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缘政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提速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首次跌破80%。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23年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2023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保持化石能源下降、非化石能源上升趋势。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首次跌破80%;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增长4.1%,亚太地区引领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一升一降,传统能源颓势尽显,正以不同节奏进入负增长时代。
与全球能源转型相呼应的是,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逐“绿”前行,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产业风头正劲、满弓劲发。今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5.85亿千瓦,同比增长2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2.9%,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发电装机总容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源变革大潮浩浩汤汤,不可阻挡。
从主导性能源转换历史上看,能源转换前后几十年,人类社会将开始经历能源革命的剧烈阵痛,大体持续三四十年,其间各类重大历史事件频发、强度不断增大。比如煤炭替代木柴成为主导性能源之前的50年(183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开始向其他西方国家拓展。在此后的40年内(1830—1870年),西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剧烈。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导性能源之前的50年(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在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创建起了基于油气的全新能源工业体系。而今,主导性能源转换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新旧能源有序接替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课题。
从发展角度看,能源低碳化转型是一个动态、波动的过程,但总体趋势是明确的—螺旋式上升。化石能源存在一个绝对量上限,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化石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了生态系统阈值范围,必将引发生态系统失衡,因而必须进行碳约束。这种约束实际上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尽管高碳经济以能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环境高污染为特征,其结果必然是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但碳排放既是一个物理现象,也是一项经济活动,涉及石油石化生产全链条、全过程,这就需要能源企业立足油气消费实际、能源各子系统关联性、具有强大外部约束条件的帕累托最优路径,以及转型过程中成本与效率等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探索。就是说,石油系统低碳转型的边界条件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即不应以牺牲经济合理发展和降低人民生活福祉为代价。
可见,石油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嬗变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而且与发展环境、配套投入及互补性产品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配套与支撑体系密切相关。如同生物群落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样,只有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促进产业发展与繁荣。重塑油气产业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吐故纳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出新能源、新业态、新技术、新企业。
处在新旧主体能源转换的当下,我国能源转型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实现油气被新能源跨越式替代。尽管全球能源转型已从量变进入质变的新阶段,但超越石油并不现实。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7.9%和8.4%,非化石能源占17.4%,煤炭占比超过50%。二是新能源存在行业壁垒且部分产业收益低,导致石油企业能源转型难度增大。我国石油公司以经营油气为主,商业模式成熟,项目内部收益率一般需在10%以上。对于新能源领域,技术储备和商业模式尚未做好准备。从产业转型潜力看,水能和核能属垄断性行业,市场较封闭且存在技术壁垒。风能和太阳能等长期由民企主导,市场竞争激烈,短期收益率低,仍属政策主导型产业。行业壁垒和盈利模式决定了石油企业向新能源转型仍存在较大阻力,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439
点击量
2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4.06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