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煤层气产业加快从资源开采向技术驱动转型。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分公司(简称分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在工匠人才建设的制度化、平台化、体系化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适合企业发展、满足员工成长成才的创新之路,为煤层气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能。
一、制度化引领:构建“七有模式”创新生态圈
分公司坚持工匠定位重构、培养模式重构、价值实现重构,实现“操作工”到“创新主体”的跨越、“单点培训”到“生态化成长”的转变、“技能输出”到“创新策源”的升级,全面助力煤层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构建多维度考评体系。系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程,深入推进操作员工技能晋级计划、创新创效能力提升计划,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文件12个,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年度考核积分标准》从“技能攻关”单一维度转变为“技能攻关+传授技艺+成果获奖+所获荣誉”多维度综合考量,规范形成了基层创新“有队伍、有资金、有制度、有项目、有管理、有考核、有成果”的“七有”模式,实现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负责、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广大员工踊跃参与的基层创新工作体系。

二是构建课题制攻坚机制。按季度召开创新工作室推进会,协调解决技师在创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始终把生产难点作为创新重点,围绕影响煤层气集输工艺、排采运行方式等瓶颈问题,通过专家点题、问卷征题、专项立题,设立16项技改革新课题,实现“生产问题—创新课题—效益增量”的精准转化。
三是构建职业发展双通道。完善人才进阶式晋升通道,打通操作技能人员横向“聘干”转化机制。在不断规范、优化评选标准和机制的基础上,为工匠人才提供全方位待遇保障,充分激发操作人员干事创业热情。2024年,先后有10名操作员工转为管理岗,让更多工匠人才有“面子”有“里子”。
二、平台化运行:打造“产教评用”一体化培养链
实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效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员工素质提升通道。
一是打造建设“工作室”平台。注重员工技能培养基础建设,为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霍洪涛创新工作室投入建设资金30余万元,建成“理论+实训”基地,以其为创新教育阵地,实施差异化培养,重点突出“实践”赋能,开设技师大讲堂和现场大练兵,通过室内授课强化操作员工融入式理论学习,现场练兵强化操作员工沉浸式实践体验,充分发挥了人才集聚与培养作用。霍洪涛于2024年获得国务院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2025年,员工先后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山西省能源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二是创新完善“师带徒”平台。健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建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机制,开展“技师+夜校培训、选手+赛前练兵、员工+岗位练兵”的三级培训,根据自主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实行“传、帮、带”,形成“专家带技师—技师带骨干—骨干带新人”的技能传承网络,培养周期缩短40%。
三是积极构建“竞赛式”平台。以劳动竞赛为抓手,创新形成“搭建平台、建立机制、表彰奖励、成果推广”的竞赛活动管理规范,打造竞赛“云平台”,确保竞赛过程透明化、竞赛成果可视化。通过VR井场模拟、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实现技能比武“全场景覆盖”,着重在技能大赛中锻造“技能专家、首席技师为领军,高级技师、技师为骨干,中级工为主体”的高技能员工队伍。目前,分公司已培养集团公司采气技能专家1人,企业技能专家3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28人。
三、体系化推进:建立“五步转化”成果应用网
该分公司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目的,构建体系化转化模式,建立“生产难题库—创新项目库—成果应用库”三库联动机制,一体推进成果应用转化。
一是构建合力推进格局。创新建立三级展示网格,以创新平台展示全员技能、合理化建议展示全员智慧、外部平台展示员工实力,推动形成“人人皆可创新、全员开展创新、改善就是创新”的浓厚氛围。2024年度征集合理化建议成果66项,班组创新创效项目6项,职工创新成果申报1项。获油田公司合理化建议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创新工作室《低压煤层气管道排液难题》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竞赛金牌。
二是施行分步推进模式。以“项目筛选、技术论证、分类提升、需求统计、推广实施”五步推进,完善从项目筛选、项目孵化到项目推进、项目评价完整的工作链条,实现工作的闭环管理。以项目凸显培训效果,以创新检验技术能力,所承担的一线生产课题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人才创新基金项目立项。
三是采取分级转化应用。按照“广适性”成果油田公司推、“区域性”成果分公司推、“针对性”成果现场推三个层次合理实施,全面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近年来,1项成果获得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获得河北省创新大赛二等奖。
四、智能化赋能:构建“数智+工匠”融合发展新生态
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工匠人才培养全流程,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升级、文化赋能,打造“技术迭代—能力跃升—价值创造”的闭环体系,为煤层气产业工匠人才注入“智慧基因”。
一是构建数字技能重塑机制。聚焦工匠技能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开发人机协同操作平台、智能诊断系统等工具,将老师傅的“手感经验”“耳听判断”等传统技艺拆解为可量化的参数模型,形成煤层气排采、集输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操作标准库。通过“智能工具实操+数字模型推演”的双轨培训,加快“智慧型工匠”队伍建设。由一线技术人员参与的《管线积液智能预警平台设计》项目获集团公司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
二是打造跨域智能协同平台。整合采气、地质、信息技术等多领域资源,启动煤层气一体化研究平台建设,打通数据孤岛,实现“知识找人”精准匹配。规划开发场站AR增强现实巡检,模拟复杂工况下的应急处置场景,开展沉浸式训练,缩短新员工独立上岗周期。
三是培育智能时代工匠文化。发布《煤层气智慧工匠能力标准》,明确数字工具应用、智能系统运维等核心能力要求。开展“智能工匠”评选、数字化创新成果展等活动,将“数据思维”“协同创新”纳入工匠评价指标。今年以来先后有4人获得油田公司数字化转型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96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10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邮 发 代 号:2-336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