.5、SD7、SN8等地震检波器,可精准捕捉深层油气藏的微弱信号,配套的SNT200检波器测试仪与BPS500声学定位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勘探精度。自主研发的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成功突破低频地震激发的技术瓶颈,作为目前国际上唯一可规模化应用的宽频地震信号激发源,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400多个勘探项目中。同时,公司还推介了iEdot 5G节点和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展示了其在提升油气勘探技术水平方面的实力。

作为本土骨干企业,历经70年创新发展,新疆油田装备制造业务已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改造、维修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本届展会上新疆油田公司以“绿色智造,产业兴疆”为主题,携多款自主研发的尖端装备精彩亮相。包括特种井口、智能调平衡双驴头抽油机等高效开采装备,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开井装置、制氢设备等绿色低碳技术,以及应用于油田巡检的无人机系统。从超深层钻试采一体化技术到非常规油藏低成本压裂方案,从致密砾岩油藏效益开发关键技术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技术……新疆油田带来的18种工具材料与五大技术系列,每一项都标注着“自主研发”的标签,其中多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展会现场的“人气密码”不仅在于展品的“高、精、尖”,更在于互动与体验的“活、新、实”。在中国海油的展区中,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超精细的海上平台模型,这些模型细节逼真,工艺精湛,仿佛将真实的海上作业场景搬到了展馆之中。“璇玑”“璇玥”“海弘”运用了产品模型、三维动画演示、辅以中英文产品手册、自主品牌Logo以及专业工程师讲解等灵活多样、时代感强的展示形式,生动再现了中海油在海上勘探开发的全过程。这些展项不仅展示了中海油在海上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经验,也让观众对中国海油的海上作业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聚焦全球石油装备技术前沿,在本次展览会上,针对石油勘探开发全产业链的定制化润滑解决方案重磅亮相,凭借在极端工况润滑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成为展会中连接润滑科技与石油装备产业的关键纽带,吸引了众多行业目光,展示了长城润滑油不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石油石化行业润滑保障的主力军、专精特新发展的践行者。展会上重点介绍了长城润滑油先后配套高铁复兴号、白鹤滩水电站、国产盾构机等一系列“大国重器”,为中国高端装备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贝肯能源、江南电缆、坤隆石油机械等36家上市公司,中创志卓、智平能源、山东威马、苏州绿恺动力电子、瑞必科净化设备、东营明德石油科技等253家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展示了石油装备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次来到展会的哈萨克斯坦萨姆鲁克·卡兹纳股份公司“萨姆高”科研技术倡议中心总经理托列根·奥拉舍夫,与同事们是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而来。他们需要寻找关于采收率技术、传统油田的节能改造、新能源与油气开采的结合模式,让他惊喜的是在展会上,“90%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其中关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技术,锁定了新疆光亚油气新技术发展公司的相关技术产品。

令托列根·奥拉舍夫一行人更为惊喜的收获是,在展会上发现的“风能支持油气开采”模式—利用油田现场的风能发电,为抽油机、输油泵等设备供电,既降低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又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创新结合技术,托列根·奥拉舍夫直言,“这为我们的油气开采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装备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曹晓宇感慨,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装备专业展会,本次克拉玛依石油装备展全方位展示能源技术新突破,多维度呈现开放合作新气象,为国内外参展企业搭建了能源领域高端对话与务实合作的创新平台。

智联中亚:搭建能源合作新桥梁

作为中国陆上能源枢纽与向西开放门户,新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肩负战略使命。石油石化是新疆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举足轻重。新疆油气资源丰富,2024年油气产量当量 6664万吨,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正在加快打造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

本届展会特设“国际合作展示”与“城市宣传”展区,将克拉玛依打造为联通中亚、辐射全球的能源合作枢纽。面对部分西方国家构筑“供应链壁垒”的逆流,中国以开放促合作、以平台促共享,为全球能源产业链的韧性与稳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范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克拉玛依市委书记石岗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国际共识。新疆紧扣党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支点。克拉玛依抢抓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机遇,正积极布局新能源、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领域,努力打造多元互补、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示范。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院长查理姆哈迈特·沙利耶夫表示,中亚地区很多石油装备和技术来自中国,中国石油企业与中亚国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双方能在石油装备和石化技术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作为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的重要环节,8月14日上午,中亚能源新技术首发及推广大会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会展中心多功能厅启幕。大会以“聚焦中亚 智启能源”为主题,聚焦构建中国与中亚能源技术合作的全流程平台,100余名政企学界代表齐聚,以技术为纽带搭建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新桥梁。

中亚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能源禀赋和蓬勃发展的能源市场,已成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更是全球能源合作版图中充满活力的关键板块,而克拉玛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连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关键节点。

会上,由渤海装备辽河热采机械研究所、中国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成都装备制造分公司、西部钻探软件研发中心、中石油(河北)工程新材料科技公司、中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中海油服股份公司、北京中创志卓新能源科技公司、天津耀赢科技发展公司、克拉玛依先能科创重油开发公司带来的多项前沿技术集中发布。

其中,渤海装备发布的175MPa采气井口及套管头,与中国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推出的175MPa特高压压裂泵阀箱技术创新,曾是国内高端石油装备的“短板”,长期依赖进口。如今,这组“中国智造”的装备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凭借耐高压、高密封性等优势,一举打破极端压力环境下的装备瓶颈,成为超深层油气开发的“标配”。

智慧与材料创新同样亮眼。西部钻探的“钻井井场数据中心”,用数字化为勘探装上“智慧大脑”;中国石油集团的“新型冶金无缝双金属复合管”,以材料革命提升能源输送的耐腐与抗压性能。中海油系统带来的两项技术—移动平台高温高压蒸汽6井同注技术、海弘超高温高压核心完井工具系列化研制,为深海、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能源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的前沿探索,到油气安全系统的全球经验,再到未来炼厂的转型路径,这场技术盛宴,正让更多创新成果从“首发”迈向“深耕”,为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写下更鲜活的注脚。

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曾国勇说:“今天发布的技术成果,既代表中国能源装备的高水平,更精准回应中亚能源开发的实际需求,将让技术创新成为合作的坚实基石。”

克拉玛依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吕永庆表示,每一次技术瓶颈的突破,每一项前沿成果的转化,都如巨石投湖,激荡起生产效率革命、安全环保跃升、资源效益优化的层层巨浪。今天,“首发”二字承载的,正是引领行业未来航向的灯塔之光。我们搭建这一平台,就是要以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智慧,让创新思想在此碰撞,让前沿技术在此亮相,让合作机遇在此萌芽,为世界能源版图注入澎湃的“新疆动力”。

尼日利亚继承者能源公司总务处副总裁助理菲德利斯·阿克波吉兰表示,尼日利亚正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以满足本国民生与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借本届展会之机,他对克拉玛依进行考察。在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后,他说:“我不虚此行。克拉玛依以能源产业为核心,不仅构建起了环环相扣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还形成了覆盖全链条的上下游产业生态,展现出了强劲的创新活力。”

菲德利斯·阿克波吉兰说:“展会现场,一系列高精尖设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以及优化能源生产效率的创新方案集中亮相。这些前沿成果展示让我看到了尼日利亚与中国在能源领域深度合作的广阔空间。”

菲德利斯·阿克波吉兰表示:“尼日利亚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发展需求旺盛,正亟待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的注入。我们希望以本届展会为契机,与优秀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供应链总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与质量提升,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走出更加宽广的合作共赢之路。”

据悉,8月13日下午,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举办政商见面会暨克拉玛依市招商引资推介会,会上共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77.6亿元。

氢能与AI:转型共赢路径

本届展会以“技术破壁”与“丝路共鸣”为双主线,汇聚了指向未来的能源系统转型方案,展开了石油石化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氢能产业等高端对话,直指行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痛点,探索“双碳”目标下的共赢路径。

当传统油气产业与新能源浪潮历史性交汇,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正发展成为能源革命的西部样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表示,石油天然气作为一个传统的产业,它有很大的空间是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融合,它既能使油气产业也能走上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促进技术创新生产更多像绿氢一类的产品;也能促进油田的开发,走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8月13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的重要配套活动—新疆油田信息技术交流会同期顺利举办。

会议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和新疆石油学会联合主办,新疆石油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和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数智技术公司共同承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会议聚焦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设置人工智能赋能油气与新能源业务、算力集群与数据中心、油田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物联网建设与现场应用4大专题,汇聚业界专家学者,带来的《油气专业软件国产化适配及探索》《AI+机器人,重塑企业生产安全》《地震解释AI大模型的研究与初步应用》《AI赋能,加速新能源场景数智化进程》《新疆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建设工作汇报》等一系列精彩的专题演讲,让此次展会“含金量”十足。

“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已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大模型技术为油气勘探带来了革命性机遇。场景大模型是攻克核心业务挑战的有效途径。”中国石油集团原高级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龚仁彬在题为《地震解释AI大模型的研究与初步应用》的演讲中说道。他通过5个具体案例,深入剖析AI大模型在地震解释领域的应用潜力。他表示,虽然该模型尚处于“婴儿阶段”,但已展现出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巨大前景。“新疆油田持续推进地质勘探工作,而地震解释AI大模型能够作为传统勘探的智能辅助工具,提升勘探效率和精度。”龚仁彬说。

在新能源领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电力系统部解决方案总监陈晓明以《AI赋能,加速新能源场景数智化进程》为题,分享了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实践,为油气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跨界思路。“新疆油田拥有得天独厚的新能源资源禀赋和较为丰富的电力资源,是实现源网荷协同的理想区域。”陈晓明说,期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新疆油田公司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协同调度、数据治理等方向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化发展新范式。

新疆油田公司数智技术公司副总工程师段非在《新疆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建设工作汇报》中亮出“成绩单”:“当前,新疆油田公司近3万口生产井、3千余座站库均已实现物联网覆盖……”在详细阐述油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的思路、重点部署及未来规划中,他说:“华为、浪潮等企业在国产化架构及软件适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参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成熟技术在新疆油田开展测试应用。” 

当前,全球能源革命加速演进,氢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载体,正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氢能正式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6月,国家能源局启动了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政策机遇。

8月15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的压轴“大戏”—2025克拉玛依氢能及新能源产业学术交流会,首次完整呈现氢能产业化与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协同创新。

1758266058818.png

25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发布的47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志着中国能源装备完成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跃迁。这些突破性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展现了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从传统油气开采到新能源开发,从单一能源供应到综合能源服务,中国能源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技术革命。

会议以“氢能驱动变革 双碳引领未来”为主题,业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13位嘉宾先后作了精彩演讲,共同推动氢能及新能源产业领域合作交流。

克拉玛依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董爱华在致辞时介绍了克拉玛依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立足石油和天然气,推进“一主多元”产业发展,建设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2023年,克拉玛依市在全疆率先出台氢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成为自治区首批氢能产业示范区。克拉玛依市发挥上海产业援克机制优势,全面布局“风光制氢、石化用氢、氢电供能”产业链,目标建设“新疆氢能港”示范区,打造“中国西部氢都”城市名片。

董爱华说,氢能是助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他介绍,今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围绕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产业落地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氢能交通场景实现闭环。首座加氢站已于8月12日建成竣工,首批14辆氢能公交车已经到位;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氢气提纯加压项目正加快建设,预计9月建成,将为全市氢能交通场景提供稳定低价氢源;我们制定了加氢站规划,未来还将推动更多公交、重卡、公务用车、送班车等替换为氢能汽车,积极申报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二是氢能化工应用明确方向。围绕化工领域用绿氢替代灰氢,进一步完善光伏制氢项目方案,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同时,谋划以可持续航空燃料为主攻方向的绿色氢基能源产业,依托克拉玛依及其周边地区丰富的风光及生物质资源,打造国家级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三是氢能政策规划持续发力。克拉玛依正在编制氢能“十五五”规划,同时联合塔城地区、兵团第七师,申报国家氢能试点区域,在绿氢制取、绿色氢基能源、氢气输运、氢能交通等方向深度合作。

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广在题为《氢能产业发展情况》的演讲中,阐述了氢能产业的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谋划了绿氢技术攻关方向与应用场景蓝图。他表示:“克拉玛依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是发展氢能的理想之地。我们期待在技术研发、项目投资等方面与克拉玛依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克拉玛依先能科创重油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市先科院发展战略研究部专家胡胜在会上作了《从解构到异构的未来炼厂转型升级之路》的报告,报告指出,浆态床加氢解构技术较国外先进技术液收高22个百分点、气体和尾渣产率不到5%、无结焦。2024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技术”,2025年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十四项“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新技术”之一。未来炼厂延伸到井口,绿氢驱动超稠原油开采,为现场原位改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审定中心航油技术研究室主任曾萍围绕《可持续航空燃料行业发展与应用情况》,分享了可持续航空燃料行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原料工艺、适航审定与可持续认证等关键环节的最新进展,为克拉玛依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提供重要参考。

会上,成立了克拉玛依氢能产业咨询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克拉玛依市氢能产业规划体系,标志着克拉玛依氢能产业发展迈入科学规划、专家引领的新阶段。

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焰峰说:“非常荣幸受聘为克拉玛依氢能产业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将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克拉玛依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信依托上海产业援克机制的优势,沪克两地必将实现深度协同,共同将克拉玛依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氢能与新能源产业的标杆。”

围绕克拉玛依氢能及新能源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会议还开展了产业推介、产业合作签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此外,克拉玛依市联合多家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新疆可持续航空燃料战略合作倡议,助力区域能源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

聚焦技术交流与经验互鉴,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院长查理姆哈迈特·沙利耶夫认为,作为区域能源领域的“知识枢纽”,“我们将以此次展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互利合作,助力区域能源一体化进程。” 

当氢能的绿色脉搏与AI的智能神经在戈壁深处共振,克拉玛依正以“油城”为起点,书写着能源文明的迭代密码。从175MPa特高压装备到地震解释AI大模型,从风光制氢到数字油田,每个技术突破都是对“不可能三角”的智慧破解—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维持经济效益之间,中国方案正通过这场丝路能源对话,向世界输出可复制的转型智慧。正如古丝绸之路曾让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今日的能源新丝路,正让技术创新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强粘合剂。

据悉,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自2012年开始举办,已成功举办6届,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门类最全、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石油石化行业展会,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性行业盛会。克拉玛依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正以日益成熟的国际会展实力,向世界递交油城的闪亮名片。


点击下载PDF

20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5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