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碳赋新能资产增值与低碳转型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文汐 | 作者单位:

当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对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当国内碳配额价格从每吨48元攀升至82元,中国炼化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碳成本压力。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1.06亿元的履约成本仅是冰山一角,在“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全面纳入碳市场的背景下,碳资产管理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国家政策导向已清晰展现碳约束持续收紧的趋势。2023年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高耗能行业后,石化企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免费配额比例逐年递减,某央企测算显示其第二履约期缺口达675万吨;另一方面碳价持续攀升,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2030年前碳价可能突破200元/吨。这种政策组合拳倒逼企业重新审视碳资产价值—它不再只是履约工具,更是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值的战略资产。以某集团建立的364万吨碳储备为例,其在2022—2023年碳价波动中通过择机交易实现套利收益超3000万元。

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三重障碍。首先是数据基础薄弱,传统能源管理系统往往缺乏碳排放实时监测功能,某炼厂因计量偏差导致履约时意外出现5万吨缺口。其次是人才短板,既懂化工工艺又熟悉碳交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部分企业被迫以每小时2000元高价聘请外部顾问。最重要的是机制缺失,碳资产管理部门常沦为安环部门的附属机构,缺乏独立决策权。中石油设立双碳三新领导小组的实践表明,只有将碳管理提升至战略层级,才能有效统筹“六大基地”建设与碳资产运营。

碳资产价值创造存在三个关键路径。工艺优化方面,镇海炼化通过氢能替代使吨油碳排放下降14%,相当于每年产生20万吨碳减排收益。技术创新方面,齐鲁石化CCUS项目将捕集的CO2用于驱油,既获得碳汇收益又提高原油采收率。市场运作方面,上海石化通过预判政策走向,在2021年以均价42元/吨建立的碳储备,在2023年履约时价值已翻倍。这些案例证明,碳资产完全可以像原油库存一样成为利润增长点。

独山子石化的实践揭示了转型阵痛与机遇并存。其自备电厂履约数据显示,212万吨缺口对应的1.06亿元成本,相当于吨油成本增加4.5元。但辩证来看,这种压力正在催生创新动力:该公司正在探索将碳成本纳入装置经济技术评价体系,通过边际效益分析关停高碳效比装置。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碳约束正在重构企业投资逻辑,某乙烯项目因碳成本增加导致IRR下降2.3个百分点后,企业转而投资30万吨/年生物基材料项目。

碳资产管理的本质是生产方式革命。当欧盟碳价突破90欧元/吨时,巴斯夫通过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实现了整体减碳22%。中国炼化企业需要认识到,碳配额缺口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契机。建立包含数据监测、交易策略、风险对冲的完整管理体系,将帮助企业把碳约束转化为创新动能,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早行动者将获得制度红利与市场溢价的双重回报。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这种转型实践具有双重战略价值。对企业而言,它开辟了“第三利润源”,让碳资产与原油、成品油共同构成价值创造的三角支柱;对国家而言,它验证了市场机制推动减排的有效性,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

当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加入碳资产价值管理的探索,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交出的“碳赋新能”的亮眼答卷—3930万元履约成本节约与232万吨碳资产战略储备的双重突破,生动诠释了“减碳即增值”的转型逻辑。这一实践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碳资产化”的标杆样本,更昭示着绿色发展,正在从成本中心蜕变为价值引擎。

点击下载PDF

36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5年,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