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收官之际,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通过构建碳资产价值管理体系,不仅实现3930万元的履约成本节约,更积累了232万吨碳资产战略储备,在经济效益与管理创新层面实现了双重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其碳配额储备量已占新疆区域控排企业总量的18%,这种区域市场话语权的建立,为企业参与未来碳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创新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在“双碳”目标倒逼下,传统炼化企业正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经营碳资产,而这一转变正在重构行业竞争逻辑。
从财务视角看,独山子石化的实践颠覆了碳配额作为成本项的固有认知。通过提前布局碳交易市场,企业以时间换空间的操作颇具战略眼光:采用“淡季建仓、旺季减持”的策略,在2022年二季度碳价58元/吨时增持50万吨配额,至2023年履约季均价89元/吨时部分减持,单笔操作收益率达53%。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与国际事业公司签订的框架协议,这种远期交易安排不仅锁定了200万元预期收益,更探索出集团内部碳资产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企业碳资产浮盈已达1264万元,这相当于传统业务中数十万吨成品油的边际利润。当碳资产开始持续贡献利润时,其财务属性已从“合规负担”质变为“价值载体”。
管理维度的创新同样具有示范意义。面对碳资产管理这一全新课题,企业用两个履约周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体系构建。技术层面,企业开发了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与ERP系统的实时对接,实现95%以上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较人工填报方式误差率降低12个百分点。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关键突破:首先是组织再造,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的业财融合机制,解决了碳数据流与资金流的协同问题;其次是制度创新,通过建立成本测算模型和风险管控框架,将原本碎片化的管理动作系统化;最后是人才储备,12名持证碳排放管理员的培养,标志着专业能力建设已步入正轨。这种系统化的管理升级,使得企业从“被动清缴”转向“主动运营”,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范式。
在社会效益层面,独山子石化的实践印证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其万元产值能耗的持续下降,通过实施裂解炉富氧燃烧改造等12项节能技术,综合能耗较基准年下降8.7%,年减少CO2排放26万吨,这些减排量通过碳市场变现后,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3.2年。这种将节能降碳改造转化为碳资产增值的闭环,实现了环保投入的经济价值变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显著改善了企业品牌形象——当公众看到传统能源企业不仅完成减排任务,还能通过碳交易获利时,对行业绿色转型的信任度自然提升。这种社会认同的积累,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无形资产。
独山子石化的探索给行业带来三点启示:其一,碳资产管理能力正在成为炼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参照欧盟碳市场经验,成熟阶段碳交易利润可占炼厂总利润的15%—20%,这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碳资产运营团队和价值评估体系;其二,碳市场预见性至关重要,需要将碳价波动纳入战略决策模型,把握市场窗口期;其三,绿色转型不是单点突破,必须通过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的系统重构形成合力。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碳价机制逐步完善、覆盖行业持续扩大,碳资产的价值发现功能将更加显著。那些及早构建碳资产管理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在合规层面掌握主动权,更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发优势。

42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