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千顷碧波托起钢铁丛林。在这片蔚蓝的海疆上,中国海油人把“贫油”的预言淬炼成即将实现年油气产量当量4000万吨的辉煌答卷—自“海1井”喷涌而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到“深海一号”在1500米深蓝中绽放的光芒,六十载风雨兼程,几代海油人以丹心热血在万里波涛之下,铸就了一条奔腾不息的“能源长城”。
渤海、南海,浅滩、深水,中国海油人薪火相传,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论断。这是石油精神的时代传承,更是中国能源自主自强的庄严宣告。
五星连珠:向海图强铸就能源脊梁
1965年1月,石油工业部作出“上山、下海、大战平原”的决定,提出“要在海上建平台,勘探开发我国的海洋石油”。从此,一代代海油人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之心,踏上了征服蔚蓝海疆的壮阔征程,中国海洋石油事业在渤海湾畔扬帆起航。
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陈列馆的玻璃柜中,静静陈列着28道杠的棉工服、铝制头盔、竹篾热水瓶、行军壶等当年海油人使用的物品。60年过去了,隔着玻璃,这些老物品仿佛还展现着当年海油人战风斗浪的豪迈斗志,仿佛在无声描绘着会战时的风雪夜、建造平台时的焊花雨……
在外国专家“中国海洋贫油”的论调下,海油人白手起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人拉肩扛建基地,用改装的小船下海勘探,仅凭一张画报作参考,就设计成了简易的海上平台……“所有参数都需要用计算尺来计算,虽然耗时费力,但都能做到精益求精。”“数九寒天,海上滴水成冰。有人早晨醒来发现,头发冻在平台的铁皮上。虽然工作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可大家都很乐观。”……当年奋战“海1井”的海油人的音容笑貌,将“海1井”涌现工业油流的1967年6月14日这天,永远定格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上。
渤海湾碧波如镜,翡翠般的海面闪烁粼粼波光。殊不知丰富的凝析气,会埋藏在超5000米深如蛛网密布的海底潜山储层裂缝中,这里的地层异常坚硬、井下温度高达204℃。就是这里,我国东部首个探明储量超千亿方的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便默默沉睡于此。
2022年3月26日,渤海湾深处,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开发项目正式按下开工键。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及生产运营的重要海上油气勘探项目,它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海上工匠”—超高压循环注气技术让油气资源开采更高效,油气综合处理系统如同精密的“消化系统”,将资源“吃干榨净”;绿色岸电技术为生产注入清洁动能,中控智能操控系统则如同一双“智慧之手”,在陆地指挥中心就能精准调度海上“战场”。一项项技术突破如同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国内海上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空白之门”。
项目现场的52口生产井,全部换上“远程智能控制”的“新装”,设备设施运行时的每一次“运行状态实况”,都会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清晰传递;生产动态数据被精准采集、智能分析。这片海底气田的“生命体征”时刻被“智慧监护”。
面对渤海海底的复杂地层条件,海油人秉持“一井一策”,实施精细控压技术。在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开发项目中,钻井总进尺超35万米,相当于接连钻越近40座珠穆朗玛峰。2024年5月,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渤中19—6凝析气田成功落地。截至2024年底,该气田已累计产气超10亿立方米。
“太壮观了!”无论是参观者还是作业者,登上渤中19—6凝析气田海上平台的人,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爱国桥”“奋斗桥”“创新桥”等钢铁桥体如长虹卧波,将5个海上平台串联成坚固的海上堡垒。置身这片“五星连珠”的工程奇观间,能触摸到8条海底管道与3条海底电缆在深海里的“脉搏跳动”,目睹着海洋能源化作澎湃动力源源不断输向祖国大地的壮阔景象。
有人问,究竟是什么让渤海油田在5年间发现了6个亿吨级油田。海油人自豪地说:是科技让沧海变油田,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
中国海油人创新形成综合性勘探技术体系,近5年在渤海油田新增探明储量超10亿吨油当量。其中,有全球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渤中26—6油田、我国海上最大的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我国渤海莱州湾北部地区首个亿吨级大型油田—垦利6—1油田……
据勘探资料显示,渤海油田目前的非常规稠油探明地质储量超6亿吨。这种原油黏稠如沥青,国外专家曾断言:不可能经济开采。面对这片“沉睡的黑色黄金”,中国海油人用自主创新给出了响亮回答。
自从稠油蒸汽热采实现技术突破,渤海油田稠油热采年产量于2021年首次冲出30万吨大关。2022年4月,世界首个海上超稠油规模化开发油田—旅大5—2北油田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2023年稠油热采实验室建成投用,为锦州23—2、旅大21—2等非常规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并实现了热采产量从30万吨到100万吨的历史性跨越。
在稠油开发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海油的多项科技成果由“跟跑”变为“领跑”:中国首艘集成式大型压裂船“海洋石油 696”成功下水;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相继在渤海湾建造完工;350℃高温工具填补国内空白……
科技是打开深海宝藏的金钥匙,是挺起能源脊梁的硬支柱。60载光阴里,渤海油田建成约60个在产油气田、200余座(处)生产设施,成为我国海上最大的集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行为一体的油气生产基地。如今这里原油日产突破10万吨大关,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近六分之一,担起“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重任。
踏浪渤海千帆竞,敢教沧海变油田。从第一口油井喷涌的激动时刻,到如今“海上大庆”的壮阔图景,几代海油人以热血铸剑蓝海、用智慧开疆探能,在碧波万顷间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奋斗长歌。
深海一号:经略深蓝锻造能源利剑
深海如同地球馈赠的蓝色宝藏库,蕴藏着地球上最丰富的未开发资源。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全球70%的油气资源沉睡在蔚蓝海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50年全球海洋经济规模将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达到5.1万亿美元。这串数字背后,是一片涌动着发展活力的“经济新蓝海”—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如同一支强劲的蓝色引擎,驱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航船。
在这片奔涌的经济新蓝海上,中国海油早已蓄势待发。在全球深海资源角逐的赛道上,他们以自主创新锻造“深水利器”:从渤海湾的波峰到南海的深渊,一套完整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技术体系在此扎根;技术创新与装备自主化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让中国海油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当深海钻井平台如钢铁巨臂探入蔚蓝大海,当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在海底织就“能源网络”,中国海油正以实干姿态,在深海蓝疆书写着从资源开发到技术引领的时代答卷。
2021年6月的南海深处,“深海一号”能源站如定海神针般矗立在陵水17—2气田中。这座重达5万吨的“钢铁巨人”,是中国自主设计的全球首创“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模式装备。其“钢龙骨”稳稳扎根1500米深水区,每年向陆地输送超30亿立方米天然气。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成功投产,使中国继美国、挪威之后,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超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中国海油在南海深水区也实现了从“战略布局”到“规模开发”的跨越,这是在蔚蓝深海矗立的一座里程碑。
近10年来,南海深水区捷报频传:东方气田群、宝岛21—1气田、开平南油田等一系列规模深水油气发现相继涌现,这些藏在海底的“能源宝库”,正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也让这片深蓝海域成为能源开发的希望之地。
如果说深水勘探突破展现了宏图伟略,那么装备国产化则彰显了海油人的精微匠心。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使中国海油完全具备了根据不同油田、不同海域,自主设计制造不同类型深水油气装备的能力。其中,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在流花11—1/4—1油田的顺利投用,开创了亚洲首例“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 FPSO”开发模式,可将流花11—1/4—1油田生产寿命延长近30年。
在装备制造捷报频传的同时,深水勘探技术也奏响创新强音。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海经”地震勘探系统,堪称深海勘探的“火眼金睛”—它如同给海底做CT扫描,能精准透视地层结构与状态,让深藏海底的能源宝藏无所遁形。2024年的琼东南盆地,正是借助这套“神器”,中国海油发现了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陵水36—1气田。勘探探明,该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从渤海30米的浪花到南海1500米的深蓝,中国海油人用10年光阴跑出了深海开发的“中国速度”。如今,南海西部深水区的天然气产量,已撑起中国海油天然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随着“深海一号”二期的蓝图渐次展开,中国深海开发的航船正朝着更浩瀚的深蓝海域破浪前行。
“以前是我们追着国外专家请教技术,现在变成他们拿着图纸来向我们讨教诀窍了。”一位老海油人的感慨,道尽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从渤海湾“碎盘子”般的复杂地层,到南海“聚宝盆”似的深邃海底,海油人把自主创新的种子播进每一寸深蓝:深水平台如钢铁巨人般屹立,“五型六舰”等“深海利器”相继“出鞘”,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智能化深海装备等关键技术接连突破……这份跨越,让中国在深海能源领域实现了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从“跟跑追赶”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也让世界看见:中国深海开发的脊梁,正挺得更直、更硬。
在深海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等硕果累累的同时,中国海油深海新能源探索,同样蹄疾步稳:自主研发建造的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稳定运行,全年发电量达2600万千瓦时,与文昌油气田群组成“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一体化供电新模式,为深远海海上风电能源管理和就地消纳提供了样板;深远海浮式海上风电可协同发展海洋牧场、海水制氢、海洋旅游、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综合能源岛等跨界融合的海洋产业新生态……
海油人脚下的深蓝,从来都是奋斗者的疆场。当自主创新的钻头探入海底岩层,当智慧化的平台在波峰间挺立,他们正以拓荒者的姿态,在浩瀚海洋中犁出新的能源版图、解锁新的能源密码,让每一寸海疆都成为高效开发油气资源的“蓝色粮仓”。
绿色变革:从岸电上船到“碳”索未来
在渤海湾的粼粼碧波之上,一场悄然而深刻的能源革命正在起势—这片熟悉的海域不再仅是传统油气开发的战场,更化身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鲜活试验田。作为我国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始终秉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的发展理念,践行“存量争优、增量必优、多元互补、科技创新”的能源方针,“岸电入海”便是他们在碧波间写下的绿色答卷。
何为“岸电入海”?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电能之旅—通过海底高压电缆将陆地电网的电输送至海上油气田,替代传统平台自发电模式。与“孤岛供电”相比,岸电如同给海上油田接入“绿色动脉”,不仅供电更稳定,更以零碳排放的优势,为构建渤海“大电网”能源格局夯基垒台。
渤海油田在产量 “攀高峰” 与碳排放“走下坡”的辩证关系中探寻最优路径。按照“整体谋划、分步推进、新老协同、示范引领”的建设蓝图,分三期织就渤海岸电网络:2021年河北岸电率先点亮渤海西岸,2022年山东岸电接棒照亮胶东海域。
2024年11月,随着辽宁岸电项目陆地220千伏“万油站”完成线路回切送电任务,这座海上油田的“绿色引擎”正式轰鸣启动。至此,渤海油田岸电应用工程—包括河北岸电、山东岸电、辽宁岸电在内的三大项目全面画上圆满句号。除此之外,中国首个海上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蓬勃号”FPSO太阳能发电装置成功投用,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捷报频传,一组组绿色能源项目如繁星般点亮渤海湾,推动油田用能结构迎来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
如今的渤海湾,一张纵贯南北的岸电网络已悄然形成—它覆盖7个油田群、150余座海上平台,如同蓝色海面上舒展的电力血管,将980兆瓦的规模化输电能力送达每一座生产平台。项目建设中,中国海油携手国家电网等“战友”,以集约化作战的“钢铁合力”攻坚蓝海:建设者们在波峰浪谷间创新百余项管理工法与技术成果,不仅刷新同类型项目最短工期纪录,更以超长距离定向钻施工等突破,在渤海海底跑出“中国速度”。
“岸电入海”助力渤海油田搭建起具有海油特色、多能互补的新型海上油气田电网,应用岸电的海上油田彻底改变了自发电模式,跨越式推进海上油气田清洁能源的替代进程。根据设计规模,渤海油田岸电应用工程项目用电高峰年可节约10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近175万吨,相当于植树1.75亿棵,随着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比例不断提升,海上岸电减碳效果将更加明显。
如今的渤海油田,岸电应用工程已累计输送40亿千瓦时电力,其中13亿千瓦时绿电如蓝色血液注入海上油区,为我国最大海上油田的绿色转型点亮明灯。更令人期待的是,这里正孕育着新的低碳奇迹—未来将崛起中国北方海上最大CCUS中心,让二氧化碳实现“产—注—储”全链条循环,在碧波间构建起海洋能源绿色循环的全新范式。
渤海湾畔,绿色创新的新芽正拔节生长;能源版图上,低碳转型的果实日渐丰盈。随着《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深入推进,渤海油田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同时,中国海油向深海新能源的探索蹄疾步稳。那座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全年2600万千瓦时的发电量,相当于为13万个家庭供能一整年。它与文昌油气田群组成“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能源交响乐团,奏响了深远海供电新模式的序曲,更为海上风电能源管理与就地消纳树起了“中国样板”。
深蓝海域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当深远海浮式风电的叶片在海风中旋转,一幅跨界融合的海洋产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风电可协同海洋牧场织就“蓝色粮仓”,联动海水制氢点燃“绿色引擎”;海洋旅游、矿产开发携手,孕育出集能源生产、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岛”。从风电叶片的旋转到海水制氢的气泡,从海洋牧场的渔网到深海矿产的勘探,海油人正以拓荒者的姿态,在深蓝中勾勒多能互补的能源生态画卷。
当绿色能源项目在碧波南海如火如荼地推进时,更具挑战的碳减排攻坚战也在南海打响。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65个CCUS商业化项目,但大都集中在陆上,海上项目屈指可数。而中国海油将把CCS/CCUS示范工程建设确定为“十四五”节能降碳行动的主要举措之一,历时4年开展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10余项国内首创技术……
在南海东部油田的碧波之上,恩平15—1平台如同一座钢铁巨舰锚定深蓝—这座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曾面临一个特殊挑战:作为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传统方式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不仅会侵蚀海上平台设施与海底管线,还会让碳排放雪上加霜。
2025年5月,我国首个海上CCUS示范项目在此正式投运,为破解这一难题开出“绿色药方”。这套“捕集、提纯、加压、注入”的全链条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以每小时8吨的“碳封存速率”注入地下油藏,同时激活了原油增产的“绿色引擎”,构建起“碳封存—油增产”的良性循环。预计未来10年可封存超100万吨二氧化碳,同时带动原油增产20万吨。
从渤海湾的潮涌到南海的深蓝,中国海油的绿色版图正在万里蓝疆铺展新篇。这场海洋石油工业的华丽转身,是传统油气与新能源的协同起舞—老油田借岸电工程重焕生机,深水区靠CCUS技术破解碳排放难题,浮式风电与蓝氢制备等新战场更如雨后春笋,让我国海上的能源开发既有“老油田的新活力”,也有“新能源的加速度”。
创新是这支海油铁军破浪前行的绿色引擎:从岸电入海的低碳转型到海上CCUS的碳捕集实验,从“海油观澜号”的风电叶片旋转到综合能源岛的多能互补,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为“绿水青山”添砖加瓦。
这支深海拓荒者正以实干为笔,在碧波间书写着能源转型的时代答卷—奔向绿色未来的航程上,中国海油永不停泊。
淬炼初心:温暖万家的时代答卷
在京津冀的能源地图上,渤海油田如同一颗璀璨的蓝色坐标格外亮眼。自2010年实现3000万吨油气当量稳产以来,这座我国最大海上油田已连续12年在波峰浪谷间保持高产态势。
渤海湾的浪涛声里,始终回荡着中国海油“为国加油”的初心誓言。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海上尖兵”,渤海油田始终牢记稳产保供,用行动诠释着央企担当。
2025年3月25日,随着天津采暖季的最后一缕暖流融入千家万户,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渤西油气处理厂交出亮眼答卷:去冬今春保供期内,单日供气量攀上134万立方米的高峰,累计供气超1.7亿立方米,刷新历史纪录的同时,为津门百姓的暖冬画上圆满句号。
渤西油气处理厂—这座渤海油田首座综合性陆上终端,如同守护能源安全的“蓝色哨兵”,肩负着渤中13—1、渤中19—6等油气田的油气处理重任。在28个寒来暑往的“冬保”征程中,它以超10000天安全生产的坚守,通过地下“能源动脉”向天津输送逾50亿立方米的清洁天然气,成为渤海油田助力地方发展的“金色名片”。
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渤西油气处理厂光伏发电板在厂区顶篷铺展成“蓝色矩阵”,空气源热泵织就低碳供暖网络,智慧照明与厨余处理系统让绿色理念渗透每个角落。预计“十五五”期间其冬季日调峰能力将突破140万立方米,这颗镶嵌在渤海湾的“能源明珠”,正以绿色转型的新姿态,为天津清洁能源需求撑起坚实的“蓝色盾牌”。
绿色转型的笔墨,不仅落在厂区技改的图纸上,更挥洒在服务社会的广袤画卷中。在渤海之滨,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深耕慈善公益领域:7年累计向辽宁绥中县捐赠近500万元,让村庄换上“美颜”;连续5年助力天津滨海新区“美丽校园”建设,为塘沽6所小学操场完成“焕新工程”,搭建起“教育—人才—企业”的良性循环链。近5年来,天津分公司累计投入超2500万元慈善捐赠,以蓝色力量绘就企地共生的温暖图景,让社会责任的种子在渤海湾畔生根发芽。
这些浸润着渤海湾温度的公益实践,正跨越山海延伸责任边界。中国海油在深耕本土公益的同时,更以国际化视野拓界前行,让责任担当在全球社区发展中织就新图景。
中国海油以“EMPOWER—赋能社区,善行无界”为共建方针,将全球视野融入责任担当:在推动教育公平的课堂里、保障医疗健康的义诊中、保护自然生态的海岸线上,以开放姿态搭建沟通桥梁,用海油力量浇灌民生福祉。2024年,中国海油为全球创造超2.2万个就业岗位,58次投身海上抢险救助,对外捐赠及公益投入达1.33亿元。其中8300余万元用于乡村振兴,让蓝色善举跨越国界,在世界版图上绘就“发展共享”的温暖注脚。
潮涌渤海六十载,浪起深蓝千帆竞。当绿色转型的引擎在波峰间轰鸣,当创新实践的群帆于潮头竞发,中国海油人正以能源报国的赤子初心、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在万里海疆踏浪前行。让属于中国能源的永恒春潮,在新时代的浪涛中奔涌激荡。

17
点击量
0
下载量

刊出日期:2025.05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企业协会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海洋石油分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42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3/F
国外发行代号:M1803
国内邮政编码:10072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第0433号(1-1)