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北部,1959年发现,1960年投入开发,由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52个油气田组成,含油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4亿吨,生产原油23.9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元,为维护国家石油供给安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油田现有二级单位54个,员工21.3万人,资产总额3729亿元,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化工生产等业务。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作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庆油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力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实现生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大型油气田企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与实践形成背景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履行国有企业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大庆油田既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的消耗大户,作为中央企业,对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减少土地破坏、推进生态修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探索和推广先进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模式和工艺技术,努力以最小的土地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油气生产,更好发挥大庆油田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促进依法合规经营,提升油田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国家正在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近年来的禁入区域越来越多,用地报批所需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资源越来越少,表土剥离、土地复垦等要求越来越高,踏勘论证、公告听证等环节越来越多,国土督察、审计巡视等管控越来越严,企业依法合规取得临时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当前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情况下,即使占用1平方米永久基本农田,也需要自然资源部预审,国务院审批,唯有眼睛向内,深入挖掘节约集约用地的技术潜力,努力盘活存量土地的资源潜力,少占土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消除用地风险。
(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落实公司提质增效要求的重要举措
国家在加强用地管控的同时,采用经济杠杆来抑制粗放用地。在新增用地方面,国家通过提高临时占地和永久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以及生态修复标准等方式,持续抬高土地取得成本。在存量土地方面,提高土地使用税费标准,规范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倒逼土地使用权人释放存量土地。近年来,大庆油田用地成本和保有成本占项目总投资成本的比例逐年加大,无论是土地保有成本,还是土地取得价格,都呈现上升趋势,如在保有方面,每年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已经突破40亿元,如在新增用地取得方面,大庆市、哈尔滨市等多个地方政府已再次上调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在大庆市区,最低标准由64.3元/平方米调至67.9元/平方米,上调了5.6个百分点;最高标准由112.2元/平方米调至113.3元/平方米,上调了0.98个百分点;平均由88.25元/平方米调至90.6元/平方米,上调了2.66个百分点,对公司资产结构、资本结构,以及生产经营产生极大影响。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重要抓手,树立“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把新增项目用地所占的投资比例降下来,把低效负效存量土地的持有成本消除掉,为遏制公司效益下滑、打赢效益实现保卫战贡献土地力量。
二、大型油气田企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与实践内涵及主要做法
大型油气田企业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与实践内涵实质,是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油气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机结合,实行“六精”管理,按照“空间优化、规模管控、集约集聚、功能凸显、盘活处置、综合整治、监管保护”原则,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形成“舆论引导、技术支撑、联合推动”的立体框架体系;以绿色节约理念引导绿色节约行为,以绿色技术支撑资源保护,以全面治理实现生态修复,重“惜”地、严“护”地、促“省”地、控“用”地,实“治”地、强“管”地,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闭环管理模式;从理念、源头、技术、过程、绿色和机制等六个维度着眼,全方位动员、全链条推动、全角度优化、全范畴挖潜、全领域覆盖、全流程保障,以“组合拳”形式,以制度约束行为,以行为推动执行,以执行强化效果,以效果促进规范,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最大程度发挥有限土地承载力,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主要做法如下:
(一)聚力理念培养,精心营造重“惜”地,着力构建全面节地的思维体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多种途径培育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理念,根植节约集约绿色思想,最终变成行动自觉。
1.发挥舆论作用,在正向上引导。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加深认知和理解。一是强化政策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强化宣传动员,做到靶向发力。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对国家和油田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进行广泛动员和深入解读,提高实效性。通过全面系统地宣贯,营造了全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浓厚氛围。
2.发挥杠杆作用,在反向上倒逼。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采取算账方式倒逼落实。一是算经济账,以“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为遵循,通过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创效,如每节约1平方米的耕地,就少缴纳耕地占用税37.5元,少发生耕地占补平衡费用21元,少支付土地补偿费用67.9元,少支付青苗补偿费用3.05元,通过积少成多,价值贡献作用巨大。二是算效率账,由于油田生产用地位置分散,涉及到十几个市县的近百个乡镇、数百个村屯,通过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减少了业务点源和工作量,减轻了工作强度,有利于加快用地手续办理进度。三是算生态账,油气开发建设占用自然资源类型较多,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减少对耕地、湿地等的损毁和破坏,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3.发挥带动作用,在方式上强化。坚持结果导向,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通过积极措施进行强化。一是公司领导推动部署,大庆油田主要领导一直十分关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明确要求要增强节约意识,节约土地,严控占用。
(二)聚力源头管控,精准统筹严“护”地,着力构建全面节地的预防体系
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措施,是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目标实现的保证;要从源头做起,抓好统筹预防和存量利用。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定方向。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采取“1+3”方式,在《大庆油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拓展形成了《大庆油田动拆迁三年滚动规划》《大庆油田土地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庆油田生态(绿色矿山)建设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体现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本质属性,通过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和防治结合,依托油气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地上服从地下、地下兼顾地上”的原则,确定土地保护范围,形成“一张蓝图”,部署安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可行措施,谋划土地整理、地貌治理、土质改良以及还绿途径和方法,建立起资源节约保护的新格局。
2.坚持选址优化,科学布局促节约。强化项目选址管理,对照项目用地规划图,详细了解现有可利用土地面积,综合比较拟选址现场地势地貌、区位交通、周边环境等用地情况,因势利导,确定最佳用地方案,能占用未利用地的,不占耕地、草地和林地;合理安排工艺和设备布置,减少非必要的预留空间,压缩建筑平面,尽量避免产生三角地、死角地及短垄地,规避占用高价地块、高价建构(筑)物及农作物;规划道路时,与农田基本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大车道及乡间便道,沿着大车道及乡间便道布置井排道路、通井路,不片面追求线型顺直,道路尽量顺垄布设,通过设置错车道、减少路基宽度,减少道路占地。第一采油厂萨中一区产能区块建设项目,通过优化选址,减少占地面积83.5公顷,节省建构(筑)物补偿费用1900万元。
3.坚持保护优先,强化预防控扰动。采取“因地施策、一地一策”措施,降低对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损毁程度,一是防止土地压损,在翻浆期、雨季,通过铺设钢板路和自建板排设施,加大对车辆通行区域的保护,单次利用源头已有设施,可减轻对15.68公顷土地的损毁破坏;二是防止土壤污染,在钻井、压裂、酸化、修井等井下作业期间,铺设防渗布,减少油污落地的几率;推行泥浆不落地新工艺技术,将每年近5000个分散点源集中固化处理;三是防止表土流失,强化对黑土地的保护,在管线开挖期间,实行表土剥离,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别回填,降低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扰动和破坏。
4.坚持存量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托油田已取得的存量建设用地,开展低效利用区域全面清理排查,分类登记,逐块分析。以保障油田生产自用为中心,兼顾外部使用为突破,凡是能够整合利用,能够挖潜增效的地块,及时提供满足使用需要,通过“消化一批”,加大地面井站已报废场地的再利用力度,推进低效土地再利用,提高容积率和利用系数;加强与政府及外部单位的沟通联系,实时掌握土地需求动向,对需要占用油田土地的,积极支持利用存量土地,同时,探索土地租用的新路径和实现方式,通过“盘活一批”,加大低效无效土地处置和利用力度,合理缩减存量土地总量,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十三五”以来,累计永久使用自有土地1534公顷,临时使用自有土地12252公顷,对外处置土地487.66公顷,促进土地资产结构更加合理,以组合拳的方式,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向双轴方向发展。
(三)聚力技术支撑,精细应用促“省”地,着力构建全面节地的措施体系
土地资源有限,科学利用无限,紧紧抓住站场用地的“牛鼻子”,借助绿色、环保和信息技术手段,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落到实处。
1.依托定向钻井技术,提高井场节地效能。利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最先进的定向井、水平井等绿色环保钻井新技术,规避森林、沼泽、湖泊等复杂地形地貌,采用“以斜为主”或“一直多斜”的方式,建设丛式井组。一般情况下,一个平台可打5—6口井,每增加1口油井,可节约永久占地1000平方米,每增加1口注水井,可节约占地400平方米;每增加1口井,可节约井场临时用地8000平方米。因丛式井场位置集中,可以共用通井路、管线、供电线路等设施,减少了配套工程建设用地。第九采油厂龙西地区塔21—4区块产能工程,将163口油井分布于31座丛式井平台,减少井场132座,配套少建管道32.6千米、道路26.4千米,节约永久用地31.68公顷,节约临时用地144.88公顷。“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丛式井场3365座,节约永久用地664公顷,节约临时用地3663公顷。
2.依托集成地面工艺,提高场站节地效能。坚持“少建站、建大站”的思想,在地形地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合理优化总体布局,将不同功能的站场尽量合并建设,集成为“多岗联合、多站合一”的建大站模式,控制土地占用规模;盘活优化已建设施产能,就近挂接老系统,应用一体化集成装置等新工艺,合并建设工艺管廊带,控制占地面积。如第五采油厂聚杏IV—1联合站是集转油放水站、聚驱深度污水处理站、注水站、曝氧站、变电站、综合楼等设施于一体的实行生产管理集中监控、供变电所无人值守的“六站合一”多功能自动化站场,节约土地23200平方米,节约比例达到33.04%;第七采油厂将206口新建油水井就近挂接老系统,少建10个阀组间,节约土地16400平方米;第九采油厂应用加热增压一体化集成装置,单套装置占地375平方米,与常规站场比较,减少占地面积90%。
3.依托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协同节地效能。推进“数字土地”建设,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完成844.4平方千米1∶500正射影像图13512幅,1009.2平方千米1∶2000正射影像图1011幅,制作20.9平方千米城市三维模型2742个;依托全国第二次、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契机,开展土地资源详查,全面掌握油田土地现状,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将10万口油(气、水)井、1.12万座场站、2万条管线等地上、地下设施与土地位置进行立体匹配;开发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张图”管地,通过规划红线图、生态红线图、土地宗地图等多图叠加,促进土地空间配置格局的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第一采油厂东部过渡带产能建设项目,依托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比对优化,少砍伐树木8059株,年可促进多吸收二氧化碳2353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聚力过程管理,精确把握控“用”地,着力构建全面节地的管制体系
以规模控制和行为培养为抓手,通过强化过程管理,提升节约集约用地的质量。
1.强化标准强制应用,控制用地规模。坚决贯彻国家土地用途管制要求,严格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规定,在国家《石油天然气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基础上,细化大庆油田用地标准,并以企业标准形式出台《大庆油(气)田建设用地规范》,相较国家标准,大庆油田制定的企业标准更加严格,如井场用地标准,由1500平方米下降到1200平方米,比国家标准低20%。
2.强化现场用地约束,培养用地行为。采取立体化的用地管控模式,规范各方利用土地资源行为。一是抓住手续办理关键,减少征占点源。统筹生产建设工序管理,将钻井、测井、固井、固化、射孔、试油、压裂、地面工程建设等工序用地,归并到建设单位负责管理,统一办理征地手续,不同单位按照施工顺序,在临时用地期限内,共同使用同一地块的土地,规避不同工序各自征地多占地情况出现,平均单井临时占地由13722平方米降到10496平方米,节约用地3226平方米,节约比例达23.51%。二是抓住合同约束关键,明确责任义务。三是抓住经济效益关键,强化行为规范。在项目用地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和检查结果,严格兑现约定事项,发生违约情况的,由责任方承担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培养文明用地行为,控制超范围使用。“十三五”期间,累计签订施工用地合同3200份,开展用地现场检查172次,纠正超出用地界线范围行为28个,文明规范用地见到明显效果。
(五)聚力生态绿色,精深修复实“治”地,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的建设体系
树立保护好就是节约的思想,牢牢把握生态修复对优化土地布局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1.坚持一体统筹,优化实施方式。统筹钻井和地面工程、主体工程和土地复垦、治理修复和政府验收等环节的衔接,按照“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模式,化土地整治方案设计,根据土壤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整治方向,依托油田土地上已建道路、水渠等设施,优化山、水、田、林、湖、村等土地综合整治内容,实现“一区域一方案,一品种一配方”,严把设计方案审查、整治材料和现场施工“三道关口”,筛选比对换填土壤,优选栽植品种,提高土地整治修复质量,实现闭环全周期管理,最大程度发挥一体化治理的效能。
2.坚持二标融合,优化实施内容。深化土地复垦建设标准、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研究,结合现场管理实际,将两个标准融合为一套体系进行实施,强化做实前期工作,立足于存量和增量两大范畴领域,科学分析整治潜力,组织开展油田土地现状普查,全面掌握资源本底条件,详查现存地面违章建筑,进行整治类型分区,按照“先易后难、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原则,注重过程控制,依靠已制定的土地整治修复方案,通过滚动治理修复,努力实现“边开采、边保护、边治理”,与油气资源滚动开发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了土地整治修复开展的针对性,规避了重复实施、多头建设问题。实施湖泊清淤积土工程,积极利用建筑残土,“十三五”期间,累计解决油田产能建设土方需求2401万立方米,减少土地占用及损毁面积961公顷。
3.坚持三方协同,优化实施路径。建立了油田所属单位、施工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的运行机制,由“面”到“点”,把准关键环节,理顺了工作运行流程,所属单位提需求,施工企业搞治理,政府部门帮落实,做到“三力”合一。通过持续推进,累计打造了马鞍山、老虎山等6个土地整治示范区,整治修复土地22.4平方千米,将原来分散土地连接成片,有效改变过去“脏、乱、差”状况,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安全风险隐患点源,累计义务植树346.81万株,在长垣油田主力油区以西及西北部形成两个集中连片的生态区块,其中马鞍山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成为集苗木培育、展销和公益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整理出可耕种土地46.3公顷。
4.坚持四级控制,优化实施质量。严格对照土地复垦和绿色矿山验收标准,以企业验收达标、政府部门验收合格、被占地农民复核满意为初衷,通过强化方案质量、提升设计质量、严格实施质量、确保验收质量的四级管控,高质量完成土地复垦整治任务,呼伦贝尔分公司累计治理损毁土地862公顷,顺利通过地方政府验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动态修复,还美丽草原以绿色。
(六)聚力机制建设,精益推进强“管”地,着力构建全面节地的保障体系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管理目标,需要建立保障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确保执行效果,从建立组织机构、优化业务职能、完善管理办法和强化激励考核等方面入手,保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各项措施落地。
1.健全组织机构,确保高效运行。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在纵向上强化推动力。大庆油田对土地资源实行公司、厂、矿、队四级管理模式,总部设立专业部室,归口管理土地资源业务,避免多头指挥;厂级设在基建工程管理部门,强化服务油气资源开发生产建设的协同能力;矿(大队)设立专职土地员,强化解决一线问题机动性和灵活性;基层小队以井、站、路等为基点负责日常管理,层层落实管理责任。二是形成联合团队,在横向上确保执行力。通过强化职能部门专业推动,组织勘探、开发、规划、设计、土地、基建等部门,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共同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相比于单边作战,多元作战模式作用更明显,整体效果更佳。
2.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措施到位。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章,是推进企业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关键要素。为了使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管理目标,大庆油田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长效机制,建立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土地管理办法》为纲,配套出台了《土地复垦管理办法》《土地租用管理办法》《土地监管办法》和《产能用地实施细则》等4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土地对外处置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强化土地监管责任的通知》等2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项目建设对土地占用、土地监管、修复治理和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制度体系,体现制度的层次性,增强制度的操作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确保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整个工作环节无缝衔接,通过逐级落实责任,实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有效保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各项措施落地。
3.强化考核激励,确保目标实现。“十三五”期间,累计评选先进单位52个次,评选先进个人335人次,通过开展检查和考核,严格奖惩评比,极大调动了赶先进、学先进的积极性,促进油田上下形成“谈节约、少用地,讲集约、多创效”的良性发展氛围。
三、大型油气田企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与实践实施效果
(一)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模式
通过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实践,大庆油田节约集约理念更加巩固,由过去“跑马占荒”“摊大饼”的单一粗放利用,向“见缝插针”“搭积木”高效复合利用方式转变;通过建立一整套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体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成效更加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8628公顷,其中,节约永久用地1782公顷,节约临时用地6846公顷,减少占用耕地达3603公顷,减少占用草原1763公顷,减少占用林地230公顷,为保证国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成效显著,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节约集约用地先进集体。
(二)形成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效益增长点
通过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实践,在青苗补偿标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各种税费等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大庆油田在土地管理方面找到了一条方式可行、措施可控、效益可观的生产经营控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从源头到终端,实现了全方位保护,做到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激活了企业发展的内动力,形成了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体系,打造成为能够支撑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效益增长点,“省一分钱比赚一分容易”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4.9亿元,其中节约补偿成本6.33亿元,创造效益6.68亿元,节省土地恢复治理费用4.31亿元,提高油田自有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补偿费用7.58亿元,大庆油田实现稳健发展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三)打造了绿色低碳可持续优美矿区生态环境
通过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实践,大庆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更加坚实。采取土地整治、矿山复绿、植被修复和建设碳中和林等生态修复措施,“十三五”期间,大庆油田建成各类绿地面积由10023公顷增加到11176公顷,提高了11.5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由19.98%增加到21.92%,提高了1.94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6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平方米;累计义务植树346.81万株,在长垣油田主力油区以西及西北部形成“银浪—创业城—四十四号泡”“庆新—老虎山—长龙湖”两个集中连片的生态区块,实现了由分散、零星、易损耗转到集中、连片、成规模的“华丽转身”,成为油田矿区的生态屏障,大庆油田喇萨杏油田绿色矿山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按照多树种、分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建设碳中和林,取得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碳中和证明书》,成为中国石油首家开展碳中和项目建设的企业,以生态引领创造油田“绿色未来”。
成果其他创造人:冯慧影白春飞高洁郑林马光明林永庆房春阳王旸

559
点击量
1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3.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