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油企注入新动能

作者:冯保国 丁泉 戚振忠 |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1704770134323.png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明确将稳油增气和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作为基础,将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抓手,将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措施。这为油气企业进一步聚焦油气主业,在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巩固国家能2023.5源安全基础的同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最新政策支持,也有助于减轻全球能源转型环境下所带来的发展新能源业务的焦虑感和危机感。

一、行动方案有效针对新能源发展痛点

总体上看,行动方案有效针对了新能源发展投资大、基础设施不足、消纳难、间歇性强和土地依赖性强等痛点。通过与油气勘探开发业务融合互动则有助于消除这些痛点。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分布式与集中式因需制宜、发电成本竞争力强、运营维护成本低等优势。行动方案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将提升油气业务电气化水平作为促进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实现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针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明确与海上风电建设统筹推进,周边区域新能源建设优先由油气开发企业统筹实施,实行岸电与海上风电联动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将油气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替代作为重要抓手,以新能源电力替代勘探开发自用石油和天然气,将减少的油气自耗量转化为可供出售的商品量,提高商品供应量,挖掘稳油增气潜力。

三是将融合发展作为促进老油区、老油田实现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打造新业务增长点和缓解开发成本上升的矛盾,提升自我解困能力。

四是将建设低碳或零碳油气田示范工程作为重要抓手,探索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向清洁低碳转型的有力支撑,促进实现“双碳”目标。

五是将政策保障作为重要抓手,明确将油气业务融合发展的新能源项目优先列入各级能源发展规划,实施整体办理备案手续提高备案效率,大力推进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攻关和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产能配套项目。

这五个方面的特点有效针对了新能源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一是突出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分布式优势,通过与油气田联建协同实行就地消纳,着重解决新能源消纳难的矛盾。二是将新能源上网消纳对公共电网系统基础设施的严重依赖,转变为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同步建设的油区或作业区内部区域性电网基础设施,着重解决新能源上网难的矛盾。三是充分利用油气田生产的特点,以满足单井生产需求为基础,建设单井模式风电、光电及向匹配的储能设施,着重解决大规模储能设施建设面临的技术和运营矛盾。四是以稀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为手段,通过油区或作业区的集中统筹规划与建设,实行地上与地下能源资源联合生产和整体综合性开发,着重解决新能源对土地资源具有较强依赖性的矛盾。

二、行动方案有效解决油企发展新能源痛点

在全球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大环境下,油气企业要平衡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如何平衡好保障油气供应与发展新能源的关系。无论是能源转型,还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都具有长期性。但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需求则具有现实性。也就是说,在新能源发展成为主体能源的过程中,油气企业依然承担着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职责,使能源安全、能源成本和能源绿色生产的“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始终处于现实性最优化的状态。行动方案所提出的融合发展路径,使油气企业可以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推进转变生产方式和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不必采取欧洲国际石油公司彻底推进向综合能源转型的方式,避免过分追求新能源发展的快节奏和规模增长。

二是如何平衡好短期投资回报和长期投资回报的关系。逐利性是资本市场的最根本特征。鉴于新能源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较为突出,一般地,其投资回报率经常低于油气投资回报率。油气企业加大新能源业务投资,将拉低公司整体投资回报率水平,面临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压力。如何平衡好长短期投资回报的关系,做好公司市值管理,满足投资者对回报率的追求,使油气公司面临较大的资本市场压力。通过实施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和良性活动,可以发挥新能源发电的低成本优势服务于油气生产,而通过油区或作业区统筹规划可以降低新能源项目建设成本,有助于油气企业实现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为投资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image.png

三是如何平衡好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新能源作为油气企业的新兴业务,采取了设立独立部门进行运作的方式。一方面,需要依托油气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在油气业务投资与新能源投资之间做出资本配置决策,一定程度上存在争夺企业有限经济资源的矛盾;另一方面,新能源业务需要外拓市场以实现生产电力等产品的对外销售,而风电和光电的间歇性特征,以及生产的规模性,决定了其在电力等外部市场的议价能力,进而影响到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采取融合发展的模式,可以依据油气勘探开发需求科学匹配新能源发展规模,将必须依赖的外部市场转变为内部市场,降低新能源产品市场开发成本。同时,通过生产统一调度协调,实行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运行,减少新能源业务间隙性的影响。

四是如何平衡好老油区老企业与新油区新企业的关系。油气企业对储量资源依赖性强,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采出率的不断提升,必将面临储量下降,直至枯竭,不能进行经济性开发。因此,在新油区新企业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老油区老企业支援的办法,以及通过建立油气资源内部流转模式,由老企业参与新油区开发的模式,需要对大量人员进行动迁和实施异地作业,对员工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使安全生产面临新的风险。按照下发的行动方案,老油区老企业可以在原有作业区内通过开发新能源实现转型发展,并通过与油气业务协同发展,使老油区具有新的经济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新油区在新建时就采取与新能源协同的方式,使作业区能源资源得到立体化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image.png

三、行动方案有效激发油企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行动方案的出台,对中国油气企业正确处理好所面临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油企可以走出与欧洲国际石油公司不同的转型发展路径,不对新能源业务另起炉灶和开展独立运营,而是坚持突出保障油气供应为核心,围绕油气增储上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新能源的分布式、低成本和低碳、零碳优势,探寻油区或作业区能源资源整体性综合开发利用之路。中国油企将以传统油气业务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基本路径,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为履行保障能源安全责任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向低碳能源转型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中国政府制定发布了鼓励非化石能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按照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由1980年的4%提至2022年的17.4%。特别是2011年以来,基本保持了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提升了能源保障能力,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支撑。但是,煤炭占比依然高达56.2%。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应成为最优先替代的能源品种,石油和天然气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化工工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原材料属性,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于70%和40%,供应稳定性和采购成本易于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特别重要油气资源国或地区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提升国内油气生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包括增加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增强储量基础,加强产能建设,具备保持产量稳定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则包括油气企业内部挖潜,提升油气商品供应量。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发新能源项目,与油气生产实施联动和协同作业,提升油气生产作业电气化率,将油气生产所依赖的能源由消耗自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转变为新能源所生产的电力,将节约的油气自耗量转化为可供出售的商品供应量,增加有效供给。

其次,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油企既是能源生产者,又是能源消费者,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沿着降低碳排放的路径转变生产方式是油企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油企将加快清洁替代、提升油气作业和生产的电气化水平作为重要突破口。但是,油气作业区大多分布范围广且地区偏远,电力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而炼厂及化工企业则面临与其他用户争夺电力供应的矛盾,电从哪里来,是油气企业提升电气化水平除技术与生产工艺阻碍外所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另一方面,油企作业区具有优质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资源,通过与油田及炼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等,可以充分利用风电、光电所具有的分布式特点和低成本优势,增强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推进风能、太阳能地上能源资源与油气、地热地下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同属地下能源资源的油气和地热的同步协同开发,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同时降低油气生产的碳排放强度。与此同时,油气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作业区的自然环境和新能源资源禀赋特点,从加快低碳、零碳油气作业示范区建设入手,探索建设绿色作业区、绿色油气田,直至绿色企业的方式、路径和经验,使绿色低碳发展由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

再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与煤炭、金属矿产等资源型行业的企业一样,油企发展表现出对油气资源的强依赖。但是,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由储量转变为产量,资源总有枯竭之时,企业也难逃陷入持续亏损,甚至关闭的命运。因此,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寻求新的可用资源,推动业务成功转型发展,成为资源型企业的必由之路。

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恰恰为老油区、老油气企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比如,百年历史的玉门油田建设的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投产运行;兰州石化通过天然气制乙烯项目推进向新材料制造转型发展。通过向新能源业务转型,一方面,可以使老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新能源与油气业务的融合协同作用,在降低油气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同时,降低油气生产成本,进而增强对低效油气储量,特别是边际效益油气储量的动用能力,提升油气供应能力和盈利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同时,老油田转型发展模式,也将为处于开发期的油气田和企业新能源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公开招聘选聘,以及主要面向内部做好生产操作人员和维修维护人员的集中统一培训和调配,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油气业务、又懂新能源业务的综合型生产调度管理人才,打造满足业务融合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打牢融合发展的基础。

image.png

总之,行动方案有效针对了新能源发展和油企发展新能源业务的痛点,为油气企业坚持聚焦油气主业,坚持能源资源系统性开发,坚持新老能源统筹协同运营,围绕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新能源业务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这将有助于中国油气企业有别于欧洲国际石油公司,构建中国特色发展新格局,统筹处理好“能源不可能三角”,平衡好保障能源安全与发展新能源、短期投资回报与长期投资回报,以及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新老油区可持续发展四对关系,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目标,以融合发展为驱动力,以发展新能源促进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手段,推动能源科技系统性创新,改变对碳依赖的传统发展路径,推进新老能源融合发展,建立低碳业务链和价值链,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实现“双碳”目标。


点击下载PDF

427

点击量

1

下载量

2023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5
单月刊,1984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杂志订购热线

010-62067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