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多能并举”保障千家万户取暖需求

作者:朱昌海,李文翎 | 作者单位:中新国际能源研究院

受新一轮强冷空气影响,连日来,寒潮、雨雪、大风纷纷来袭,多地气温“断崖式”下跌。气温骤降给能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煤炭行业加大增产保供,油气企业开足马力增产,发电企业应发尽发,清洁能源能用尽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在2023年1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超作出回应,入冬以来全国能源保供总体形势良好,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群众用能需要得到较好保障。

进入供暖季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日均发电量25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天然气供应充足,日均供应量1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

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26天。天然气储备能力较去年大幅提升,地下储气库、LNG储罐可动用气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李超介绍,目前全国用电用气需求处于历史高位。2023年12月17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2.42亿千瓦、用气量14.23亿立方米,分别比去年供暖季峰值高出8300万千瓦、1.08亿立方米,创下供暖季历史新高。

煤炭“压舱石”添民生温度

作为能源保障“压舱石”,当前煤炭行业加强生产管理,发挥数字化技术作用,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持续提升煤炭运力,全力保障冬季用煤需求。

位于山西大同的晋能控股集团塔山煤矿,随着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远程放煤一键启动,滚滚“乌金”被皮带输送至地面。目前,该矿年产能已提升至2500万吨,每天外运的煤炭可以装满8公里长的重载列车车厢。2023年1至10月,晋能控股集团电煤保供完成15299万吨,合同进度兑现率96%,为完成全年保供任务奠定了基础。

在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生产现场,十几台重型电铲与上百台200吨级以上自卸卡车等重型装备开足马力,爆破、采装、运输、排土等环节有条不紊,单日最高原煤产量突破11万吨。2023年以来,中国中煤累计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1.48亿吨,占自产动力煤比重超过90%,创历史新高。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矿区里,电铲昼夜不息、卡车轰鸣。截至2023年11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10月份以来累计生产煤炭8742.6万吨,同比增加140.4万吨,自产煤连续25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2023年11月15日,满载3322吨疆煤的列车在黄骅港接卸完毕。该列车是国家能源集团首列全程铁路集装箱运输专列,始发于新疆红沙泉站,经明水站和万水泉站转运至黄骅港,打通了疆煤外运又一新通道。“我们加强了与其他单位合作,构建以跨局循环列车为主体的疆煤运输模式,在加快车辆循环的同时,也保证了疆煤外运的规模化运输,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电煤库存量。”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本轮采暖季开启之前,多家煤电企业加紧推进煤炭储备工作,为冬季供电供热攒够“口粮”。

华电乌江公司坚持长协煤、市场煤“两手抓”,结合煤场库存、月度电量和机组运行方式,动态调整采购策略,保证燃料储备充足,机组稳发满发、应供尽供。严格采、制、化及燃煤接卸流程,提高来煤接卸效率,保障采暖季保供用煤。自2023年10月1日至11月19日,中国华电居民采暖供热量5241万吉焦,进入11月以来,供热量同比增长超11%。

image.png

中国华能做好电煤补库提库和资金保障落实,确保库存满足冬季运行要求,特别是京津冀、黑吉辽和云南等地区,千方百计拓宽煤源,确保燃料供应。自2023年10月1日至11月19日,中国华能居民采暖供热量近4400万吉焦,同比增加了约10%。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技术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能源集团重载铁路货车状态检修成套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已通过相关部门验收评审。重载铁路货车智能运维“状态修”可以使铁路货车全生命周期检修成本降低20%以上,列车固定编组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车辆运输周转时间压缩0.3天,为重载列车运输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助力能源保供。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自主研发“煤炭全流程一体化管控调度系统”,通过数字化、精细化、多维化的数据分析,使煤炭产、运、存、耗、销等数据在“一张图”上实时呈现,为生产经营提供精确高效的科学数据,提升生产效能。

一系列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33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加强煤炭生产监测调度,推动地方和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稳产增产。

“现阶段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尤其是在电力生产领域,全社会70%左右的发电量仍是煤电。从保障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的意义上,煤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压舱石’与‘基本盘’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

天然气量足价稳有“底气”

为保障民众温暖过冬,在相关部委部署下,油气行业正加大油气田增储上产力度,发挥储气库调峰应急作用,多方筹措进口LNG(液化天然气)资源,发挥“全国一张网”优势,为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夯实“底气”。

主力油气田加大增储上产。在西北,塔里木油田2023年已生产天然气超296亿立方米,日产量超9600万立方米,每天向下游供气量超9400万立方米,其中,超1392亿立方米天然气从克拉2气田通过西气东输管网送至下游千家万户。在西南,2023年12月11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首口开发水平井—焦页6—2HF井累计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目前,涪陵页岩气田累计天然气产量已突破620亿立方米,为长江经济带沿线6省2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送去清洁能源。在海上,2023年12月12日,我国渤海首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渤中19—6气田日产天然气首次突破100万立方米,该气田已累计供气超6亿立方米,保障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清洁能源供应。

各大储气库应采尽采。当前,作为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主力调峰储气库之一,辽河油田储气库群提前做好储气库注采、调峰等各项工作,确保天然气保供工作按表运行,实现“有令即采”。截至2023年11月底,该储气库群日产量为2500万立方米。2023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优化接收站、管网和储气库“一体化”协同运营,提升资源入网量,与管网相连的18座储气库应注尽注,最大采气入网能力达2亿立方米/天,较上年增加11%,金坛储气库等三座储气库储气量创历史新高。

多方筹措进口LNG资源。中国石油所属河北唐山、江苏如东两座LNG接收站协调船期,优化LNG库存,开启最高外输量,单日冲峰外输量均可达3900万立方米以上。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已累计接卸36船LNG,接卸总量约35亿立方米,为2023—2024年采暖季天然气备足“底气”。国家管网集团统筹安排7座LNG接收站超100个窗口期,维持罐存合理高位运行,确保“接得进船、储得下液、输得出气”。

发挥“全国一张网”优势。2023年12月2日,正值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4周年,该管道累计输气量突破500亿立方米,大幅提升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2023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通过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设施扩容“双管齐下”,提升冲峰能力。本轮供暖季,进入天然气管网输送的天然气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全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实际资源入网能力达9.9亿立方米/日,保障高峰时段顶峰供应充足。

“当前,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各类储气设施入冬前应储尽储,天然气合同实现全覆盖,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下一步,将协调上游供气企业加大增储上产力度,管网企业加强管道运输保障,尽可能强化冬季资源供应保障。加强天然气统筹调度,保障供暖季高峰用气需要。持续督促严格执行天然气合同,保障供用气秩序稳定。

清洁能源让百姓尽享“绿色暖冬”

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落地实施,每年下达清洁取暖改造计划,将清洁取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以内蒙古为例,2021至2022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共可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8亿元。2022年起,内蒙古设立清洁取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清洁取暖项目实施。2023年,中央和内蒙古财政共投入改造资金14.23亿元,累计完成上述四地清洁取暖改造21.26万户。

image.png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已有3700多万户居民实现了散煤替代,告别了“续煤掏灰”的繁琐和“烟熏火燎”的闹心,实现了清洁供暖。在政策指引下,多家能源企业在多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核能、地热能、风电、光伏等清洁供暖方式正加速步入寻常百姓家。

核能供暖迎来新进展。2023年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该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再次刷新了单台核电机组最大居民供暖面积纪录,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海阳和乳山两市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

地热供暖日益受到青睐。本轮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11个省市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地热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除北京外,中国石油地热供暖项目已经拓展到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10余个省,2023年新增11个地热供暖项目同批“入列”全国冬供方阵。截至目前,中国石油2023年新拓展地热供暖市场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投运地热供暖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计划到2023年底再投运地热供暖项目20个。

风电和光伏供暖已经进入更多家庭。“没想到吹了一辈子的山风,现在也可以供暖了,室温平均可达到24.5摄氏度。”家住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的刘晓斌高兴地说。“温暖”的背后,是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扎鲁特旗供热站源源不断地将扎鲁特旗风电场的“热量”送至1.2万户家中。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小寺沟镇,当地百姓用上了国家电投推出的“分布式光伏+电取暖”用能模式。村民在家中安装电采暖设备的同时加装了屋顶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优先供给村民取暖,多余电能送至电网。该项目每年贡献绿色电力约900万千瓦时,为小寺沟镇1656户村民额外增加超99万元的清洁取暖补贴收入。

“清洁取暖工作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大气环境、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表示,下一步,要按照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原则,重点扩大区域小管网集中蓄热取暖,推广蓄热取暖和余热供暖、相变储热等新型高效清洁取暖技术。利用弃风弃光电量,建设大型风电光伏供暖基地,发展“可再生能源+蓄热电锅炉”供暖,拓展电供暖市场,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点击下载PDF

443

点击量

0

下载量

202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